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亂步之二•中正紀念堂
沿著凱達格蘭大道往東,拐向中山南路,走幾分鐘,就到了中正紀念堂。這個地方最近兩年頻頻出現在媒體上,原本的寧靜之地充滿了喧囂。
我們走到那裡時,正值中午,幾乎沒有什麼游客。遠遠地看見高聳的白色大理石牌坊,是“五間六柱十一樓”的規制,竟與古代帝王陵寢牌樓相類,暗示了此間之不凡,上書“自由廣場”四個藍色大字,這原本是寫了“大中至正”的。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這裡的建築群都具有顯著的中國傳統特色。總體布局呈正方形,與牌坊遙遙相望的是中正紀念堂,兩邊各有一座古代宮殿式建築,分別叫“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而四座建築中間的部分,就是自由廣場了,原來叫中央藝文廣場的,它巨大而空曠,一無遮攔,地面鋪著白色小瓷磚。站在廣場的中心標志點上,環視四周,舉目天空,猛然有一種渺小感。不知這是不是設計者所企望的初衷之一。
作為具有中國傳統色彩的紀念場所,這裡處處蘊藏著象征意味,尤以主體建築中正紀念堂為最。整個建築群的方形平面格局,據說象征的是蔣某人的“中正”;而紀念堂外表以藍、白二色為主調,不免讓人想起“青天白日”四字;要到達紀念正堂,必須經過正面的花崗石台階,共89階,正合某人陽壽之數。據資料介紹,紀念堂上層有一個青銅大門,高1米,重達75噸。我們上去時,因為它是開著的,縮在門框內,不能一睹其雄奇,但其寬厚的側面依然可見。紀念堂的核心是蔣公坐姿銅像,據說高達6米,重逾20噸。銅像後面的牆壁上懸有“民主、倫理、科學”字樣,還有蔣中正語錄,諸如“生活的目的在於增進全體人類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等,不知是不是在“新生活運動”時所題。可能是因為這座建築很特殊性的緣故,這裡有三重安保力量:警察、憲兵和全身黑西裝的特情,其中憲兵最引人注目,除了在銅像前站崗守護外,每到整點還舉行交接儀式,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我們到達不久,就是下午一點,所以有幸目睹。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十分鐘,其中最精彩的就是轉槍,動作跟美軍儀仗隊有點類似,但稍欠力度,也有些繁復。
紀念堂下層是陳列室,展示了蔣宋二人日常用品、生前照片和相關文獻等。印象最深的是蔣公給《夫人蘭冊》的題詞,寫道:“近三年來夫人所寫蘭竹山水相繼成冊,甲寅春再選印花卉二十四冊,所喜筆墨沉酣、敷色古艷、質象淳樸自然,此猶之璞玉渾金光華內斂神韻自高,非盡力學所可至也。”以平常之視角觀之,此評不特顯示了蔣之文藝修為,更可見蔣宋伉俪之情,讓我想起掛在士林官邸前作為招貼的二人結婚照。
除了陳列蔣宋之物外,此中的空間還很大,足敷各種藝術展覽之用。事實上,當天就有好幾種書畫展示,還有幾個專題講座。這些展覽和講座都是志工在服務。這一點與tw很多其它公共設施一樣。雖然這處紀念堂一度具有極強的象征性和政治性,但現在已成為一個社會文教場所,對民眾負有文教責任,而非單純的旅游景點。事實上,這是理所當然的。既然屬於是政府,更准確地說是納稅人的公共投資,那就必須還之於民,一切以有益於社會、服務於民眾為考量,而不能把它當成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挖溝圈牆,坐地收錢;同時還要盡力予民眾以參與感和認同度。在這些方面,大陸的相關場所似乎也應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