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還有一個特點,廣東話叫做“唔執輸”,就是不能輸蝕給別人的意思。這一方面是“現實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又是社會進取的一種風氣。九六年澳門郵票價格狂升,一夜間,很多郵票翻著跟斗漲價。於是,一有新郵開售,郵電司門前就排成長龍,其中很多是根本不懂郵票的老頭老太太。這邊剛買完,那邊就有人翻倍收購。弄得澳門小城一時間郵風票雨。只是苦了我們這些集郵者:本來澳門郵票很容易就可以買到,結果變成不排幾個小時隊,您就見不著新郵的影子。九七年港股大漲,歷史高位一次一次被打破,股價一天一個樣的飙升。這下子,無論在公司,在巴士上,又或在咖啡室裡,人們談論的基本都是股票。銀行股票交易廳人頭恿恿,排隊落單;股票買賣電話不斷“爆機”,有時還根本打不進去。小道消息滿天飛,每天都能湧現出新的“炒股英雄”,象神話般被人們傳誦。九八年股市神話破滅,國際對沖基金虎視眈眈,推低港股期指意圖壓底港幣匯價,迫使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居高不下。由於澳門金融體系完全跟隨香港,一時間各大小銀行紛紛加息以吸引存款。消息一公布,第二天,銀行櫃台辦理定期存款的人就排成一條龍。我真是很佩服當地人對信息及賺錢機會的把握能力!果然,不久銀行就下調了利率到正常的水平。前不久,港澳“麥當勞”舉行“買一個套餐,換購一款SNOOPY狗仔”的促銷活動,共有幾十款身著各國特色服飾的SNOOPY小狗,限量發售,每天一款,剎時風靡港澳。於是,像往常一樣,澳門人又不厭其煩的排起了隊。為了一個價值“六元”的SNOOPY,早上四、五點就排起了長隊,還得天天如此。更要命的是,天天吃“麥當勞”,誰受得了啊?於是,各“麥當勞”店附近的乞丐也就順理成章地每天吃上了免費“麥當勞”套餐。不久,成套SNOOPY就被炒到了過千元。“排隊”,“炒作”成為港澳的一種流行性的大眾文化。大到樓盤、股票,小到NIKE球鞋、明星卡片,都有人不亦樂乎的進行炒作。
“唔執輸”的現實心態導致人們對錢和財富的看重。我有一個澳門朋友,九七年投資香港股票,剛好撞上金融風暴,港股大洩,賠了不少錢。每次見到我,只要一談股論金,馬上唉聲歎氣。最近一次,我終於忍不住勸勸他:哎,算了吧,別想那麼多了。錢財乃身外之物,賠了再賺,千金散去還復來!誰知道他聽了這話的反應造了我一愣:大佬啊,這是錢來的,XXX錢啊!當時弄得我也不知如何應答。各位評評,我勸解的話也沒什麼不對吧?李白要是在世的話,估計也再浪漫不起來了!
同澳門的朋友一起吃飯,多半是AA制。不過又不象老外們“GO DUTCH”那樣徹底,還富有一些中國的人情味。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有一人主動先付賬,出來之後,其他人會很自覺地把自己的一份付給他,沒有人會覺得不好意思。倒是我剛去的時候不太適應,有時會推卻:不用啦,我請。誰知招來一頓:傻啦,大家吃飯嘛!又或:唔好,這麼多錢讓你一人出。慢慢地,我也逐漸習慣了AA制。只是擔心回到北京之後,習慣性地亮出來的話,朋友們會把我“剁”啦。
如果不涉及到錢和切身利益,澳門人還是比較可愛的。尊老扶幼、互助友愛等基本的公德在社會上良好地運作。我剛到澳門不久,探訪一位友人,卻怎麼也找不到其居住的街道,大廈(澳門的街道太小,太曲折)。剛好在街上碰到兩個女孩,一問路,她倆商量了一會兒,說:那地方恐怕你找不著,跟我們來吧。接著,領著我在迷混陣式的澳門小巷裡轉了好一會兒才找到地方。我連聲道謝,她倆則歡快的一路小跑地走了。在澳門,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簡單,清楚。有錢人就是有錢人,草根階層就是草根階層,大家相安無事。公司裡,老板是老板,打工的是打工的。很少有內地普遍存在的關系網,幫派等等,開車的也不會像北京機關的司機那樣恨不得把自己當成總經理。總之,相比起來,當地人更加本份,干活也很敬業;社會上有一種無形的職業道德約束著大家。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游戲規則”。另外,人與人,同事與同事之間也沒有那麼多的猜忌,暗斗,使絆,這大概是因為沒有受到“階級斗爭”洗禮的原因。
澳門是個小地方,小地方的人有一共性:沒見過太多世面。香港是大都市,坐飛翔船也只需一小時,但仍覺得不方便。在澳門舉辦個什麼女排大獎賽,或在議事亭前地開個歌舞晚會(請一兩個香港歌星),就已經是城中盛會了,黑壓壓的人群,保證您找不著北。去年中央芭蕾舞團來澳門演出“紅色娘子軍”,雖然主題內容對澳門人來說“左”了點,他們也肯定不明白說的啥,但仍然滿座,就是為了看看掂著腳是怎麼跳舞的。如果趕上個歌舞演出,室內體育比賽什麼更是全家老少一起出動(澳門這類活動很多是對市民免費,由團體贊助或政府出資),直當作是一次天倫之樂的嘉年華,一派盛世融融的景象!
