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京孩子而言,天津實為短假必選地。雖然被一撥撥人告知,這個城市沒有什麼玩頭,我們還是活蹦亂跳地去了,且玩得甚是開心。在此分享一些所行所感,希望對後來者有幫助。
出發
京津間往返有多種選擇,一般會選火車,刨開城際特快,其他票都便宜得咋舌,大致是從RMB6-22不等。
北京站二樓有開京津專口,買票很是快捷。
這次我們碰到將硬臥拆成三個硬座賣,有創意才夠味,且這樣確實很舒適。
路上在看北方的田間房子。大多是樸素的黃牆,圍個方方正正的框子,中間落一座二三層的素色瓦房,前後空出院落,很是敞落明快。若觀念有差,請北方的孩子們糾正下。南方的鄉捨大多是就是一座小樓而已,不帶院子,緊貼著路面。現在大多貼白瓷或彩瓷裝飾,固然更精致,但多少有幾分拘謹。
意大利風情街
此街離天津火車站很近,2站地,步行亦可以到。
推薦後者,天津的公交著實又擠又破且微貴,頓時覺得自己已被北京的公交系統寵壞。
不要被這倒胃口的嘩眾取寵名所誤導,此地確為有歷史的意大利租界區。
資料:天津意大利風情街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沿岸,又名新意街,是意大利本國以外在世界上唯一一處大型建築群,是目前意大利在亞洲保存最大最完好的風貌建築群落。全區1902(和北師一樣老)年建成,為當時意大利在中國天津的租界區,也是中國唯一的意大利租界。風情區於2005年修繕完畢,自海河岸邊綿延到勝利路。區域內共計意式建築風格的小洋樓137棟,包括歷史上的劇場、學校、教堂、市政辦公廳等,也包括近代歷史上一批歷史文化名人的故居。新意街的建築中最著名的是梁啟超飲冰室,馮國璋故居,曹禺故居,華世奎故居,第一工人文化宮(原回力球館)和意大利兵營等風貌建築。
我把風情區粗分為酒吧區和歷史區。
前者確有歐洲小鎮情致。從碎石廣場延伸出的小街兩旁遍布各色吧與餐廳。最喜屋前窗下的花欄裡什錦鮮花盛開,彼時是冬末春初,北京還一片肅殺。
街邊有很多人扮卡通人物,璐和茹很是喜歡。還有通身塗成銅色真人雕塑,問他問題是會以眨眼方式回答。
這裡很熱鬧,行人,餐客,數對拍婚紗照的情侶。
當然也有一些非主流的部分,很多屋子是廢棄的或正在裝修,可以進去大致看看,老宅探幽,多多少少會有些許意外發現。比如住在廢宅裡安家的民工,他們質樸的生活痕跡和百年前意小資及今日中小資的巴洛克式生活重疊。奇異的對比產生奇異的美。
我們像空氣一樣在此處各處游走,很是自在。
嚴格意義上這裡的意式建築不至於多好看,在當時可以算比較家常的吧,但對於見得不多的我們還是覺得很新鮮。有一個頂上種數棵棕榈的屋子,特意爬上去看,六人都覺得很可愛。
歷史區的游人顯然要少得多,但這裡絕對值得重點推薦。
這裡有很多名人故居,我們去了曹禺和梁啟超故居(飲冰室哦!)(因為只認識這兩個。。。)。沒有明確路標(這點天津做得確實比較失敗,是不是錢都投資到酒吧街了),不是很好找,勤問路吧。
看名人故居的感觸各人不同,對我來說,因為對這兩者的感覺不深,來參觀純粹只是對彼時的建築內部構造感到好奇。一般名人故居保持得較妥帖和原貌。
去時前者在裝修,後者的家精致但布局異常緊湊。很喜歡梁的那張超大如床原木書桌。以及屋後寬大的半圓形白石露台。
從此處的全區沙盤上,我們看到了在其中瞎走時沒注意的一些建築,比如意大利兵營和袁世凱故居。
歷史區的建築更加大氣恢宏,大概因以前多做政府機關及名人名宅之用。
意大利兵營式一座朱紅色、門字構型的大型建築。現在修繕得過於現代以至於都裝了電梯。
對兵營本來就沒什麼概念,因此看時沒有很特別的感覺,不過那種肅然和宏大的氣勢還是有的。
古文化街
在意大利區輕輕一晃就過來5個小時,出來時霞已經餓得嗷嗷待哺。
然後,找飯吃。去傳說中很有天津味的古文化街,一路問路而行,其實離意區不遠,步行也就20分鐘。
