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山寺位於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五裡橋旁,該寺在東南亞及台灣也有一定的影響,台灣的台北和高雄等地皆有眾多的龍山寺下院。
一、福建晉江龍山寺
福建龍山寺位於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五裡橋旁,又稱“天竺寺”、“觀音殿”,為閩南名剎,1983年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在東南亞及台灣也有一定的影響,台灣的台北和高雄等地皆有眾多的龍山寺下院。
福建晉江龍山寺
福建龍山寺創建於隋大業十四年(618),初名普現殿,又名天竺寺。以後歷代都有修建。據《泉州府志》,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龍山寺派僧人祖派、智淵等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縣水頭鎮之間營造石橋,“後因工程浩大,未完成。紹興二十一年(1151),泉州郡守趙今續建,經一年完成”。這座由僧人倡建的石橋長五華裡,稱五裡橋。這座用花崗石建造的大橋經過八百多年的歷史滄桑,至今仍橫跨田間,成為晉江一景,橋上水心亭中有一石刻對聯曰:“天下無橋長此橋,世間有佛宗斯佛。”
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龍山寺得以重修香火並分傳台灣及東南亞。寺僧肇善法師至台灣鹿港修建龍山寺,此寺采用閩南石料修築。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不少移居台灣的閩南人士在台灣寶島上創建龍山寺,以表達對故鄉的懷念。至今,台灣全島有四百五十多座龍山寺,都從安海龍山寺分出,其建築形式亦仿祖寺,其中較著名的有台北艋龍山寺、鹿港龍山寺等。近年來,不少台灣香客來晉江龍山寺參拜祖庭。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琅等捐資修建了山門、華表、殿堂門、鐘鼓樓。道光、同治、光緒年間數次修葺,蔚為壯觀。
1966年“文革”期間,龍山寺遭到劫難,文革以後,龍山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交給僧人管理使用。僧人以寺為家,募集資金,將這座千年古剎修繕一新。現任方丈為開慈法師,1947年出家,師從宏亮法師。
福建龍山寺現在占地面積約10畝。有山門、天王殿、中殿、後殿和兩側廂房等建築。整座寺院以臣木和花崗石建造,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寺前山門為石牌坊,上刻“天竺梵鐘”四字。進山門,寺的前牆上嵌一石碑,刻有“龍山寶地”四字。正門懸“一片慈雲”匾額,廊前有石獅、石鼓各一對,兩側為鐘鼓樓。門內有拜庭、拜壇,壇上有亭。天王殿門口有一副對聯:“勝日降魔,羅剎鳩摩齊拱手;威音伏眾,刀兵水火悉潛行。”
福建龍山寺山門懸有“一片慈雲”匾額
福建龍山寺大雄寶殿氣勢恢宏,殿前有一對浮雕青石龍柱,龍身飛逸盤旋而下,龍頭卻昂然而上,一雙鱗甲相間的龍爪各抓一鼓一罄,以細鐵條擊之,鼓傳鼓聲,罄發罄音,很是別致。殿內最吸引人的是供奉的千手千眼觀殿音菩薩像。傳說隋朝建寺時,這裡有株老樟樹(《安海志》記載為古榕樹)“夜發祥光”,於是被截為三段,分別雕刻為千手千眼觀音像、寺門和法鼓。經過一千多年歷史滄桑,這三件龍山寺鎮山之寶都得以幸存下來。這尊千手千眼觀世音像十分珍貴,通高4.2米,用一根巨樟雕就。佛像頭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坐佛周圍雕著許多戴花小佛首,疊如帽狀。佛像面部豐盈慈祥,眉目清秀,主手在胸前作合十狀,兩側旁支1008只手,如兩扇羽翼,姿態各異,錯落有致;每只手均帶镯,掌中各雕一只眼,或執法器,或持經卷,或捧珠寶,或猛虎傲踞,或飛龍盤旋。整個佛像貼滿金箔,雍容華貴,造型精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龍山寺左側的鐘樓頂端橫架著一根檀香木,是早年由華僑從菲律賓專程送來的。直徑只有13厘米,卻能掛住千斤古鐘。寺中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所題“通身手眼”匾額和近代弘一法師等名人墨跡。殿內還保存有明朝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書寫的“通身手眼”匾額。
福建龍山寺
福建龍山寺寺內另有捨利子14粒,各類碑刻10塊。整座寺院綠樹相掩,香草芬芳,景色宜人。
二、台灣鳳山龍山寺
位於台灣高雄縣中山路7號,北邊是澄清湖所在的島松鄉。現存龍山寺的匾額中,正殿上方一塊“南雲東照”木匾,落款為“乾隆歲次庚辰”,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贈匾人不詳,,可能即是龍山寺擴建落成之年。被台灣內政部列為國家二級古跡。該寺從屋頂剪粘、泥塑、山牆面設計、台基、柱礎、石材雕刻、木構棟架、雕窗、門牆彩繪等全體造型或局部構工,都保持祖庭晉江龍山寺的建築風格。
台灣高雄中山路7號鳳山龍山寺
三、台灣台北龍山寺
位於台北市廣州街211號,繁華的“萬華夜市”內,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台灣著名古寺。建築設計采三段式格局,由上空烏瞰呈”回”字體,由前殿、後殿、東西護寶及中央的正殿所組成。布局方正肅穆;其門壁梁柱極盡精雕細琢之美。集清代,日據與光復後綜合表現的寺廟藝術。外觀與清水祖師廟,淡水鄞山寺相似。
台北龍山寺寺內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並祀奉媽祖,四海龍王,十八羅漢,城隍爺注生娘娘,山神、土地公等,供奉對象極其龐雜,典型神佛合一。民俗稱之為“龍山寺是眾神的集會所”。每到民俗節慶,這裡都有盛大花燈、廟會,引來洶湧人潮,民俗氣息很重。
台北市廣州街211號龍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