說到這,岔開一下話題。前幾天看過的一本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富人對窮人的施捨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精神上的需要。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反過來看,不管施捨的初衷如何,實際的效果是一樣的:就是部分窮人實實在在地得到了幫助。在澳門,有很多慈善團體,基金;宗教機構;政府義工等等每年都在做很多的工作,從物資和精神上提供幫助給有需要的市民。這肯定不是政府強行規定對私人財富的重新分配,而是部分提供資源的人士一種自覺自願的一種行為。“為富不仁”的多年教育似乎在這裡打上了折扣,而“富而有德”以其實際的行動樹立起自己的形象。
在澳門生活(飲食)
在哪生活都離不開錢,澳門的法定貨幣是澳門元,當地人習慣稱之為葡幣。葡幣是自由兌換貨幣,與港幣掛鉤:每103葡幣可以兌換100港幣,約12.90美元。雖然葡幣是法定貨幣,但在澳門的商業活動中,凡是涉及大額金錢交易,均以港幣標價和結算,包括樓宇、汽車買賣;大型家電,影音、攝影器材等等。而酒樓餐廳、衣服百貨、超市市場等日常生活則以葡幣為結算貨幣,但港幣也同樣流通。所以在澳門錢包裡經常是港葡兩幣共存,但數量並不一定很多,一是因為信用卡的普遍使用;二是因為二十四小時服務的銀行自動提款機遍布城市大小角落,提供港葡兩種貨幣,市民隨時想要取錢都很方便。在我的印象裡,無論你在市區哪個位置,最近的一台提款機離你不會超過300米,可見“銀行金鋪多過米鋪(超市)”並不是一句虛言。九五年以前,澳門只有一家發鈔銀行,即葡資的大西洋銀行。隨著回歸的臨近,九五年十月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正式發行澳門元,當時是一大盛事。葡幣紙鈔本來最小面額為10元,自從去年底開始,政府開始取消10元紙幣,代之發行10元硬幣,不知有何原因?沉甸甸的十元硬幣攜帶很不方便。而且,澳門人在農歷春節時有一個風俗:朋友,同事之間,已結婚的要派給沒結婚的利是。數量不一定很大,表示一個意思。往年都是以十元紙幣為多。今年不同了,起碼是二十元了。小數怕長計,再加上經濟不景氣,這時候取消十元紙幣的流通,發行硬幣,就多少有點天艾人怨的味道了。
說起吃,廣東一向是“食的樂園”,澳門也不例外,並且由於人們普遍收入較高以及多年的中西交流,吃的花樣更是層出不窮。這點光是從澳門所匯集的各國風味就可見一斑,不完全統計有:地道中式酒樓(粵菜系),海鮮火鍋,上海菜館;各式西餐廳;葡國餐廳,燒烤;泰國風味餐廳;新、馬及印度美食;日式料理、壽司小食;韓國燒烤餐廳。。。還有各種中、西式快餐以及遍及澳門大街小巷的茶餐廳、咖啡室和小飯店。來澳門旅游,三五天工夫,你可以天天不重樣的品嘗各地美食。不過,占據內地半壁飲食江山的川菜和北方菜則欠奉,好象一家都沒有,這可能是因為口味相差懸殊的原因。只是苦了我們這些北方來客,幾天還好辦,常年在這呆,就只有上珠海去解解饞了。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九四、九五年間,那時我剛到澳門不久,對一切都還感到新鮮。當時經濟環境還很好,到農歷新年前後,請吃“年飯”的就開始絡繹不絕,這也是澳門的一種風俗。過年了,各大公司,客戶,往來機構等等紛紛擺開酒席。“年飯”規模不一,幾席到幾十上百席的都有,標准一般在2000—4000元一席。打頭軍的照例是一頭全體烤乳豬,最大陣仗的一次是在新華社澳門分社吃的,新華社萬豪軒酒樓一層排開五六十席。突然間,整個大廳的燈都熄滅,接著門口出現盛裝的儀仗隊,後面跟著幾十個身著大紅旗袍的服務小姐。