還是建議步行前往,因為路上會路過一座玻璃橋,橫跨在海河較窄處。橋通體由海藍色的厚玻璃搭成,有幾分別致。在橋下望橋,很美;在橋上望橋下,視野開闊。遠眺,可以顯著感覺到天津總體建築兩大風格,一是西洋古舊小建築,二是現代新奇大建築,相映成趣。
我們對海河充滿感情,因為學院有做這流域研究。海河上漂浮著不明懸浮裝置,我們自然地猜想可能是為監測水樣之用。
古文化街是真正嘩眾取寵的商業垃圾。。。“這裡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如今怎麼開發成這個怪樣,政府真的應該反思一下。完全不推薦,就一無限趨同的小商品聚集地。以元代天後宮為主體建築,據說供奉媽祖。我沒有看到半點海祭風俗的遺風。邀請大家到福建莆田的湄洲島做客,媽祖的故鄉。
在古文化街這種地方能找到地道吃食才叫見鬼。又一番問路後,我們目標鎖定食品街。
古文化街門口碰到一大爺特逗,他勸我們步行過去,說年輕人腿腳好。我們解釋已經下午2點還餓著肚子,實在走不動了,且有倆孩子連早飯都沒吃。大爺開心地咧著滿是皺紋的嘴,一拍大腿大聲道:好嘛,這不減肥嘛!!活脫脫一侯寶林附體,唱歌一樣抑揚頓挫,津腔津韻十足!!把我們樂得不行。很喜歡聽天津人說話。食品街
最終我們選擇了一種此地較有特色的交通方式。這玩意兒看起來就像一摩托車後面拖著一只長方形紅色大箱子,我們六個鑽到箱子裡,竟也剛剛好合適。車子突突突地向前走,不一會兒也到了。這種方式很劃算,走了12分鐘左右,花我們8塊小銀子,平均下來比坐公交還便宜,主要是挺有特色,推薦下。車停在狗不理門前。
現在這種名小吃已經逐漸變成名貴小吃。一看這氣場,我們便知道自己遇到了另一個全聚德,便老老實實地沒有進店,在門口買了一籠外賣的包子。坐在外面的花圃沿上分而享之。
8只包子,小籠包大小,RMB36。外皮白細,褶子精細得有些失實。個人覺得還是很好吃的,尤其裡面濃濃的肉汁。鐳覺得不如慶豐無論怎麼說,來此地還是要嘗嘗的,以合適的方式。
過了狗不理後,我們開始尋覓真正可以填飽肚子的地兒。
在食品街口,就看見一家外觀比較破落的大店子。印象裡店中有點昏暗,一副在油煙中浸泡了長年累月的樣子。但彼時是下午2點多,而店裡——還是擠滿了人。憑著對經典吃食的直接,我們當下決定在此處打尖。
進店後發現根本就是隆福寺再現。依然有高高的櫃台和不怎麼樣的環境,服務員依然大多是大爺和大媽(有些作回民打扮,我們帶來一個狗不理的包子進去,被善言勸出,吃完才可進店,請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帶豬肉的食品入內),點餐也依然還是要先買餐票(比較有意思的是餐票是各色錢幣)。
我們早已餓得饑不擇食,一等到座位,六人便立即頭也不回地直奔食物而去。
五分鐘後,大圓桌上堆滿了大盤小盤。
好吧,這篇文章純寫實,文字上沒什麼感覺,也就這樣了。把記得的逐個描述好了。。。
鍋巴菜,之前查過是天津小吃的經典。
資料:鍋巴菜以事先攤好的大張煎餅,切成柳葉條,放在鹵鍋(一直不斷火)內稍加攪拌,連鹵盛碗。再加腐乳汁、芝麻醬、香菜、辣子糊,五味俱全。鍋巴菜,在天津叫"gabacai"和天津的漕運有關,歷史悠久。早年船中飲食品種少,鍋巴菜號稱“素中葷”,素鹵、素料,回民小吃居多。食品街的“滿天紅”最佳。額,老老實實說,不太習慣這味道,當時吃出啤酒味,現在回想可能是腐乳汁的緣故。也不太明白為什麼要把脆的東西泡得半軟不硬。也有孩子愛吃的,記得姐就很喜歡。確是有特色的菜,透著舊時船工和碼頭那種粗曠的味道。
蒸食中要了蝦仁燒賣和牛肉蒸餃,都還不錯,比較喜歡那邊牛肉做得很醇的味道,想來是適當減少了調味的重度而突出了本味。半月形的牛肉煎包亦算得上濃香鮮美。甜食中很多與護國寺和隆福寺一致,比較特色的好像是一個類似牛角包型的點心,果仁餡兒吧?對於我沒有什麼特殊意義,但三人都說是小時候某種東西的味道,也許是很值得一部分人緬懷的童年食物。
