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南北戰爭紀念場所,民權運動紀念場所,回顧一百多年來美國黑人爭取平等權力的沉重的歷史,隨筆寫下一點零星的感受。
這個以擺脫殖民壓迫人人平等的偉大理想奠基的年輕的國家,二百多年來,在追求她的理想中,走過了曲折的道路。這條路上滿是坎坷,但也不乏輝煌。
通向自由的路是漫長的,凝聚了許多代人的努力。在這條路上,首先要打碎的就是奴隸制度。從1861年開始,美國經歷了持續四年的南北內戰,社會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北方的勝利最終實現了在法律上廢除奴隸制度,南北戰爭從而成為自由之路上的重要裡程碑。
美國南北內戰起因於許多復雜的政治經濟因素,針對奴隸制度,則更是包含了宗教的因素。從建國之日起,基督教的道德理念一直在美國社會裡居支配地位,可惜,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基督教對推倒奴隸制度並未起積極的作用。
南北戰爭期間南部邦聯總統 傑佛遜.戴維斯在為奴隸制度辯解時寫道:“奴隸制度的確立是全能上帝的旨意,它得到整部聖經的批准,從舊約到新約,從創世紀到啟示錄。。。,它存在於所有的時代,存在於擁有最高度文明的民族之中。。。”
戴維斯這裡所說的“奴隸制度是上帝的旨意”,根據在哪裡?
讓我們翻開“創世紀”,聖經六十六部書中的第一部:
上帝創世一千多年以後,大地充滿了罪惡。“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創世紀第六章5~6節)。於是上帝決心鏟除人類,以及地上一切其它生靈。
在當時的世人中,只有挪亞是個義人,與上帝同行,在上帝面前蒙恩。上帝決定用洪水毀滅一切,同時指示挪亞建造一只大船,攜帶他的全家與各類動物每類公母一對在船上避難。挪亞的全家包括有他的妻子,三個兒子,閃,含,雅弗,還有三個兒媳。
連續40天的暴雨,洪水毀滅了一切,地上的走獸,空中的飛鳥。一百五十天後,洪水退去,挪亞全家以及他拯救的其它動物,走出大船,回到地上安居樂業。
挪亞的三個兒子後裔眾多,分散在全地。含有個兒子叫做迦南。
而後。。。
下面是創世紀第九章第20~27節中紀錄的事件:
“挪亞作起農夫來,栽了一個葡萄園。他喝了園中的酒便醉了,在帳篷裡赤著身子。迦南的父親含,看見他父親赤身,就到外邊告訴他的兩個兄弟。於是閃和雅弗,拿件衣服搭在肩上,倒退著進去,給他父親蓋上,他們背著臉就看不見父親的赤身。
挪亞醒了酒,知道小兒子向他所做的事,就說:‘迦南當受咒咀,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又說:‘耶和華閃的神,是應當稱頌的,願迦南作閃的奴僕。願神使雅弗擴張,使他住在閃的帳篷裡,又願迦南作他的奴僕。’”
在對聖經的解釋中,基督教會認為迦南的後代主要定居在中東以南的非洲地區,迦南父親的名字“含”在希伯來語中有“黑色”的意思。
這是一段今天的基督教會不願意提到的聖經內容,但這就是戴維斯所引用的聖經中的“奴隸制度是上帝的旨意”的來源,這也是19世紀前奴隸制度尤其是黑奴制度的維護者的主要道德基礎。時至今日,在美國南部地區少數白人中仍然有以聖經中這段文字為根據的擁護奴隸制度的勢力,他們也是基督徒,並自認為是非常虔誠正統的基督徒。
兩千年過去了。針對聖經中的“挪亞的咀咒”,在今天的基督教主流中,下面的看法是得到廣泛認同的:
1。奴隸制度是邪惡的
2。由於祖先的不合適的行為而咀咒其後代成為永久奴隸的作法是不道德的
3。把咀咒施加在過失者的兒子身上是不公正的
人類在進步,基督教在發展。不管邪惡來自於哪一個方向,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因為那代表著文明與進步,因為那必定也代表著上帝創世時的根本的計劃。
南北戰爭從法律上廢除了奴隸制度,但並不意味著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在社會上開始擁有同等的權力,在人格上開始受到同等的尊重。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冰山開始碎裂,但還沒有融化,那需要更長的時間,更為艱巨的努力。
本文附帶的照片記載的是南北戰爭結束40多年後,二十世紀初1911年發生在俄克拉荷馬州的一次私刑事件。
警官喬治. 羅尼進入十四歲黑人少年L.W.尼爾森家中搜查鎮裡丟失的牛肉,尼爾森開槍打死了羅尼警官。為了保護她的未成年的兒子,尼爾森的母親勞拉.尼爾森對警方聲稱是她開的槍,母子同時被捕。警方很快調查證實勞拉.尼爾森不可能是開槍者並將調查結果公之於眾,但卻沒有及時釋放她。五月二十七日晚,四十名白人暴徒沖入監獄,劫走尼爾森母子。五月二十八日,尼爾森母子被裝在麻袋裡帶到鎮外河邊,光天化日之下被處死。包括一些婦女在內的旁觀者似乎在觀看一場演出。當地的一家報紙第二天在評論這個事件時說:“盡管私刑是錯的,但這些尼格(對黑人的蔑稱)是罪有應得。”這代表了當時白人社會普遍的看 法。
四年前,包括這張照片在內的一次美國黑人歷史巡回展覽在紐約市古根漢姆博物館揭幕。展廳內鴉雀無聲,人們靜靜的走過,看著照片實物,讀著文字說明,有黑人,也有白人。在一張照片前,兩個白人姑娘在默默地流淚。
