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旅行,最大的魅力便是尋找差異,因為差異的興奮,而一步步地轉為愛戀。走進整潔的嘉義市,第一感覺就是“慢”,阿裡山是嘉義的名片,但絕非這裡的全部,或許由於北回歸線橫過於斯,燦爛的陽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即使是摩托車,也跟隨小火車沉穩的節拍而放慢了腳步。它,比台北更幽靜,比高雄更古樸,比日月潭又多了些親切溫暖的味道,因此,如果你想逃離都市的煩囂,又不想離群索居,就到嘉義來走一走吧,這裡,有你所迷離生疏的,清秀而淡定的台灣,一個游離在時尚和時代之外,摒棄了浮華和煩躁的原生態台灣。
嘉義公園 台灣近現代史書的一角據說嘉義人的祖籍以福建泉州占大多數,具有熱情、爽快、勤勞、勇敢、倔強的性格,就連城市的面貌,也和福建大多數小城並無二致,惟一的區別只不過是簡體字和繁體字。然而,當我們走進嘉義公園,走進由神社大門(鳥居)原址上復建的石牌坊,便如同隨著20世紀初的歷史烈風,走進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老電影,浪漫之余,時時流露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悠悠傷感。
義工大叔告訴我,“嘉義市史跡陳列館”源於日治時期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和准備的地方)與社務所(神社行政管理辦公處),建造於1943年(昭和18年),建築屬於日式“書院造”,其天花板,方形柱、榻榻米系統,紙橫拉門等建築元素,配合和式風情十足的“木母屋”式屋頂,以及庭院外一個個大正時期(20世紀初)的石燈籠,齊整天然、雅致並不失冷靜。史跡館中的展覽,以嘉義當地的百年歷史發展為主線,分城區發展、教育發展、產業發展、重要史事等八大內容,有初次謀面的本土精英,也有我們早已在歷史課本上熟悉的黑旗軍將領。步入“嘉義市史跡陳列館”大廳,20世紀初的嘉義地圖,是這裡引人矚目的鎮館之寶,80年時光流逝,但現代化城市的雛形依然依稀可見。義工大叔說,嘉義市政建設比台灣很多城市要橫平豎直,源於那段異質文化的歷史——很多日本設計師或台灣留日學生在日本本土無法施展才能,便把台灣作為他們的試驗田。夕陽西下,黯淡的金色陽光穿過斜斜的樹枝在日式房屋的木梁間、磚瓦上輕盈地的跳躍,和清乾隆53年(1788年)的福康安紀功碑,清嘉慶12年(1807年)的12門水師古炮一起,攜著無數的往事躲在搖曳的樹枝身後,旁若無物的在歲月的河流中穿行,再悄然轉身,化成時光的縷縷碎片。
義工大叔告訴我們, 嘉義是台灣原住民最早的聚居地之一,當年原住民(平埔族)在此曾設有祭壇,現在原址上取而代之的,便是代表嘉義本土精神的“射日塔”。“射日塔”高達62米,造型以阿裡山神木為原型,中部留高40米的“一線天”若隱若現,內部還有取材原住民“射日神話”的青銅雕刻,簡潔而偉岸,由於時間所限,我們未能涉足位於嘉義市數公裡外的北回歸線六代地標,但北回歸線打動人心的靈性之美,已被射日塔演繹得淋漓盡致。面積有限的嘉義公園,也因此成為台灣近現代史書中既沉穩深刻,又鮮活生動的發黃一角。