最最推薦的,是我為了花掉最後一塊錢餐票而隨意買的一只豆沙甜包。
長得和世界上所有豆沙包一致的樣子,呆頭呆腦的沒有任何引人之處,埋沒在一堆活色生香的食物中確實非常灰暗。此時我們六人都撐得雲裡霧裡,為了表示對它的尊重及遵守我們寢室一向不浪費的基本准則,外帶對環境保護的支持態度,我還是勉強咬了它一口。
玫瑰!開滿唇齒。餡勻而細,在紅豆甜得溫潤的味調下,玫瑰不再像前日提的桂香村等較精致的點心中香得張揚。它很樸實,更像那些野生的小玫瑰,未必飽滿盛大,但是開得漫山遍野的感覺。香得收斂但卻有某種綿長。不誇張的說,真的是春天的味道。清明的天津,實際上亦是有三分春意的。
玫瑰和紅豆是我至愛。而這兩樣在我看來嬌媚至極的鮮紅什物,就這樣默默隱藏在一個白土包子的外表下。實在很難想象,一個便宜且普通得扔在師大食堂都無人注意的包子會下這麼大的功夫來做?一度以為是錯覺,又咬了一口,並勸說大家都來驗證一下。求證於窗口的大媽,得知這餡兒,是用玫瑰花瓣舂成漿再摻進蜜(還是糖,不記得了)做的。
微小的細節吧,卻可看出老店對食物的態度,確實令人起敬。
可能因為過了些時日,且加入了個人感情,我對豆包的描述未必精確。那日的欣喜,很大程度怕是因這無心插柳的偶遇,也許大家日後有心刻意尋找時,未必會有我這樣驚喜的感覺。
這些質地天然的食物,是都市人完滿接觸自然的為數不多的途徑之一。它們讓我們果腹,並感受味覺的大美,食物消化的過程便是我們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過程。對待所遇見的美好食物,我常常心存感激。
最終,六人都吃得橫七豎八地出來,人均RMB10。沒有買到天津最精辟的煎餅果子,因為,這個時候,有15人左右在店門口排隊,且我們無論如何也吃不下了
資料: 煎餅馃子和鍋巴菜是天津所獨有的,別的城市都很少有的。據說煎餅果子和鍋巴菜都是百年前由山東傳來的經天津人改進成這個樣子的。 煎餅的主料是綠豆,小米,蝦米(皮米)及香料,水,磨成漿。煎餅要用平鍋現攤現賣,每張煎好(可加攤一個雞蛋)裹一油條成卷,煎鍋塗油少許,再煎片刻,稍焦,抹面醬,撒蔥花,折起稱為一套。(由此大家可知,煎餅果子如今已全國流行,我在福建和北京都吃過,但卷油條的好像只在天津有見)
最後自然要隆重介紹下我所敬重的這家老店。它叫“滿天紅”,位於食品街入口,因為人一直挺多,應該是很顯眼的,如果大家有機會去,應該很是好找。它在天津,確實相當於隆福寺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
資料(來自大眾):“特地道”的“清真風味”食店,開了“好多”年,光顧的人群“從本地到外地游客”,可謂“絡繹不絕”。早點品種“超齊全”,“全到你不知道吃什麼好”,鍋巴菜、豆腐腦、面茶、炸糕、小豆粥,道道“味美價廉”。不過店鋪依然保持著“國營”的感覺,“一水兒”的服務員大媽,讓人仿佛回到過去的時光。五大道
吃飽喝足後,我們朝下一站進發。我對天津的印象,是租界及工業。而要在天津看舊租界的東西,天津人一定首推五大道。
資料:在天津中心市區的南部,東、西向並列著以中國西南名城成都、重慶、常德、大理、睦南及馬場為名的五條街道。天津人把它稱作“五大道”。五大道位於原先的英租界內。它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風格各異的歐陸風情小洋樓,這裡匯聚著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國各式風貌建築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使這裡成為“萬國建築博覽會”.
