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游八達嶺已多次,由於每次氣候不一,景色有異,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一時興起,也曾從兩邊分別攀登那高高的城牆與樓台,還留下了不少風景照片,真可謂是“四處郁郁蔥蔥,一覽眾山渺渺;長城蜿蜒曲折,更感氣勢磅礴。”此次一覽“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關,則別添一番情趣。
仰視那重疊而起的南關城樓,巨匾上“天下第一雄關”六個大字尤為壯觀;“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之楹聯,讀來也使人為之一振。逶迤長城由此往兩旁延伸,右邊的數個樓台顯而易見直沖雲霄,一簇簇的人群在上面挪移攀越登高;左邊的城牆若隱若現起伏不斷。登上關城,嚯,好宏大的一個場面,那雕梁畫棟、飛檐翹壁的主樓巍然其中氣勢龐然,座落於山坡上的各類建築布局嚴謹,四周樓台垛口錯落有致。沿著主樓一轉,只聽得耳邊風聲飒飒,關隘上豎立的大小彩旗亦隨風作響。
遠眺四周,只見兩旁高山屹立峰巒不斷,左右綠蔭織帶翠障如屏,中間一道溪谷據說長達18.5公裡,人曰“關溝”,猶如今天的高速公路,當年騎馬便可從華北平原直通內蒙高原。且不論那誘人的“關溝七十二景”,據守其間的居庸關,則恰如那扼守著咽喉要道的一員大將。環顧左右,地形之陡峭,關隘之巍然,果如古人“天險”、“絕險”之所雲;聳立著的居庸關,則無愧於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概。故而,古人雲,“蜀道之難不為難,險莫險於居庸關”,唐代詩人高適也吟出了“絕坡水連下,群峰雲共高”的名句。
居庸關,地處北京昌平西北百裡之外,既屬長城要口,又謂京都之西北門戶。自古以來,此關隨歷史變遷而更名多次,曾被稱作西關、納款關、薊門關、軍都關等,自遼以後則取“徙居庸徒”之意而沿用至今。據說漢朝始予此處設關,北魏時期在此修築長城,明代則在此設“衛”並駐重兵防守。如今,眼前所見一切大都為明代重修之遺物,原設的水陸兩道關門現僅保存了陸門;關之中心的“雲台”,是一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砌成的元代建築,下基東西長26.84米,南北長17.57米,下大上小高約10米,呈長方形狀,台頂四周設石護欄和排水龍頭。那券洞間保存的壁刻圖案巧奪天工令人叫絕。繞關一走,山巒間花木郁茂蔥茏,碧波翠浪,城關東南還留有當年乾隆所題“居庸疊翠”之碑座。那修繕完好的戶曹行署、疊翠書院、圓倉以及軍械庫等,也映襯出當年“備戰備荒”的概貌。
遙想當年,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此地短兵相接揮刀舞戈曾發生過許多次有名的戰役,而今,偃旗息鼓鳴金收兵且留下了無數的歷史記載,今天的人們則只能從影視劇中去領略與體驗那種感受了。古詩曰“九關第一數居庸,重疊峰巒杳霭中”,如今觀來再細細品味,果然令人贊不絕口且感歎不已。
仰視那重疊而起的南關城樓,巨匾上“天下第一雄關”六個大字尤為壯觀;“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之楹聯,讀來也使人為之一振。逶迤長城由此往兩旁延伸,右邊的數個樓台顯而易見直沖雲霄,一簇簇的人群在上面挪移攀越登高;左邊的城牆若隱若現起伏不斷。登上關城,嚯,好宏大的一個場面,那雕梁畫棟、飛檐翹壁的主樓巍然其中氣勢龐然,座落於山坡上的各類建築布局嚴謹,四周樓台垛口錯落有致。沿著主樓一轉,只聽得耳邊風聲飒飒,關隘上豎立的大小彩旗亦隨風作響。
遠眺四周,只見兩旁高山屹立峰巒不斷,左右綠蔭織帶翠障如屏,中間一道溪谷據說長達18.5公裡,人曰“關溝”,猶如今天的高速公路,當年騎馬便可從華北平原直通內蒙高原。且不論那誘人的“關溝七十二景”,據守其間的居庸關,則恰如那扼守著咽喉要道的一員大將。環顧左右,地形之陡峭,關隘之巍然,果如古人“天險”、“絕險”之所雲;聳立著的居庸關,則無愧於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概。故而,古人雲,“蜀道之難不為難,險莫險於居庸關”,唐代詩人高適也吟出了“絕坡水連下,群峰雲共高”的名句。
居庸關,地處北京昌平西北百裡之外,既屬長城要口,又謂京都之西北門戶。自古以來,此關隨歷史變遷而更名多次,曾被稱作西關、納款關、薊門關、軍都關等,自遼以後則取“徙居庸徒”之意而沿用至今。據說漢朝始予此處設關,北魏時期在此修築長城,明代則在此設“衛”並駐重兵防守。如今,眼前所見一切大都為明代重修之遺物,原設的水陸兩道關門現僅保存了陸門;關之中心的“雲台”,是一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砌成的元代建築,下基東西長26.84米,南北長17.57米,下大上小高約10米,呈長方形狀,台頂四周設石護欄和排水龍頭。那券洞間保存的壁刻圖案巧奪天工令人叫絕。繞關一走,山巒間花木郁茂蔥茏,碧波翠浪,城關東南還留有當年乾隆所題“居庸疊翠”之碑座。那修繕完好的戶曹行署、疊翠書院、圓倉以及軍械庫等,也映襯出當年“備戰備荒”的概貌。
遙想當年,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此地短兵相接揮刀舞戈曾發生過許多次有名的戰役,而今,偃旗息鼓鳴金收兵且留下了無數的歷史記載,今天的人們則只能從影視劇中去領略與體驗那種感受了。古詩曰“九關第一數居庸,重疊峰巒杳霭中”,如今觀來再細細品味,果然令人贊不絕口且感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