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趕慢趕,最後的一天,我們又回到了台北。
這天的行程,是台灣的同事幫著我們擠出來的,他們對故宮博物院很是推崇。對此,我頗有些不以為然。我向來不很喜歡這一類的游程,總是覺得人為的東西太多,缺少天然的美感的物事,總不能讓我十分的愉快。
很顯然,我大大的錯了。
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是由北京搬遷而至的,共有館藏60萬件。實際的搬遷,經歷了幾次,北京到南京,南京到重慶,重慶到台北,每次的遷徙,都從中挑選了精華帶走。所以,故宮博物院的展品,可稱的上是精品中的精品了。這些展品,博物院每月更換,據說,所有的物件展覽完畢,共要用去20年的時間,展品之多,實在有些另人咋舌。
這次的觀覽,從下午2點開始,到5點結束,花的時間不少,可是似乎沒有怎麼看就結束了。現在想來,仍然是覺得時間不夠。
展品分四層,分別有藏傳佛教法器,青銅器,瓷器,玉器,陶器和書法等等。
說實話,讓我一一數來,恐怕是有點為難我,只能蜻蜓點水一般的介紹幾件。
藏傳佛教法器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件由藏傳佛教高僧的頭顱骨做的法器了,它取了頭顱骨的上半部分,四周鑲嵌黃金和珠寶,反過來,成為一件類似碗狀的器皿,顯得十分的神秘,且極具震撼力。近觀這件法器,不禁讓我渾身直起雞皮疙瘩,不由自主的產生一種敬畏感。
說起青銅器,林林總總的,非常之多,似乎我國比較有名的青銅器,多半在台北了,我也不是很懂,無法說的很明白,只是看名字,都很熟悉,讓我現在講,實在有些慚愧。唯一記的住的,有兩件,一件是一個青銅的獸,類似犀牛,應該是件名器,好象是商周時期的,犀牛的頭部鑲嵌著寶石,很難想象那時的技術能鑄造出如此精湛的藝術品來。另一件,相信大家有所耳聞,是我國青銅器史上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毛公鼎”,上面的文字密密麻麻,確實是高深莫測(也就是說,我一點也看不懂,慚愧慚愧!真是愧對列祖列宗啊!)。
玉器,好象是這次參觀中數量最多的,我想,多半是老蔣逃亡的時候,覺得玉器相對比較好攜帶的緣故吧。其中,以石器時代的和清朝時期的為多。有一件,稱為“東坡肉”的玉器,非常的惟妙惟肖,如果不說,被人咬一口的可能都有。介紹上說,雕刻這件玉器,工匠共花去了9年的時間,實在是驚人。
瓷器,我是一竅不通,大致的看了看,實在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但是對比各朝各代的器皿,大致能看出一點當時的風貌。以宋器和元器來說,宋代的顯得精致,而元代顯的粗犷,恐怕與宋元兩代的統治階級的不同有關吧。
展品之中最讓我興奮的,是我有幸見到了兩幅書法真跡,一幅是趙孟(兆頁)的,字體筆圓轉流美,骨氣秀勁。自小練字就練“顏”“趙”兩體,所謂顏體練骨,趙體練筋,平時所見都在書上,看見真跡,實在是難得。另一幅,是“瘦金體”的創始人宋徽宗趙佶的,筆鋒瘦峭,結構謹嚴,這幅書法,就面上來看,要比很多書法漂亮的多。但可惜的是,這樣的字,雖十分的漂亮,工整,卻缺少了一種陽剛之氣,相比與顏趙兩人的見肉見骨,恐怕是有所不如的,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有點象是賈寶玉寫的字。這字由一個皇帝手上寫出,對這個國家來說,恐怕真是一個災難了。趙佶當皇帝,實在是委屈了他,也委屈了“皇帝”二字。可惜!
過程中,朋友幾次忍不住半開玩笑的說,“我要是軍人,現在就回大陸點兵!”驚詫莫名!
參觀故宮博物院的經歷,讓我相信,有些東西,真的是要親身去體會,才能明白的。端詳著這些藝術至寶,途中幾次,不自禁的有一種激動,莫名的,幾乎要怅然而淚下,不知是為了什麼,感動嗎?也許,是有些。
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