先來述個整體印象。我們到五大道時已近傍晚,原以為在清明假期會人潮湧動的區域,此時異常寂靜,街道上看不見幾個人影。但這也許正是歐國神韻,稀人產生的寧靜感。
五大道的整體比較協調。記得有數座新蓋的居民樓多是藍灰色外牆,五六層高的仿歐式單元樓;即使連居民區外露的空調,都安上了頗有古典風韻的鐵欄以削弱對比度。這樣用心良苦的細節令人欣慰。
我們穿行了五大道的每一條街道,幾乎到達了所有部分。當然也不免遺漏,一來是五大道確實有點大,二來是我們一行人的認路能力都堪憂,盡管拿著天津地圖並開著GPS,依然對自己的坐標和方向感到無比茫然。。。
客觀上說,五大道上的建築沒有給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首先是盡管我們一開始對幾乎每一個跳進眼簾、稍有特色的房子都開心不已,然後認真地閱讀建築上的說明,但一個多小時後,我們就意識到此處的建築有不可避免的雷同性和相對單調性。是,我們是建築學白癡,但在一群外行者看來,一群洋樓中沒有特別出挑和特色的屋捨,是不是也能說明那些所謂5國建築荟萃是一種誇張的修辭手法呢?事實也確實差不多如此,五大道大多是以英式建築為主的,他國建築算是鳳毛麟角吧。
其次,也是最為惱火的,
但我恐怕還得去那裡一趟,剛查資料時發現,還是有幾座有名堂的建築被遺漏,不知當時是沒有看見亦或是沒有對公眾開放。
貼大段文字以公示後人。若去五大道想真正看點東西,還是先踩著重點為好,像我們一樣無目的地閒逛恐怕沒有太多感觸。
資料:馬場道:
馬場道是五大道地區修築最早、最寬、最長的馬路。馬場道121號小洋樓,原為英僑學者達文士居住,稱“達文士樓”,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園別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築。坐落在馬場道上的還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學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國早期博物館之一,創建於1922年,建築為平面“工”字形,具有羅馬建築風格。工商學院建於1925年,主樓三層帶地下室,外檐大塊蘑菇石牆面,曼塞爾式瓦頂,圓形大鐘,為法國羅曼式建築風格。
睦南道:
睦南道20號為孫殿英舊宅。建於1930年,為三層帶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館,頗為豪華氣派。24號為中國近代外交家顏惠慶舊居,建築具有歐洲古典建築風格。28號的羅馬柱廊意式公館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後代李叔福舊居,李曾任天津殖業銀行經理。50號為張學良二弟張學酩舊居,紅磚清水牆,坡瓦頂,具有英國庭院別墅風格。
大理道:
大理道3號、5號的蔡成勳舊居。3號是主樓,外觀法國羅曼式,內裝修使用中式木雕。5號為中式四合院家廟,垂花門及門窗隔扇,磚、木、石雕,無一不精。是中西合璧的公館。
重慶道:
重慶道55號慶王府。為清朝慶親王載振的公館,主樓平面由二層樓的四合院構成,西式外檐,中式天井和裝修,頂層為祖先堂。庭院東部為中式花園,有假山、石洞和六角涼亭。也是中西合璧的公館。
敲門事件。
五大道依舊有很多歷史房子被各色機構占用,盡管門牌上寫著歷史文物,卻不對外開放。看看都難,鐵門把一切堵死。
路過一處打理得很好的庭院,牆內花枝疏朗,門外亦掛著文物牌。以為是一處對外開放的點,向東交民巷裡的天主教堂,只當有稀疏訪客來時才可開門。這樣想,便和5人說,進去看看後,然後按了門鈴。
大家沉默一秒,然後一齊說,這好像是私人住宅诶。。。梗在門口,發現其他5只都很自覺地向後退了一步,都一臉好笑又無奈的表情。。。暈,怎麼不早點說。按都按了,抽身走人更不禮貌。
