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資料,目前美國有印第安人253萬多人,分屬560多個部落,居住在200多塊印第安保留區內。印第安人的總體收入水平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年收入25000美元以下的占41.7%,高於美國28.7%的平均水平。印第安人中,中低收入的人口占總人數的絕大多數。印第安人的教育水平也是全美最低,大學以上文化的為7.6%,而美國的平均水平為15.5%,比印第安人高出一倍多。碩士以上學歷的印第安人比例不到4%,美國的平均水平為9%,也是高出一倍多。印第安人的失業率也是全美最高的,一般高於平均水平二三個百分點。
西部大平原和北美東部的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盡管環境不同,卻有類似的經濟活動。在美國西部──從俄勒岡州到墨西哥北部,從太平洋海岸區到落基山東邊──散居著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以狩獵及采集果實為生,但已有原始農業技術發展。
太古晚期在工具技術上有了進步的發展,諸如有溝槽的石斧及石錘等,而且在不同地理區域的部落間有貿易制度。西元前3000~前2000年,氣候變得溫暖,於是有些印第安人跟在吃草的野牛之後,進入薩斯喀徹溫(Saskatchewan)河與亞伯達(Alberta)地區,亦有更北進入北極凍原。
前2000年前後,美國西南部原住民已開始種植玉米。西元200~700年,是一個寒冷時期,阻礙了農業發展。700~1200年,密西西比河谷中發展出以村落為基礎的文化,特色是進步的農耕方法與復雜的宗教儀式。此時期在西南部各處散居的原住民,如阿納薩齊(Anasazi)、莫戈隆(Mogollon)及霍霍坎(Hohokam)等均屬前普韋布洛(pre-Pueblo)社會。莫戈隆的農業技術是阿納薩齊加以改良的,利用雨水與引導河水來澆灌作物;亞利桑那南部的霍霍坎文化是以灌溉來維持其農業經濟。西元後第一個1,000年期間,普韋布洛文化發展出用石塊建造居室的技術,並在制陶方面有重大進展。1300~1700年為退步的普韋布洛時期,由於居民向東、南方遷移,許多石屋因此荒廢。現代普韋布洛時期始自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前來定居之時。普韋布洛文化與農耕方法的某些特色至今猶存。
在殖民時代,歐洲各國采取不同的政策來對待北美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吸收原住民成為基督徒,並使其居於指定地區。法國人與印第安人建立貿易關系。英國在1763年宣告將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區撥給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國統治結束而終止,接著由美國予以采行。1848年在加州發現黃金後,眾多白人向西遷移,遂爆發歐洲白人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長期戰爭,包括1876年蘇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進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殺。1887年多數印第安人遷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GeneralAllotmentAct)使印第安人喪失了近348,100平方公裡(134,400平方裡)的土地。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組織法》(IndianReorganizationAct)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來,由於新的政策以及社會上對民權的關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許多組織,並引起全國注意到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