隨著令旗一揮,儀仗隊開始行進奏樂。服務小姐們手捧乳豬盤,跟隨前進,浩浩蕩蕩的隊伍繞場一周。乳豬的兩個眼睛處插上兩個小紅圓燈泡,在幽暗的大廳裡一閃一閃,似乎在發洩不滿:吃我還搞這麼大排場!我們的感覺只是著急:別繞了,門口的桌都吃開有一會兒了,我們還傻瞪著桌上的空盤子!年飯接著上的東西都大同小異:魚翅湯(用整雞來炖);鮑魚片;瑤炷;石斑魚等等,然後是主食,糖水點心,水果。每道菜都被賦予了一個特別好聽又吉利的名字,摘錄一家菜譜看看:鴻圖賀全體(乳豬全體);發財利好市(發菜蚝豉);玉帶彩羅衣(瑤炷西蘭花);年年有盈余(清蒸青斑魚);富貴掌萬家(鵝掌鮑魚片);合府慶團圓(核桃露湯元)等等不能盡錄。不過菜的味道還是不錯的,廣東人做海鮮的功夫真是名不虛傳!大機構的年飯一般都附帶有抽獎活動,有的還有文藝表演,圖個熱鬧吉利。近兩年市道差了不少,明顯的請年飯的規模都在縮小,但無論如何吃還是不可少的。
平日,就以飲茶以及餐廳為主了。飲茶是澳門人很重要的一個飲食文化。飲茶不光是喝茶,還吃點心,小菜。大眾化的,叫“一盅兩件”,喝一樣吃兩樣。講究點的,從早上開始,早茶、午茶、下午茶、到晚上宵夜,一天光“茶”就要飲四次,讓人納悶:這一天到晚的除了飲茶吃飯,還有時間干別的嗎?最普遍的還是中午茶和下午茶。午茶一般在酒樓,四五個人,二三百塊錢,吃點點心小菜,喝茶聊天,倒也悠閒自在。只是中午時間一般不長,大多數還是以快餐碟飯裹腹了事。下午茶基本上在茶餐廳和咖啡室,這類小館遍布全澳門大小巷陌,比前文提及的銀行提款機還至少多出一倍。下午茶無非是喝個咖啡、奶茶什麼的,吃個面條,意粉或是一塊三文治,人均消費十多元就可以打住。澳門人吃晚飯一般在晚上八點鐘左右,所以下午不墊點東東還真有點頂不住勁。所以在澳門,“飲茶”和“吃飯”是兩個概念。飲茶或飲咖啡比較隨意,無非是為了大家聚聚,聊聊天;請吃飯就正式多了,還得講個排場。不是有諸如結婚、生子或什麼大事發生,一般是很少有人提請吃飯的。只有九七年上半年例外,那時人們在股票上賺得忘了自己姓啥,別說吃飯,就是天天魚翅熊掌也無所謂。有句廣東俚語叫“魚翅撈飯”,就是用魚翅拌飯吃的意思。突然想起電影“霸王別姬”裡小豆子的最大心願:趕明兒我要成了角兒,我天天用糖葫蘆拌飯吃。……
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出外吃飯的澳門人數量大減。尤其是一些走高檔路線的酒樓食肆更是門可羅雀。不少澳門人都跑到珠海去消費,以更便宜的價錢滿足自己的饕餮之欲。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香港與深圳,弄得最近有會計師樓建議香港政府開始征收市民去深圳的離境稅,希望降低港人往深圳消費的意欲。有時在澳門吃飯,一抬頭發現站著的服務小姐比吃飯的還多,還真有點讓人懷念以往觥籌交錯的美好時光。
最後要介紹的就是“葡國餐”,這是澳門飲食中一個重要的特色。所謂“葡國餐”,就是葡萄牙風格的西餐。這類餐廳在澳門葡萄牙人及土生葡人的社區非常普遍,而且經過多年的滲透影響,在市區其他地方也開了不少。不過我最欣賞的還是位於澳門所屬的兩個海島:凼仔和路環島 上的幾家葡國餐廳。有一家位於路環島十月初五馬路,緊靠著聖方濟各教堂。十月初五馬路沿海灣蜿蜒而建,綠樹成蔭;聖方濟各教堂前地是一個小廣場,地面用葡式石子鋪成,用黑黃兩重顏色間隔構成類似水波紋的圖案(這種形式的地面遍及澳門所有旅游名勝景點,有著強烈的葡萄牙色彩);對開是一座小小的寶塔,噴泉環繞。兩邊則是綠蔭底下拱型的長廊,而該家餐廳就位於長廊裡。我對葡國餐說實話不是特別感興趣,包括其他的西餐,我的腸胃始終鐘情於我家鄉菜的風味。不過,在這裡吃飯,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環境。