從門縫裡瞥到一位瘦小的白發奶奶來開門。我們弱弱地說,我們從外面看到院子和房子很好看,不知道能不能進來看看。奶奶說,可以啊,就把我們全從小小的門讓進了院子。
其實那裡的樣子已經不太記得了,只記得是個紅頂小房子,很質樸,卻因窗台上有枝蔓合適的纏繞而顯得有幾分俏麗。院子裡有長得很好的老梨樹和其他果樹,還有粗碩的花枝。不是花果季,卻看得出長勢健康。
有興致地說話。戰後從貴州搬到這裡。。。住了幾十年。。。原來是某處使館的房子。。。有一個電影在這裡取景,裡面有濮存昕。。。
這些說有著適當的溫度,不冷淡亦不過熱情,就像鄰人間,很舒服,在已經泛紅的陽光裡。
真切地看全了當年房子及院子真實的樣子,很開心。
五大道清冷的印象,暖化在這樣的意外事件裡。
中學
馬場道上,我們看到一座類似塔樓城堡的高築物,走進一開才知道,竟是中學的教捨,沿用了當年的老建築。驚羨。
南開大學
相比只有各色包子的北師,早餐很豐富。。。各種中點及西點
夜桃樹很燦爛。
極喜歡有大大落地窗自習室的第二主樓
只是借宿,逗留得短暫,沒有看全亦更多印象。
住宿值得推薦,校裡的旅館,干淨便宜且安全。
楊柳青
去楊柳青,最初完全是因為這個名字,太好聽。
有名的是年畫和石家大院。
楊柳青的年畫據說全國出名,但南方不興這玩意兒,所以我全然不知。但是看那紅綠金黑的極艷色彩和上面胖娃胖魚的傳統圖案,有著質樸而溫暖的歡喜,像一個有著健康紅臉頰,喜歡熱鬧的農村姑娘。
資料: 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制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斓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
楊柳青說自己是千年古鎮,我就稀罕了它一下。回頭發現福州是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狠狠恨自己不熟知家鄉,必定要回去痛補。
石家大院還不錯,但總體出來也只是個富庶的民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道表現蓮花時序的雕花木門和關於磚雕的展示及系統介紹。磚雕的寓意很有聽頭,那是中國北方傳統民間文化的一個亮點,此前不為我所知。此地開心,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和大家在一起,以各種鬼魅的姿勢拍各種照片,各種玩鬧,因此覺得好玩。
資料:是一處有“華北第一宅”之稱的晚清民居建石家大院
築群,始建於1875年。它是清代津門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舊宅,占地7200余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900多平方米。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從寢室、客廳、花廳、戲樓、佛堂到馬廄,無論是通體歌劇、建築風格、還是藝術裝飾,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遺存和當時的民俗民風。現已開辟為楊柳青博物館的石家大院中收藏大量名聞中外的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歷代傑作,有造詣頗深的神品書畫師錢慧安、高桐軒等人的精品;和具有中國古建築特色的天津磚雕陳列,集中了130余件上乘之作。磚雕俗稱“刻磚”,是古代建築的裝飾藝術,獨具一格,成就很高。此外泥人張彩塑、民間剪紙、楊柳青風筝、民間花會道具以及民俗陳列,充分體現明末清初建築風格的石院復原陳列。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大院內的石府戲樓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民宅戲樓。
