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是於1930年在日據台灣發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賽德克族因語系差異後從泰雅族獨立正名為賽德克族,而現太魯閣族於日治時期歸依為賽德克亞族之一群,兩族有共同的起源與文化,但後卻因地域問題分道揚镳)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在1896年至1930年間,台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余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缢,余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
國民政府將日本人殉難紀念碑拆毀,改立原住民紀念碑。霧社(屬南投縣仁愛鄉)當地設有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台灣公共電視台曾於2004年制作電視系列劇“風中绯櫻”,即敘述這段故事;另長期關懷原住民的作家鐘肇政亦著有長篇小說《馬黑坡風雲》描寫此事件。
為紀念奮勇維護家園的原住民英雄,發揚日治時期原住民反對日本政府殖民暴政的英勇氣節,台灣中央銀行在2001年7月發行以莫那魯道為肖像的硬幣以茲紀念,面額為20元。正面圖桉為台灣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半側面肖像。2008年末,台灣史上最賣座自制電影《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新拍攝的紀念影片《賽德克·巴萊》已於2011年9月9日在台灣上映。 該片已於2012年5月10日在內陸上映。
莫那魯道抗日紀念碑於霧社街道南邊,園內老樹成蔭,綠野怡人,若非深入了解其歷史背景,實在是很難把現在的幽景和當時那些烈士們壯烈奮戰的景象連接在一塊。初入園內,在門口處即可瞧見以白色大理石築成的牌樓,上頭刻著碧血英風四字,入內直望,伫立在石階前的石凋像即為當時的抗日首領 莫拉魯道,從他那望著遠方堅毅的眼神中,彷佛看到了當時其英勇奮戰的精神,猶如在眼前一般地令人景仰。石像後頭即為莫拉魯道墓,四周牆上則刻畫著原住民們奮戰抗日的經過及故事,也提醒著後人們別忘了先烈們的犧牲跟奉獻。
再往右瞧可以看見另外一座紀念凋像,仔細一看,石像上的人物有婦孺小孩,甚至是家犬都一起奮勇地護衛家園,令人為之動容。盡管人事境遷,舊景不再,卻在這邊看見了先烈們英勇壯烈的精神如同石像般地伫立長存,守候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