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築“新北投車站”終於歸鄉,將在4月1日亮相,在回家的最後一哩路,市府投入2千萬資金,希望遵循古法“復舊如舊”,讓新北投車站重回1937年擴建後的青春模樣。 新北投火車站重組之路一度因為喬不攏地點而展延,後期重組工程腳步加快,不少行經的居民忽見高樓平地起,都感到不可思議; 新北投車站歷經2次拆解,文化局以1937年經典造型為復舊目標,也按文化資產原則,盡量使用原構建修復,盼保留原汁原味,外頭再加上石磚鋪面,作為較大的活動平台,讓民眾比較容易親近這棟老建築。
“這是一個把歷史記憶贏回來的過程”,長期關心新北投火車站歸鄉的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說,新北投火車站歷經文化資產異地保存,還能回歸原鄉,過程中,是熱心的公民由下往上發起、熱心牽線,政府願意協助發揮公部門的力量磋商,這個過程就足以被記憶,“歸鄉過程是無形的價值,不會小於這一座形的站體”。 不過,新北投車站除了選址在七星公園備受爭議外,重組過程也曾被揭露施工廠商讓百年桧木堆置工地、任由雨淋,文化局坦承疏失,依約記點、開罰。文資學者蕭文傑批評,古蹟應讓真實性保留最多,新北投火車站用目測就發現幾乎70%是新材料,當新舊木材含水量不同,恐發生結構變形,屋頂窗戶也重做,“若北市府稱新北投火車站原汁原味,只騙的了外行人”。 文化大學退休教授楊重信說,北市府為了急就章,導致材料、選址、工法皆失去原貌,連原本該有的鐵軌、月台也不見,變“車站造型的涼亭”,未來提報文資身份恐有困難,“內心很遺憾”。北市文化局文化建設科長鄧文宗表示,新北投火車站還是一個公民竭力做文資保存的象征,“教育意義比較重要”;北市文資委員、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長張昆振則說,新北投火車站雖然不是文資建築,但文化局以文化資產的原則修復,修復過程基本上都按照程序走,設計過程通過文資委員認可,理念也經過審查。本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