我們先跟著導游走了一遍,又自己回頭再重新走了一遍。大家普遍喜歡他家那戲樓。石家作為一個小型博物館倒是很好的,有很多的磚雕,年畫,箱燈,古時消防設置乃至當今天津腐敗案的介紹都系統而詳盡,且有實例,很長見識。
出來是發現當地沒有特色小吃(隆重推薦下氣糕,但吃不飽),隨意去了周邊一家鍋貼店,卻是誤打誤撞出的一家好店,鍋貼很好吃。
走前,在市中心的偶遇
回火車站買票時,發現天津沒有京津窗口,假期最後一日,排隊人極多,郁。
原以為可以馬上走,只買到離現在還有5小時的票,看來以後得提前買。
出站,大家說,做什麼來打發時間呢?外面的風好大,吹得臉疼。於是集體決定去麥當勞閒坐,我坐不住,說出去走走,三小時回。
還是第一次有這種經歷,獨自一人在沒有著落的陌生城市。很小心地先在火車站周圍的居民區轉著,目之所及的范圍,像螞蟻伸出試探的觸角。看好幾輛空空的煎餅果子車,用手機拍下居民樓外糾葛的電線。
走過海河上造型奇異的橋,突然發現前幾日從遠方看到的那些新奇的大樓都在身邊一一出現。向行人問詢它們的名字。金融中心,電力公司大樓,都是有著冷靜的名字且目標明確銳利的大樓。
過橋後,只是普通的居民區,似乎比河彼岸的更有年代些。街邊有很多看起來有些年頭的日用小店,毛筆樣式的楷體寫的招牌,什麼什麼肉菜鋪,供銷社等等,帶著明顯的計劃經濟時代的印痕,比北京那些老街更濃烈幾分。但是很喜歡,在微紅的暖色夕陽裡,生活在此處的各色人們,手中提著各種什物沿街不疾不徐地走著;或踏一輛座位前有橫桿和大黑框的老式自行車,白棉背心的身影劃著悠揚的弧線消逝在街角。那樣慢悠悠的生活節奏和濃得化不開的生活氣。我拖著腳慢慢走著,看一眼酒紅的太陽,微微瞇起眼睛;時間還早,沒有的目標沒有時限,只是為了存在而行走,或是為了行走而存在,以免在此處的空氣裡喪失了人形。真的很自適。
就在這個時候,我看見了那棟房子。
它在周圍平平板板的居民區裡,悄無聲息,當我的眼睛轉過街角,它的身影便像一只靈巧的貓一樣跳將出來,一下子撲在我眼前。那是一座紅色為主基調的四層洋樓,卻比我們在五大道常看的那些要精致幾分。牆上有彩瓷拼搭成的塊狀圖案,色彩斑斓活潑,好看異常。線條柔暢的法式窗閣上纏著綠枝與枯枝共同糾葛的籐蔓。時間和傍晚光線將它磨得靜卻美好。
我挪不動步子了,湊到它跟前去看。
它亦是殘頹的,處處有剝落的痕跡,被很平常地對待著。窗口晾著尋常人家的衣服,破損的玻璃處釘著參差的木板。走進可聽有油鍋炒菜的聲音。舉著手機,圍著它從各個角度拍了多時,越看越喜歡,在無人知曉的市區生活區遇見它,覺得實在難得。轉一整圈回來,從半掩的鐵門裡向院子裡探。院子裡各色雜物橫斜,卻擋不住某種細膩雅致的感覺。兩道相對的原色弧形水泥暗梯從院裡伸向樓房,曲線優雅,扶手處漫不經心地扔著幾只泥花盆,插著疑因干渴而萎靡的植株。
有了五大道的經驗,我直接敲門,問,有人嗎?可以進來嗎?
沒人回答,我推門進了,沿弧梯往上走了幾步,仰天看見緊閉的半圓弧型大門,安靜地下來。走到聽到鍋鏟聲的小門前,裡面有人,我往裡問,請問這裡是原來租界的老房子嗎?一個尋常的大叔推開門,說,是啊,這裡是法租界,這個好像是原來使館的房子。
你們住了很久了嗎?
好多年了。
與五大道所遇相似的淡然卻柔緩的態度,疑是天津人的風格。
哦了一聲,說了謝謝,退出去。
這是什麼狀況?法租界?在居民區裡?沒有任何標示,沒有任何游客模樣的人?
所謂租界,也許是很小的一塊吧。過街又問了一位路人,答確是法區,且一大片的。據說再過去還有德國等的地盤。
站在街對岸一個僻靜的一隅回看那座房子。裡面還留著舊年的水晶大燈和色彩跳躍的大塊拼瓷舞池地面麼?夜宴盛極,大擺裙與黑禮帽,白手套與黑手杖,碰杯聲與外交辭,遠去了多少年?熏香和油煙,誰才是它的真實內質?我不想提煉出什麼,只是暗暗想著新舊洋中兩種生活重疊在這樣一個房子裡,有一種說不上的美。
然後各色法式民居樣的洋樓的出現就一發不可收了,不寬的街道兩旁很整齊地擺列著,各有好看之處吧,卻還是覺得先前那座做好看。
繼續往下走,過一條大石板鋪就的西洋味十足的小街,矮矮的紅綠燈有幾分卡通色彩。