整個廣場鵝黃的色彩在夜晚燈光的襯映下呈現出一派靜谧,肅穆的聖方濟各教堂(也是鵝黃色外牆)以及廣場上嬉戲的小童又為之添上一些別樣的色彩。不遠處的海灣傳來微微的濤聲,夾帶著樹葉婆娑的海風不時清清掃過。喝上一口味道不錯的葡國紅酒,很容易就陶醉在這個小小的地方。凼仔島上還有一家叫“澳姐葡國餐廳”,是四位澳門小姐開的。不說不知道,這四位土生葡人小姐中文名全部姓“畢”,並且是親生姊妹,分別於不同年份摘取澳門小姐桂冠,號稱“一門四姐”,在澳門傳為美談。這家餐廳我還沒去過,不過單單想想這個名字,就應該不枉一試。
不討厭西餐的朋友要是來澳門的話,建議試試葡國餐:不僅僅是品嘗風味,更重要的是可以體驗一種異國的文化。
在澳門生活(消費和小費)
說完了吃,再講講買東西。我有一個朋友在北京參加新馬泰港澳旅行團。先到泰國,發現當地同樣牌子的衣服比北京的便宜,大肆購買一通;接著到了香港,馬上後悔不跌,香港的比泰國的還便宜,又買了一些;最後一站到了澳門,差點氣得沒背過去,原來價格比香港的更便宜,但是口袋裡的彈藥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只能望洋興歎。其實澳門的零售行業90%以上從香港的代理商入貨,只是因為澳門工資,租金等各項費用都比香港便宜,所以有的東西售價反而低過香港。說起物價,我發現一個規律:只要不涉及到人力服務,同樣的商品基本上都比內地廉宜。涉及到人力因素的,即服務行業,價格就比內地貴很多。上文提到的飲食,收費就比內地高出不少。農貿市場的雞鴨魚肉蔬菜什麼的,價格也至少高出一倍有余。平常理個發,一般收費從五六十元到一百幾十不等。但是汽車,進口家用電器,影音器材,家具,服裝等等工業化的產品,價格都低過國內,這與澳門實行免稅或低關稅自由港的政策有很大的關系。而一些國產的商品相對國內價格也不高,這又與中國實行出口退稅的政策分不開。不管怎麼樣,對於消費者來說,簡直是一個購物天堂。就拿汽車來說吧,豐田九八新款的COROLLA,港幣十萬元交易後還有找,本田CIVIL稍微貴個兩三萬,馬自達323則八九萬就可以了(澳門街道狹小,日本車一統天下);來自韓國的現代、大宇就更便宜了。這車價跟國內一比,估計桑塔那,捷達得立馬倒閉關門。其他進口商品如電器、服裝、化妝品的差價沒汽車這麼大,但也很可觀。
國內同胞到澳門最熱衷購買的首推金飾珠寶。成色好、手工精、款式新、價格低被譽為四大賣點。澳門新馬路上,金鋪一家接一家,既有香港名號“周生生”、“周大福”,有又澳門本地的老字號“盛豐”、“公主”等等。這些大金鋪的貨品基本貨真價實,明碼標價,大可放心購買。其他一些小型的金鋪則主要針對本地居民,價錢更加優惠。其次就是電器和照相機、攝錄機、手提電話之類的商品,這類商品比國內便宜一些,但主要是質量比較有保證,所以也吸引不少游客購買。但由於中國海關開始嚴打走私,對旅游攜帶物品也從嚴控制,使得不少國內游客忍痛割愛。不受海關條例約束的服裝則成為熱點,尤其是皮衣。同樣品牌的皮衣在北京的商場一掛,價錢就至少高出50%,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籐野先生》裡的龍舌蘭和小白菜。本來以澳門的氣候,皮衣基本上派不上用場,但由於國內游客的擁護,幾家皮衣店的生意紅紅火火。我有一個同事(現已返京),在一家皮衣店前前後後買了不下一百件皮衣(包括自己買的;幫親戚朋友們買的;帶別人去買的等等),弄得每次去該家店,從女老板到店員,前呼後擁,待為上賓。每年還不忘了向他寄上新年賀卡。這些針對國內游客的店鋪門口都有招牌:歡迎使用人民幣。所以,外幣用完了的朋友也不用著急,人民幣照樣受歡迎。