人類歷史上,在所有的不公正中,沒有任何東西比種族歧視種族偏見更為邪惡,在普通民眾之中,會演變為暴虐,在國家機器手裡,會成為滅絕人性的屠殺。
時代向前推進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歷史時機逐漸成熟,美國社會醞釀著一場風暴。發生在南部阿拉巴馬州的一次事件觸發了持續整整一代人的民權運動,最終徹底地改變了美國社會。
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按照當時蒙哥馬利市法律規定,市內公共汽車必須實行種族隔離。公共汽車的前四排座位為“白人保留座位”,即便在沒有白人乘客的情況下,黑人仍不得使用。黑人可以從第五排座位開始向後就座。如果前四排座位滿員,有新的白人乘客需要座位,則第五排開始之後的座位要供白人優先使用。任何一排座位,哪怕只有一個白人乘客出現,該排座位上的所有黑人必須集體離開,向後移動。
今天聽來像是天方夜譚,但確是美國社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現實。
1955年12月1日下午。剛剛下班的蒙哥馬利市四十二歲的黑人居民羅莎.帕克斯決定坐公共汽車回家。平時,為避免在公共汽車上被隔離的羞辱,帕克斯女士總是走很長的距離步行回家,但那天下班後她覺得身體很不舒服,實在不想走路。上車之後,帕克斯坐在了汽車中部的一個座位上,陸陸續續有更多的乘客上車。不久,一個白人乘客走到帕克斯座位前面,要求在那一排就座的黑人全部離開,前面的位置已經滿了。同一排的幾個黑人順從地放棄了自己的座位,但帕克斯拒絕離開。那位白人乘客要求汽車司機干預。白人汽車司機威脅帕克斯,如果她不放棄座位,他將呼叫警察。帕克斯平靜地回答:“你去叫他們好了。”警察應召而來,在憤怒的白人司機的堅持下,警察逮捕了帕克斯,辦好了紀錄指紋等手續之後,帕克斯被關入監獄。第二天,取保出獄。法庭審判定在了12月5日。
帕克斯女士的遭遇激怒了蒙哥馬利市的黑人,也激怒了許多正義的白人。在黑人社團,婦女社團的號召下,從12月5日開始,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抵制公共汽車的活動。抵制活動持續了382天,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市民的同情與參與,公共汽車公司損失了大筆收入。1956年底,美國最高法院裁決蒙哥馬利市種族隔離法違憲從而非法,該市種族隔離法被廢除。
這一事件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蒙哥馬利市的范圍,事件過後,美國其它州市的種族隔離法律也開始紛紛垮台。剛剛興起的民權運動的浪潮,為每個公民爭取平等尊嚴的權力的浪潮,開始沖擊歷史形成的社會的不公。在帕克斯事件中,美國歷史上一代巨人,民權運動領袖,年輕的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開始嶄露頭角。
歷史進入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1961年初,29歲的黑人青年詹姆斯.馬裡蒂斯申請進入密西西比州的密西西比大學讀書,密西西比大學當時是全白人大學。三天以後,他的申請被拒絕。其後,馬裡蒂斯多次寫信申辯入學理由,均被拒絕。馬裡蒂斯符合密西西比大學新生的全部條件,失望之余,他向地方法院以種族歧視為由起訴了密西西比大學。經過一年多的法律程序,最終美國最高法院於1962年9月10日裁決馬裡蒂斯有權進入密西西比大學學習。
然而,盡管有最高法院的裁決,馬裡蒂斯還是不能順利入學。密西西比州州長羅斯.伯尼特當眾宣布他絕不允許馬裡蒂斯踏入密西西比大學校園。1962年10月1日是馬裡蒂斯擬定入校報到的日子,九月三十日,由於無法依靠地方警察,聯邦政府只好自行執法。他們調動在當地的聯邦保安人員(包括聯邦邊界巡邏人員,聯邦監獄看守人員等)進駐校園附近,以便在第二天護送馬裡蒂斯入校報到。
當晚,大約兩千名校內校外白人暴徒聚集在密西西比大學校園,許多人攜帶槍支。入夜,暴徒們與聯邦保安人員發生沖突,兩人死亡,大批人受傷,許多聯邦人員遭到槍擊。暴亂持續了整整一夜。
十月一日,美國總統肯尼迪下令動用聯邦軍隊。在全副武裝的大批聯邦軍隊護送下,作為密西西比大學的第一個黑人學生,馬裡蒂斯踏入了密西西比大學校園,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在他兩年多的就學期間,聯邦政府在校園內駐軍,確保馬裡蒂斯的人身安全。
埋在人們心中的偏見比簡單的無知要頑固一萬倍,前進路上,舉步維艱。但自由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如果它的思想它的時機已經成熟。
六十年代初期,起自於阿拉伯巴馬州的方興未艾的美國民權運動開始向全國擴展,馬丁.路德.金成為民權運動的領袖。他的反暴力爭平等的政治主張,他的雄辯而又溫和的個人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1963年8月28日,大約20萬包括許多白人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美國人在首都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舉行聲援民權運動集會,馬丁.路德.金在集會作了題為“我有一個夢”的演講,為民權運動奠定了堅實的道義基礎。演講詞迅速風靡美國,傳遍世界:
