東方之珠,在去上海之前,我們在家看喋片欣賞了上海的歷史及成長,上海一年一年的變化真的很不一樣,到了上海,聽朋友說這裡的上海小街從午後到凌晨都有節目,我就跟著她瞎遊了一晚
上海小街,從午後到凌晨
吳江路:鄰家女孩的隨和(下午)
百余米長的石板路,鋪就吳江路休閒一條街。街道迎面是一個小小書報亭,卻有著不下三百種報刊雜志。露天的木椅,在一排大榉樹畔圍成一圈,弧形花壇中的花卉散發出淡淡的幽香,散漫的陽光溫暖地落在歇息者的衣襟上,這一天的下午,立刻變得悠閒而從容。
短短的一條街上,荟萃了港式茶餐、歐式咖啡、酒吧、台式茶坊以及新疆菜等30多家特色店,每家店各有特色,絕不重復,匯聚了各種風味的美食和佳釀:熱鬧便宜的吳越人家面館、清清爽爽的茶樓、前衛現代派的酒吧、極有韻致的露天咖啡館,滿眼是綠的樹、藍的天、滿足的笑顏。
吳江路就像鄰家的女孩,隨和安靜,毫不張揚,最美麗的時刻綻放在午時。到這裡閒坐的,多是近旁信步而至的,大伯大媽占了不少比例,好似到自家的天井散散心,透透氣。這裡是屬於大眾的,時尚在不經意間若隱若現。
雁蕩路:長發在風中飛揚(傍晚)
就在繁華萬丈的淮海路邊上,有那麼一條靜谧精致的雁蕩路,透著幾分隨意與大氣。在走過了淮海路喧鬧繁華的一段後,仿佛山窮水盡般地落幕了,不料一轉彎,竟發現了另一個浪漫天空。
雁蕩路兩旁建築風情是不同的。西側是三十年代的公寓造型,粉磚白沿,黑色欄桿;小小的陽台,長長的天窗,很柔和的感覺。西側的亮點在欄桿上:尖細的,粗大的,挺拔如箭的,甚至還有彎曲似蛇的。東側有西班牙式的造型,也有羅馬式的。燈具非常有特色,上面與羅馬式的莊重相協調,是成套的圓圈式吊燈;底層的燈光則隱藏在黑色面具後面,帶點詭異氣氛。飲食主要面向年輕一族,酒吧是主打。
“雁蕩”兩字,足可以代表這條馬路的女人風情。是那種五官生動而有個性的,穿著寬松而隨意的休閒裝,風掠過時,長發在風中飛揚……整個一幅浪漫風情油畫。
衡山路:月夜下的淑女(入夜)
衡山路的精華,荟萃在香樟花園與衡山路賓館之間。香樟花園這個名字,不算海派,卻奠定了這條路的田園詩意。一如巴黎有條香榭麗捨街被稱為都市的田園大街一樣。
香樟花園因穿牆而過的那棵高大的香樟樹得名,樹與建築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營造著獨特的韻致。步上台階,推玻璃門而入,摩登女郎在臨街的餐桌前,品嘗著英式紅茶,神情一派優雅。這裡沒有人聲鼎沸、高朋滿座,永遠只是三三兩兩的啜飲,夾雜英語的輕聲細語。
這裡很洋,連那些店名都取得洋氣十足。歐等、哈羅、PCB、畢卡第……有的甚至只見洋文,沒有中文的痕跡,比如BOUIBONSTREET,有著米白色的牆,紅色的洋屋頂,白色的百葉窗,活脫像座外國建築誤造在衡山路上。
當然也偶爾有中國味濃濃的名稱,比如“寒捨”、“時光倒流”,這似乎依然准確地表露著現代上海人的心態:骨子裡的東方文化,留存著永遠解不開的懷念昨天的情懷。
在衡山路,傳統意義上的海派文化已不復存在。它沒有石庫門,沒有老虎灶、煙紙店和老式茶館;沒有旗袍,沒有亭子間文學與張愛玲的小說。有的只是西裝、領帶、香水、晚禮服、洋酒、音樂、咖啡和外文報紙……這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一個深刻的變化,隨著傳統海派文化的式微,嶄新的海派文化正在悄悄形成。
巨鹿路:我不是壞小孩(深夜)
巨鹿路這兩年成為上海相當有特色的一條酒吧街。同樣的夜生活,在巨鹿路上卻少了一些做作的高貴,多了一份真實的人性。只要你有勇氣讓自己徹底地放松,再能說上兩句簡單的英文,去那裡才比較適合。
這條街上的曼哈頓酒吧是上海最早的酒吧之一,酒吧的外牆上,一側貼滿了照片,一側貼滿了名片,裡面低低的天花板上同樣滿是照片,可見客似雲來。這裡面積不大,熱鬧起來,客人常常都站到了門外的馬路上。營業時間從晚上的9點一直持續到次日早晨7點,因為是結束時間最晚的一家店,每逢周末不少客人先去其他地方,最後才到這裡一醉方休。酒吧最裡面還有一個小小的舞池,興之所至的時候,常有人上去搖擺一下自己的身體。
GoodfellasBar這個酒吧,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燈。各種各樣的吊燈,枝形的、球形的、帶燈罩的吊燈,它們發散出的昏暗燈光給人一種鬼魅的氣氛。酒吧有一通到底的長吧台,座位並不多。令老板引以為豪的是酒吧的音樂,號稱是這條馬路上最好的,店中有600多張CD,幾乎誰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
到這裡休閒的,骨子裡頭總似有著點點的叛逆,把自己的情緒和靈魂兜底翻轉,徹底地坦露和宣洩。
茂名南路:燈火闌珊後的浪漫(凌晨)
自永嘉路以北短短不足千米的茂名南路上,這塊原先屬於法租界的區域裡,至今留存著來自遙遠法蘭西的浪漫氣息,鱗次栉比的酒吧、迪廳織就了茂名南路的迷人風景。
1931是一家酒吧的名字,最吸引人的是這裡所營造的三十年代氛圍:當年的廣告、壁掛式電話、“雙妹”生發油的空瓶子、老式的結婚照、舊式留聲機裡傳來的周璇或白光的歌聲……這一切都在向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诠釋著老上海曾經輝煌的那個年代。許多年輕人在這裡消磨時光,在幽暗的光線下緬懷一下對他們而言早已指向空洞的三十年代。
東海堂畫廊像一張發黃了的舊照片,隔開了茂名路上燈火通明的嘈雜,底樓是三十年代老上海風格的酒吧。二樓的畫廊裡國畫、油畫、雕塑,傳統與現代、具象與表現各種風格的藝術品錯落有致。精美的藝術藏品與有著文化內涵的舊吧,共同構築起東海堂別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