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舊稱“雞籠”,雞籠的由來有許多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系由“雞籠山”(基隆山)得名,一說是在基隆港外的和平島形狀頗似雞籠,故有雞籠之名,另外還有一種較可靠的說法是漢人將原本居住於基隆一帶的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取頭尾的ke和lan兩音簡化而成。
雞籠開發之始自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先後占領時期,在英法聯軍之役之後雞籠終於隨著台灣開港而開放為貿易港並於1875年改名為基隆;後來台灣巡撫劉銘傳沿著港區興建數座炮台,其中包括了海門天險(二沙灣炮台) 獅球嶺炮台、獅球嶺隧道、白米甕炮台。
台灣最早的縱貫鐵路也以基隆作為起點,進入市區前所開鑿的獅球嶺隧道更是當時中國的第一條鐵路隧道;而基隆港從1961年因應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貨櫃港,但隨著腹地狹小、大型港口興起等因素,基隆港漸漸失去競爭力,目前以發展觀光產業為主。
基隆冬季多雨,最佳旅游時間為春夏季,特別是八月,可以看到著名的“中元祭”。
基隆氣候濕潤溫和,雨期長,雨量多,人們把基隆市稱為“雨都”或“雨港”。尤其是每年9月至翌年3月,降水日高度集中,曾有連雨日達55天之久的紀錄。基隆年平均氣溫21℃,最高為8月,平均28℃,最低為1月,平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