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給我的震撼
去香港之前看過很多人寫的游記,在游記中談了他們的感受,也提供了很多吃住行方面有價值的建議。在這裡我表示衷心感謝。回來後我在想我寫點什麼呢?難道再去贅述什麼購物地點,好吃好玩的地方嗎?寫的人實在太多了,而且我本人認為我們去到香港不能只停留在口服之欲上,是不是還應該有更多的更高層面的追求呢?而且確實在香港的這幾天有與在其他地方旅游不同的感受:
首先去香港之前聽過很多的地名,比如:中環、銅鑼灣、旺角、尖沙嘴、九龍等等,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港片中經常提到,陌生是因為根本不知道哪個對哪個,我想任何初次去香港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其實很簡單,哪張香港的地圖對照著看一下就一目了然了。而且在這裡做個不是特別恰當的對比。這些地名其實也就是和蘇州的觀前街、石路一樣,是比較熱鬧的購物、飲食、娛樂中心而已。唯一不同的是香港的購物中心比較多,檔次高,也相對比較的分散罷了。此次香港之行也吃了許留山的甜品,也買了相對便宜的化妝品和服飾,但是這些始終不是最讓我感動的。所以這裡不想多說。除了物質方面的享受外,香港對我最大的震撼還是精神層面的。其中最讓我震撼的有三。第一、香港不僅是購物天堂,更加是自由和民主的天堂。兩件事情可以證明這一點。一是在香港看到了法輪功的示威標語。(據說是專門擺設在大陸人出入的商店和景點門口的)雖然本人並不認同法輪功,但是感覺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國內,肯定落個標語沒撕,人被抓的下場。然而在香港是講法制的,任何人都有言論、集會和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自由。所以這些人和標語依然矗立。這一點我們欠缺太多。還有就是在香港立法局大樓外面看見一條律師的標語,具體內容不太記得,大致好像就是一定要告倒香港警察局刑事科強奸民意,收受賄賂等等內容。措辭非常嚴厲,不留一點情面。我想要是在大陸有哪個律師敢在市政府大樓前面拉上一個標語:“一定告倒蘇州市公安局XX人或者XX部門”的話,這個律師要麼出名要麼除名。第二個觸動是香港除了物質的極大繁榮外,精神文明也是極大繁榮。從一些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比如很多網友寫的香港人不闖紅燈,不隨地吐痰,甚至看不到走在路上抽煙的人等等。我還有兩個更小但更深切的感受就是一次在電梯中遇到賓館的服務生給客房送餐,他一進門就先說:“HELLO”,然後問我們到第幾層,他一手端著盤子,一手還幫我們按電梯,電梯內每個客人走出電梯他都會和他們打招呼說拜拜。而且說話的時候是那樣的自然,一種被尊重和被服務的感覺油然而生。我想這應該就是文明的標志吧。仔細想想估計也是英國人統治時期教育和傳染的,其實有時候由誰統治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的生活質量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程度!第三個震撼就是這麼彈丸之地,竟然發展的這麼繁榮,而且人口密度這麼大,竟然生活的這麼井井有條!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這一切呢?我在香港三天沒有看到過一次交通事故,甚至連擦擦碰碰都沒有。(注意香港的道路不比我們寬,有些地方甚至和蘇州的小胡同一樣寬。)我到香港三天沒有看到過一次路人的吵架和打架,甚至連說活都是竊竊私語,生怕打擾了旁邊的路人。我到香港三天沒有看過公交車來了以後大家擠上車的情景(車上車下人也很多),我到香港三天沒有。。。太多太多,而我聽到的是邵義夫在得到地震消息後的第一時間捐了一億港幣。我聽到的是香港的藝人在第一時間組織捐款,我看到的是路人捧著紅十字會的募捐箱。這些都深深的觸動了我。到了黃大仙廟導游介紹說在黃大仙敬一把香最貴也就只要10元,和國內少則上百多則上千的香相比我真的不知道該說誰的貴?導游還說黃大仙廟雖然是民間供奉的神靈,但是所有捐助都由政府監管的,來到黃大仙的香客90%都會捐錢行善積德。而每天收捐時一定有人監督並把入出帳目向所有市民公開。所以大家放心捐好了,錢絕對只會做善事不會挪做他用。我們都放心的捐了。而我們的政府現在要求大家捐款赈災,很多人不還是擔心自己捐的錢能否能真正落到災民手中嗎?雖然國家三令五申,還出動了審計署,但是帳目不對外公開,沒有公眾和媒體的監督,誰又能知道有沒有用?所有的這一切的一切歸根結底兩個字:體制。體制決定管理,管理決定素質,素質決定文明和進步。沒有自由民主的氛圍,沒有權利監督約束的體制,何來文明、民主和進步?雖然上海、蘇州、南京等等大城市大廈林立,國際品牌也不比香港少,繁榮程度也已經趕上香港,但是說到精神文明和社會秩序我們和香港相去甚遠啊。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