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隨筆》之五:
我對香港的初次印象
作者:楓之嶺
(更多精彩內容與圖片,請見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93a0af0100hcgr.html)
香港在我的記憶裡是始終是個富裕的地方,整個七十、八十年代,我對香港的了解僅限於幾部港產片,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裡林立的高樓大廈和衣衫光鮮的人群。七十年代的最後一年,母親有一位老同學從香港回國省親,從他的衣著和隨身裝備上觀察,我大體知道我們與港澳同胞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差距,那是我一生之中第一次見到彩色照片,電動的刮胡刀,以及只有一塊磚頭大小的錄音機。而那個時候,我們家只有一台五十年代的電子管收音機,還能勉強算作是一件家用電器,我們家的其它一切東四還都是手動。
從沙頭角的中英街一窺香港
1988年,我已從科研機構轉入外貿部門工作,終於爭取到一次去深圳出差的機會。當時的廣東,可以說是萬眾景仰,深圳尤其是令人羨慕,對於內地人來說,能夠去一次深圳就如同到過香港一樣。去深圳之前,我從單位開出證明,然後再到派出所和海澱區公安局去辦理邊防通行證,感覺幾乎像是要出國一樣神聖。臨行之前,岳父特意囑咐我到了深圳之後,一定要去拜訪一下他在深圳市政府外辦工作的一位老朋友,兩人久未相間非常惦念。
深圳那時還沒有機場,我只好乘飛機先到廣州,再從那裡坐火車進入深圳。八十年代的深圳,經濟已經開始起步,但是並沒有廣州那麼的繁華,國貿大廈剛剛建成,逐漸成為深圳的商業中心,但一時還難以取代東門的舊商業區,羅湖口岸一帶還不成氣候,深南大道稍向外走就一片荒涼。我在辦完手頭上的工作之後,抽時間去市政府拜訪岳父的老同學,他剛好從外地出差回來,馬上同意見我並為我安排一次去沙頭角的機會。沙頭角是香港、深圳邊境上的一個小村莊,那個年代國人去香港就如同出國一樣艱難,凡是去過深圳的人,都希望能有機會去沙頭角的中英街直接感受一下香港,我這趟深圳之行真是不虛此行,能夠得到這麼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沙頭角的中英街是一條古老的小巷,兩側布滿了售賣各種小商品的店鋪,街上人頭攢動,非常熱鬧。沙頭角外面設有一座邊防檢查站,進出的人要排隊等候查驗證件,並要打開包裹,仔細檢查隨身攜帶的物品,每個從中英街回來的人,不得購買超過限額的商品,而那個限額又實在是低得可憐,因此,游客可以選擇的東西非常有限,至多是一些簡單的衣服和鞋襪等低價品。但盡管如此,感受一下香港的氣氛,已經讓我這個內地客有所收獲。在我的記憶中,除了小街中心的一塊普普通通的石碑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軍裝筆挺、荷槍實彈巡邏的香港警察,精神抖擻,不似國內的公安們看上去那麼萎靡不振。
後來,我竟然真有一次近距離觀察香港的意外機會。
首次邂逅香港
1991年5月,我隨單位的一個五人工作小組去尼泊爾考察商務,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出國,多少有些興奮。我們預訂的行程是從首都機場啟程,經香港停留兩個小時,然後轉機到達加德滿都。出發的時候一切不順,飛機報故障不能起飛,機場沒有任何消息,我們只能焦急等待,幾個小時後終於能夠起飛了,但到達香港啟德機場時,已經錯過了尼泊爾航空公司航班的起飛時間。我們來到中國民航的櫃台,要求改簽機票、安排食宿,那個時候從香港到加德滿都每周只有兩個航班,我們錯過了當晚的航班,只能等到三天之後才會有下一個航班。
那個時候中國民航還沒有拆分,民航晚點司空見慣猶如家常便飯,有人那中國民航的英文名稱CAAC開玩笑,說是China Airline Always Canceled。總之,櫃台前面排滿了人,工作人員倒是非常老道,先是利落地安排了所有外賓的轉簽和食宿,然後才把面孔對准我們,不過,就完全沒了接待外賓時的友善,只同意安排我們第二天一早先飛曼谷,然後轉飛加德滿都,至於住宿嘛,對不起,國內乘客只能提供機場餐廳的免費自助餐,住宿就在機場椅子上自行解決吧,反正就是一夜也好對付。我們堅辭不受,據理力爭,首先,認為晚點誤機完全是中國民航的責任,你們必須要負責解決,不能只安排外賓,把自己的同胞就推出去不管;其次,把我們推到曼谷,如果不能順利接上尼泊爾航空公司的航班,到時誰該對此負責?
雙方唇劍舌槍,互不相讓,對方理屈詞窮時,就干脆搬出必須請示領導的借口敷衍。我們僵持了很久,這時,大批國內乘客開始圍著櫃台,紛紛聲討中國民航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他們看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於是,趕緊派一個工作人員把我們叫到一邊,同意為我們辦理機場酒店住宿和香港入境簽注手續。就這樣,我們成功地爭取到了自己的權利。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踏上了香港的土地。
香港給我的第一印象,如果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一點兒都不過分。九十年代初期,北京還沒有CBD,城內還沒有三環路那樣的快速路,大街上到處跑著被戲稱為“黃(蝗)蟲”的微型面包車,耐克鞋、金利來襯衫絕對屬於高檔奢侈品,我,作為一名北京人,就像現今那些鄉下來北京打工的農村人,站在尖沙咀海邊,望著對面港島上的如林高樓驚歎不已!
在香港停留的那兩天,我們僅去過尖沙咀和旺角,但是,就是這次短暫、意外的香港之行,使我充分領略了什麼叫做“市場經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內經濟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政府經過幾年的認真治理整頓,市面上非常蕭條,當時北京的傳統商業區,包括前門大柵欄、王府井、西單都是破敗不堪,商品十分匮乏,大部分商場還未開架售貨,顧客時常還要動辄接受售貨員的訓斥,可是,當我流連在香港的街頭巷尾,見到商店裡堆積如山的耐克鞋、金利來襯衫,鋪天蓋地的電冰箱、電視機、錄像機、攝像機、隨身聽、照相機.....甚至一些從未見過的新鮮玩藝時,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當時我不禁暗想:如果將來能有機會到香港工作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