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色的加九寮拱橋完工不過半年,是紅河谷醒目的地標。
「柿子紅了,毛蟹來了。」這是北縣烏來紅河谷一帶居民早期的記憶,然而過去大量的毛蟹現卻已隨著當地水文環境變化而消逝無蹤。前往烏來紅河谷,首先映入眼前的景象正是一座獨出於綠林藍天的紅色拱橋。由於2004年8月襲台的「艾莉」颱風引起洪水暴漲,將原有的橋樑沖倒,現有的紅色大橋-「加九寮拱橋」於2005年4月中旬開始建造,並於今2006年2月竣工通車。
被洪水沖毀的舊橋殘墩依舊伫立於溪谷中,與新橋形成強烈對比。「紅河谷」位於烏來鄰近忠治部落處,游客可搭乘新店客運烏來線,於加九寮站下車再步行前往即可;或驅車沿新烏路上山,行至過新烏路11.5公裡處「飛天溫泉會館」時,再依指示路牌前往紅河谷(車程約莫3分鐘)。舊稱「加九寮」的「紅河谷」,當地居民稀少,多為日據時代自外地移入的漢人,昔日均從事農林維生,近年來則是逐漸迎合市場需求改種植桂竹筍等經濟作物為主要農業。
千層派狀的巖壁是溪水長年侵蝕與地質造山運動所交互形成的。「紅河谷」位居加九寮溪與南勢溪的交會口,擁有豐富而完整的溪流生態,其地域范圍物種密度極高,天然的氣候條件及位於山谷潮濕的地形,除適合蕨類植物的生長,更為台灣低海拔潮濕闊葉森林型態的代表;除了植物,由於氣溫適當,當地時有各類昆蟲、鳥禽與山獸(如松鼠等)聚集,常吸引對自然生態感興趣的愛好者前往一窺自然之秘。
凡是到「紅河谷」戲水登山踏青的游客,對紅河谷最是驚撼的印象該莫過於溪谷中層疊緜延、如「千層派」的巖石地形。如此造型奇特、天工巧造的河谷地形乃是由於該河灣長期為南勢溪切割所形成,而溪谷中的巖壁石塊因受溪水切割及造山運動的強力擠壓而隆起成為高數公尺、傾斜角度達45°的巖石。
而在「剛」(地質造山運動)「柔」(河川侵蝕)並濟的交互作用下,加上支流溪水日夜沖刷而形成一大片巖層傾斜的河床;正由於溪水沁涼而美景天成,每逢假日總有許多游客前往「紅河谷」戲水踏青,而昔日斷橋遺跡猶在,與大紅亮眼的新橋映對之下,頗有今昔不再的惆怅感。而舊橋邊斜坡一株蓮霧樹每逢夏季結果,總見果熟落地、遍見連霧的景象。
炊煙、蟲鳴、鳥啼、潺潺水聲、嬉鬧歡樂,結合結構精巧的人工拱橋與大自然巧造的美景,集結而成令人難忘的風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