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知名的“翻版冒牌樂園”,說起購物就不可不談談澳門的翻版冒牌貨。一提翻版,大家立馬就會想到CD,VCD以及電腦光碟,這些東西說實在的國人已經習以為常了,在澳門也是。你說你買了一張CD或一套VCD,沒有人會覺得你是買了個正版的。買正版貨成了希罕事,而盜版則已經習以為常,深入民心。冒牌貨則以服裝,鞋,女式手袋,手表什麼的為主。幾年前風行一時的法國運動牌子“Le Coq Sportif”就被冒牌貨沖擊得乏人問津,連地攤上都到處擺的是,還有“The North Face”的羽絨服也被追名牌的年輕人穿得大街小巷都是,真假難辯。金融風暴發生以來,這股冒牌風也隨之越刮越烈。從運動裝的NIKE、ADDIDAS到野外登山休閒系列的TIMBERLAND、POLO、NAUTICA,還有CK的內衣,PRADA、LV的女式手袋,VALENTINO、BOSS、BALLY的男士襯衫,D&G、DKNY的T恤、時款手表,總之一句話,什麼流行就冒什麼牌子。不知道行情的老外們初到澳門,一見澳門大街小巷的都是身著名牌的人,說不定還以為澳門人多麼多麼有錢呢!不過說實在的,不少冒牌貨的質量還真可以,幾可亂真,假冒但不偽劣。我曾在一家號稱“出口成衣店”買過一件TIMBERLAND的夾棉背心,無論從用料、做工、還是鈕扣,拉鏈等小東西都看不出有什麼假的,但我認定是冒牌的,你說一百塊買到的能是真的嗎?冒牌貨做得如此好,也就難怪大受歡迎了。唯一不高興的只有正牌貨的代理商,但消費者誰又在乎呢?
說起消費購物,想起一個有趣的話題:小費問題。先講一個故事:一個八、九歲的小孩獨自走進一家餐廳,掏出身上所有的鋼蹦,攤在桌上數了數,十先令左右,問侍者:你們這兒雪糕多少錢?侍者臉色有些不耐煩地回答:大份的十先令,小份的七先令。小孩想了想說:我要個小的。吃罷,付帳。小孩掏出先前數過的鋼蹦,先撥出七先令付帳,然後將剩下的三先令拿給侍者,說:你的小費。姑且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假,但確實反映了一種小費傳統。在澳門,當地人管小費叫“小賬”。從名稱也可以體會到:既然是“賬”,則無論大小,客人都應該有所表示。一些服務性的行業,如餐廳、美容美發行業、酒店業以及賭場,都有收小費的傳統。一般在付賬買單之後,根據具體情況,客人應該給予一定金額的小費。收取小費的員工也並非將其袋入自己的口袋,而是會將其統一集中起來進行分配,老板是不能問津這筆收入的。這些行業員工平時基本工資遠低於社會標准,收入來源很大程度上依靠小費分紅。這樣也不失為一種提高員工服務質素的一個手段。如果用信用卡付賬,帳單底下會留有一欄空白,你可以隨意寫上一定的小費金額。
一般的服務行業,給小費是客人自願的行為,而且多少隨意。但是有一個地方例外,這就是賭場。拿“21點”來說吧,一般在你手氣當旺,連續贏了好幾把的時候,賭場“荷官”(即工作人員)就開始收取消費,美名其曰:茶錢。一般以投注金額的10%為標准收取,如果你繼續贏,他就繼續收,直到你開始輸一把為止,如此輪回。“21點”賭台一般有7個座位,再加上外圍一些站著投注的人,“荷官”要記住誰連續贏錢,誰又輸了一把也並非易事。但他們就有這個本事,基本不會出錯。有時“荷官”收取小費也會碰到阻力,就是客人堅決不給,多數是客人在其他賭台已經輸了不少,所以時不時都會有小小的爭執。不過也有大方的,我曾親眼看到一位荷官對其同事稱贊賭台上一位台灣賭客:他好大方的,今天贏錢給茶錢;以前輸的時侯都給的。那天,這位仁兄手氣不錯,光小費就給了幾千塊,直把荷官們樂得不亦樂乎。我看該仁兄應該被尊之為“小費文化”的孔、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