然後,看到高大得容不在鏡頭裡的石鑄大堂狀建築,原英國(OR法國?忘了)銀行今工商銀行,數十根高而粗壯的古希臘式水泥大柱直直地撐起巨三角樓頂。
看到橙暖色鮮明的法國工部局大門,已被辟為某機關單位只是沒有門禁。黑鐵鑄的粗碩鐵門欄上有權威性的雕花。走進門看見殘留的大壁爐和乳白的大理石盤梯,再走進院去,去看內面的房子以及反觀主建築,主建築背面那數道室外架空旋梯有著十分獨特的味道,懸置和不安的美。院裡停著公式化的公用車,有數人三三兩兩地站著,應該是准備因公出門,沒有人特別留意我。
依舊沒有游客,其實連路人都很少,時常路面所見的只有我一個人。偶爾看見一隊扛著工具的民工路過,會好奇地看看我。
再往下走,就記得街邊多是租界期的老房子,偶有普通的居民區安插其中,倒也不覺得破風景,大家都一副相安無事的樣子。
記得走進一個破落但看似租界殘余物的居民小區,對兩個正在修自行車的人說,請問這也是原來法國的老房子嗎?他們停下來,有點警覺地問我做什麼,是不是考察什麼的;說,是來玩的學生;便松開了眉眼,說哦,好好。確是原來的房子,很久了。它比我最初見的那座房子更為被平民,俨然就是普通單元樓的樣子,亦是被分割成小間小間,規則地排布住著人家。但那些樣式特殊的樓門和窗戶,還有那很有味道的通道門卡,使它暴露。空氣裡也有一種說不上的感覺,也許叫矜持的空氣?再落魄和平庸的時候都放不下的東西。依舊很喜歡,倒不至於有多好看,只是那瞬間巨大反差和對比產生的感覺,再次讓我的皮膚有收緊的趨向。
再後來,遠遠看見一道灰柵欄後面有一大排紅色二層房子,極為方正且有條有理,有點學生宿捨樓的味道,有某種分割性且能住很多人,只是有很開闊且外露的走廊,看上去更為通透和大氣。慢慢走近,逼近海河邊的另一座旋回著的大橋(順便搞懂了另一個一直覺得詭異的斜體建築原是拉索橋的頂部和拉索),真的一個人都沒有了,只是橋上間或會有車駛過。門牌上寫著:法國兵營。終於知道之前為什麼會無端感覺到肅然,竟是一種早年殘存下的氣場。那裡面亦是沒有人的,微微往裡探了幾步,遇見一只貓。天色更晚了,周圍有些過於安靜,風十分的大。不是膽大的人,皮膚和心同時又略微的收緊。
找回路回去,又看了一遍工部局,銀行,換路後還看到另一個更高卻有些矩陣化的老式銀行,似乎是英行。大門洞開著,很粗的黑欄門開到一邊,一條大石道比直通到地下。金庫,站在門口的老人微笑地回我。想看看。不行的,呵呵。
回去的路上,跟著兩位牽自行車的阿姨在路邊一家小店裡買了煎餅果子。其實想在推車裡買的,可惜那個點都沒有了。沒有賣卷油條的了,店裡說。於是要了那種在北京和各地都可以見得到的,但味道確是更好,據說是綠豆粉做的皮,裡面的料子也新鮮或爽脆些。也許是心理因素也說不定。
咬著餅子往火車站回走,風越來越大,天完全黑了,吃著東西才覺得稍稍暖和一些。走到海河的另一座橋上,蓦然發現兩岸的燈都已經亮了,河濱的夜景燈光是我所未見過的繁密和璀璨。樹燈借勢了長勢很好的樹,瑩白的燈色如同葉子茂盛;另有歐式樓房、酒吧及各色建築密集的燈火。還有輝煌的游輪和市廣場的大機械鐘。真是非常好看,福州江濱所不及。
在橋上略站了一會兒,看著燈光流淌的河水微微回想這四個多小時的經歷,不知應該具體怎樣歸結,只知這段經歷確實神奇,而自己很開心,很盡興,很過瘾,亦覺得有機緣。它像一道閃電,瞬時打亮我即將熄滅的旅途。
旅行中超乎計劃之外的經歷總是令人愉快,自然出現的東西去自然地經歷它就是,所以還是少訂計劃為好,隨心所欲。
僅僅因為這個地方就會懷念天津很久,推薦給所有去天津的朋友。我覺得此處是看天津租界建築的精華,比五大道好。
等車
再接下來就是火車晚點的種種無奈了,在人潮洶湧的火車站玩大冒險,用各種最丟人現眼的懲罰,什麼大聲正經朗誦,抱住柱子高喊人名,在檢票口摸高同時嘴裡念念有詞,找一個年輕男子並喊之叔叔。。。。累且冷,亦不確切回京後有無返校的地鐵。但還是很快樂的,沒心沒肺的那種。因為和大家在一起。
結束吧,終於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