高山茶 茶香中的似水流年庭院深深,深幾許?初識台灣茶韻茶香,是瓊瑤筆下柏沛文與章含煙的十年苦戀。但到了阿裡山才知道,品味高山茶,同樣是和愛情小說一樣柔美細膩的優雅體驗。阿裡山的茶園,完全可以用茶海來形容。從山腳到山頂,綿延著幾千畝茶田,茶樹順著山勢像波浪一樣高低起伏,如一條條撕碎的緞子般軟軟地鋪開去,綿延到天邊,忽而極平、極開闊,忽而,又仿佛把翡翠砸碎了的那種驚人光澤。
因為阿裡山日夜溫差較大,茶樹生長緩慢,茶葉芽葉柔軟,葉肉厚實,果膠質含量高,其品質,自然高“茶”一籌。高山茶一般采用烏龍茶的制作方法,品質特征自然也和烏龍茶相似,茶中特有的紅茶之艷、綠茶之幽,在悠長的功夫沖泡後慢慢呈現出來後,口中滿是清芬的芳香,如同沐浴在茶山清晨微風中一樣清爽。品高山茶,是需要放入感情的,哪怕只得半天的時間,都可以為自己虔心泡一壺茶,賞花觀月、聽風撫琴,或靜坐清談,讓浮華散盡,思緒追著濃郁鮮銳的茶香漸行漸遠。
除了流轉的茶韻,阿裡山的路邊,還有很多或簡約或精致的小店鋪,有賣手工藝品的,有賣綠色生活用品的,也有人賣原生態的咖啡,或許他們未必人人都能將“LOHAS”概念耳熟能詳,但都和“樂活族”一樣,鐘情樸素自然的生活品位。甚至,在山路的一隅,還會隱藏著許多浪漫情調的咖啡館,既有小資情調的清雅裝飾,又有極具中國傳統風情的古舊神像和絲綢橫額,有的原色早已褪盡,卻結實干淨,如同美人遲暮,風韻不減當年。
阿裡山:朦胧美麗的火車記憶有人說,阿裡山的霧,最先就是從姐妹潭的漣漪中蕩漾出來的。這霧,是否也是阿裡山的一部分?阿裡山森林公園位於嘉義市東部75公裡,面積約1400公頃,以春季為最,據說,每年櫻花盛開時,如同粉紅的輕雲、無聲的俳句,讓你沉醉於似曾相識的詩意感歎。柔美的櫻花與紅色的小火車相守相望,如美麗的淑女依偎在武士懷中,意境非常。然而我們抵達時間不巧,櫻花早謝,一路行車,只有山澗的深綠奔瀉而來,清澈的空氣讓人瞬間視力達到頂尖水准,視線越過綠樹與青草,落在那美到令人窒息的姐妹潭波紋上。
“火車快飛、火車快飛、越過高山、飛過小溪,不知走了幾百裡……”據說,這首在台灣家喻戶曉的童謠,說的就是阿裡山小火車。據說,阿裡山鐵路源於日據時代,是侵略者掠奪阿裡山木材的副產品,但當硝煙散去,小火車的轟鳴卻成為阿裡山從最引人注目的旅游景點。當火車全程正常行駛時,從起點嘉義到終點沼平,全程72公裡,不過4個小時,火車卻要從海拔30米攀升到海拔2300米,經過77座橋梁、50座隧道,是全球僅存的3條登山林間鐵路之一。雖然小火車總計只有五六節車廂,卻有前後兩個車頭,遇到“之”字形的岔道,車尾便變成了車頭,牽引著列車前進,將現代文明一步步推上歷經坎坷的寶島之巅。
遺憾的是,由於天災,小火車嘉義段無法通車,後半段又不巧錯過,我們只好在木制站房的陰影中,傾聽歷史的低吟淺唱,尋找歲月走過的痕跡。想象車廂內悠閒從容的節拍,車廂外的咫尺風景和行馳於山水之中的快感。順著火車道拐幾個彎,則是崎岖蜿蜒的實木步道,雖然很長,但走進來卻不辛苦。幾乎每一步,都會踩在厚實而又柔軟的枝葉上,舒適而輕盈。陽光透過郁郁蔥蔥的綠樹灑下一路斑駁,星星點點的野花爛漫地綻放,飛瀑流泉就在密林裡嘩嘩作響,或者再多走幾步,溫柔而慵懶的陽光親吻幽藍的湖面,泛起粼粼的波光。回眸的瞬間,風景已經改變,但歷史卻有一種溫暖的風格,那些曾經的不忍,都變成了朦胧而美麗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