“我對你們說,我的朋友們,面對當前的困難與失望,我有一個夢,一個深深植根於美國之夢中的夢。。。”
“我有一個夢,有一天這個國家能站立起來實踐她的信仰的真谛:人生而平等。。。”
“我有一個夢,有一天過去的奴隸與奴隸主的後代們能像親兄弟一樣歡聚一堂。。。”
“我有一個夢,有一天我的四個子女能夠生活在一個地方,在那裡對他們的評價不是根據他們的膚色,而是根據他們的品行。。。”
1929年,馬丁.路德.金出生於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少年時聰穎異常,在學校讀書連續跳級,15歲上大學,26歲在波士頓大學獲神學博士學位。1954年起任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某教堂主教,第二年的公共汽車事件使他進入了為黑人爭民權的事業,並為此貢獻了他的余生。
1968年4月4日,在田納西州的一次集會上,馬丁.路德.金被白人種族分子殺害,終年39歲。
馬丁.路德.金盡其一生主張和平抗議,堅決反對暴力,他的不懈的努力贏得了全美國全世界的同情與尊重,他使民權運動走上了迅速發展的道路。在他的推動下,美國國會於1964年立法通過民權法案,一次對少數民族來說歷史性的勝利。
然而,他本人卻成為多次暴力攻擊的對象,家被炸彈炸毀,無數次的死亡恐嚇,直至死於暗殺。下面是他的另外一個小故事:
時間大概是1968年初,在馬丁.路德.金遇刺幾個月以前。一天,他去南方一個城市演講,主題是推動反暴力民權運動。演講進行中,一個白人青年突然跳上講台,揮拳猛擊,金不抵抗,也不躲避,硬是承受了重重的一擊,鮮血順著他的嘴角流下來,他沒有講話,只是平靜的注視著那個白人青年。白人青年再度揮拳猛擊,同樣,金不抵抗,也不躲避,第二次又承受了重重的一擊。這時,警察沖上講台,帶走了那位白人青年。全場震動,全國震動。
如果說南北戰爭從法律上推倒了奴隸制度,那麼馬丁.路德.金所代表的理想從道義上喚醒了千千萬萬美國白人的良知,民權運動如火如荼,再也不可逆轉。不久前一位白人教師在回憶六十年代那動蕩歲月時說,不管人們當時在心理上如何不請願,當聽到金的演講時,不知有多少白人在良心的最深處悄悄地承認,他們錯了。
在美國近代史上,馬丁.路德.金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多地改變了這個國家。
二十世紀最後三十年。
盡管還是存在種族磨擦,盡管在許多人心中種族偏見並未消除,從整體來講,種族關系在全美國范圍內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八十年代開始推行的在教育就業方面大規模扶助少數民族的計劃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此期間,國會立法把馬丁.路德.金的生日定為全國假日,金成為開國總統華盛頓以後享此殊榮的唯一一位美國公民。
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建立了第一座民權運動紀念碑,紀念民權運動中的死難者。與此同時,南部邦聯總統 傑佛遜 . 戴維斯的生日至今也仍然是阿拉巴馬州的法定假日。戰敗者照樣可以堅持他們的觀點,紀念他們的英雄。民主的力量不在於多數人的統治,而在於少數人的平等的權力,這也正是馬丁.路德.金畢生為之奮斗的理想。
在美國生活一段時間以後,如果願意仔細觀察這個社會,相信多數人會感覺到這個國家舉國上下為建立一個平等的社會所付出的努力。當然,這遠不意味著平等理想的實現,前面的路還很長很長,但朝向那個目標所做出的努力是真實的,廣泛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它的直接結果是社會對於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美國人的巨大的凝聚力,而這種無形的凝聚,我以為,是這個國家真正的力量所在。
再回過頭來看一看。
很久很久以前,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的祖先,並賦予了人類智慧,法律,公正。
無論居住在哪一個角落,無論出生於哪一個民族,無論繼承了什麼樣的膚色,我們全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社會的平等,個體的尊嚴,那不是什麼特權,也不是什麼奢侈品,更不是統治者的恩賜,那是上帝給予他的每一個兒女的與生俱來的不可剝奪的權力。
美國南部喬治亞州。
馬丁.路德.金牧師死後安葬在了家鄉亞特蘭大附近的一所教堂旁邊。刻在他墓碑上的是他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講中的最後幾句話:
“Free at last, free at last,thank God Almighty, I'm free at last。(自由,自由,感謝全能的上帝,我終於獲得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