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冬季的雨,被台灣歌手孟庭葦唱出了名。我們在距離台北80公裡的基隆游夜市時,感受到的雨有一種涼爽,但並不刺骨。畢竟是亞熱帶,人們早已習慣了,小吃鋪似乎未受天氣影響,街上照樣熙熙攘攘。露天攤檔有遮雨布,街道又是騎樓,一個箭步便可避雨。當然,你若流連於台北101大廈地下的名店,外面的氣候就完全不知道了。
台北遠沒有我想象得那麼現代化,高樓有新有舊,但沒到密密麻麻的程度。無論是繁華的街區還是偏遠的小鎮,你都能清晰辨別不同時代的建築。“光鮮亮麗”這四個字大概不適合形容這座城市。
迪化、淡水、大溪、三峽的老街,都是因上世紀初(或更早)淡水河畔運輸和商業興盛而形成的,建築風格帶有明顯的民國特色,亦中亦西。街道雖有修整,但沒有大拆大建的痕跡,除了三峽老街,整個布局似乎是自然形成的。
老街兩旁的房子多為騎樓,用來遮風擋雨,人行通道上擺滿了貨物,顯得擁擠。有些街道機動車單向通過,摩托車在主干道上往往成群呼嘯而過,行人驚心動魄。老街有細分的,譬如市區的迪化街以經營南北貨和中藥材為主,裡面有一家茶葉店據說是台北最老的店鋪;有些則類似小吃一條街,輔之於一定數量的紀念品商店,是過周末的好去處。
說起台北小吃,那是去台灣必要品嘗的。台北小吃店往往十分擁擠,但千萬不要被人潮及簡單裝潢所嚇倒,這些店有許多屬於歷史名店,味道純正,早已培養出忠實的本地顧客,每到用餐時間必定大排長龍。比這更不講究的要數夜市了。台北夜市林立,分布在市區和郊區。有些屬於占道經營,在騎樓外面再搭兩排攤檔,中間僅留一條很窄的人行通道。如此擁擠,卻鮮見亂扔垃圾,著實令人驚訝。而且,食品也顯得新鮮而干淨,吃著令人放心。至於味道,似乎沒有城中老店那麼可靠,有時需要碰運氣,最好的辦法是嘗試不同的味道。糕餅等干貨以及某些飲料均可免費品嘗,吃了不買,賣主也不會給你臉色看。台北小店主的吆喝比較單一,熱情但沒啥花樣,或者說熱情的背後不帶有隱形的壓力。
第一次來台灣,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這裡的人。在台北市政府,民眾可以隨意出入,一名正在門廳執勤的警察,見我們照相,主動打開顯示著市長及各行政機關的辦公室位置的燈箱,他覺得光線亮些效果更好。台灣人給我的整體印象是真誠而平和,仿佛從未受到商業大潮的洗禮。有些遠古的傳統在那裡被傳承了下來,比方說我們在桃園大溪鎮巧遇人到中年的呂小姐,她為了照顧生病的父親安度晚年,放棄自己的職業全力陪伴,現在,出租店鋪是她家主要的經濟來源。言談中她沒有半點兒無奈或怨言,好像盡孝不僅是節假日的探望,而跟職業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台北這座城市有自己的根,能從各個時代汲取養分,發展出獨有的城市文化。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也是有根的,那是他們最可愛的地方,樸實多於時尚,散發著濃濃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