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我是個應該還算得上守規矩的寫手,只不過常犯些屢教不改的錯。比如上回hyzou忍無可忍地說了我一句:“怎麼整篇文章全是吃?”我馬上就一不做、二不休地又扔上了一篇《正版“全聚德”》,氣得hyzou好象從此就沒再理我。
其實呀,我的口味也不總這麼清一色,雖說是“民以食為天”,可人也不能總在天上呆著。我經常也下地出門溜達溜達,盡管我的知識多半來自東家長、西家短的言傳身教,可帶字兒的書也並非象有些朋友想得那樣一本兒沒讀過。
只是我從不買書,想要看了就去北圖,就是那個現在已改叫“國家圖書館”的那一大片灰牆綠瓦的建築。臨著的那條車水馬龍的大街原來叫白石橋路,現在也改成中關村南大街了,不過別上當,離真正的中關村還遠著呢。要是“中關村=白石橋”的話,當初的那些年裡我也就用不著來回來去的跑那麼些個路。
大概在北圖建成的年代裡,讀書還被看成是萬般之上的事兒,所以一個為讀書人預備的場所,擺了挺大挺大的譜,正襟危坐地對著路,大門、傳達室、廣場、大台階,真不知道穿過這正規威嚴的一切之後,那書嚇得人還想不想讀。好在這一切都只是做做樣子,不是通往閱覽室的必經這路,就為這點,當初的設計人也多少讓人有幾分佩服。
和大多樓讀者一樣,我去北圖也不走白石橋路的大門,而是從對著紫竹院公園的南門出入,往南門去的是一道沿河的小路,路邊種著一排垂柳,河對岸是公園的山石翠竹。這河一頭通著頤和園,一頭通著北京展覽館的後湖,這兩年開通了航線,常看到有仿古游船駛過。進了南門,樓前種著各色各樣的花木,最有特色的是牆根下的一排臘梅。北京的春天總是姗姗來遲,在所有的綠色都還沒萌發時,這臘梅的骨朵兒就黃黃地綻開了,湊近了,真的有一股暗香飄浮。
南門的台階不象正門那麼高,裡面的廳堂也布置得不象正門的那麼莊嚴,花台石凳、噴泉流水的讓人覺得好歹能夠呆住。不過庭院深深、走道長長的北圖還是很容易讓人轉向,特別是初來乍到的讀者,經常被繞胡塗。
就連我這從小到大去了不知多少次北圖的人,前些日子都在裡面經歷了一次有驚無險的迷路。起因是我在網上結交了一位叫Flora的朋友,著迷於ta的才華和仗義,然後就愛屋及烏地迷上ta喜歡的書。Flora說ta最愛讀原版的“Gone With The Wind”,一年到頭手邊總放著一本。我聽了以後馬上就拿著1000元錢直奔北圖,在我那個當作借書證的牡丹卡上加了一項西文外借功能,也開始學著讀原版書。
西文外借庫在整個樓的北段四層,離南門要走好遠的路。在幾個外借庫中,這裡是最整潔、最清靜的一個,工作人員的態度也最好,室內還有幾張寬大的閱覽桌,這也是那幾個中文庫不能比的。在一排排塞得滿滿的書架間走了一遍,我沒有找到滿心渴望的“飄去隨風”——那本最讓Flora著迷的“Gone With The Wind”,經詢問才知道,文學類西文書不在此庫,借閱要到樓下的大出納台去填單。
這真的是讓我大失所望,因為我歷來只在開架庫借書,最受不了閉架借閱的那一套查書號、寫索書條、然後就是煩死人的等待,尤其是為這麼一本書名如此潇灑、寄托著我內心感情的“飄去隨風”。我向來不肯為心中所愛做出太繁瑣、太費勁的追逐,無論是對物還是對人,能真正帶給我歡樂的,只是那種心靈相通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分。
我不願空手而歸,就在書架上隨便抽了一本“PARI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然後拿著這本灰色硬殼的精裝書走出了西文庫。我沒有走來時的路,我走錯了方向,沿著一條環繞內庭的走廊一直向前,這樣的庭院和這樣的走廊在這座建築裡多得不計其數,我實在是不能分清楚。
不知不覺中,我已走到了大台階正門的上部,在那永遠緊閉的正門裡,這氣派的大廳空無一人。我進了挑廊邊上一部同樣空無一人的觀景電梯,一下子就下到了一層。等走出電梯門時,才發現自己已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眼前的走道一團漆黑,感覺象地下室一樣,兩邊偶爾有個房間,也關著門,是個采編、裝訂等類的工作部門。
當我繞來繞去的最後終於從一個小門洞走出來時,發現自己正站在南門通往借閱大廳的樓梯下面。那一刻,我覺得要是拍追殺之類的警匪片的話,北圖其實是個不錯的場景,有足夠多的曲折、足夠長的走道、還有足夠嚇人的清靜。要拍言情片呢?也行。有臘梅,有丁香,有臨河拂岸的垂柳,還有個堆山疊石的庭院,那裡有兩棵我伸出雙臂也抱不過來的高大的銀杏樹。
那銀杏大概已有幾百年的樹齡,葉子很綠,枝干很挺。到了秋天,那扇形的樹葉就鑲上金邊,然後慢慢全都變黃,那是最美的時候,看著金黃的葉子一片片地落下來,飄去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