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個地方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吸引我的是號稱明清民居的建築,而現在終於可以借助這每年才有一次的短暫金秋去體味一下百年前的人們生活環境.更幸運的是還有一個學建築的伙伴同去.
早上起床一直是我的弱項,而為了趕在人流高峰到來之前出發,我在兩個鬧鐘的催促下迷迷糊糊的上路了.還好在蘋果園地鐵沒等多久就可以繼續趕路,乘326路只需2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抵達真正的起點--河灘.在等候一個掉隊同伴的時間裡,搞清楚了下一段行程可作的選擇,929支線可以到達齋堂鎮,只需5.5元,但是要等,到達齋堂以後還要再租當地的車才可以進山,另外可以直接租面的去,往返要100元,80公裡加往返,對於滿街1.2元/公裡的出租價位來說太合算了,可惜忘了貨比三家,沒再侃侃價就答應了.
沿途的秋色已經比較濃了,枝頭的柿子黃燦燦的炫耀者秋天的色彩,遠處雖還沒有層林盡染,但也處處是秋霜掃過的痕跡,早晨的光線又給山林塗上一層金色.幾名蹬者山地車的勇士在公路上迤逦而行,隨者進入山裡越來越深,我更加佩服他們的勇氣.
一個半小時以後我們看到了此行的終點,購買每人15元的門票以後得以進入這座山邊的小村落.原來這裡是山谷轉彎的地方,比別處寬了一些,先民們依山而建了些房子,隨著人口的增加,房屋又逐漸建在山上,層層堆砌.村裡已經不見什麼居民,所剩下的是在旅游者雲集之後又搬回舊宅開旅店,飯館的村民,村裡任何沒有鎖門的院落都可以隨便出入,磨坊裡面幾個MM在的頂替大騾子大馬快樂的轉圈,村民們的院子裡擺放著民國以前的生產工具,使用的方法估計已經失傳,不時傳來的斧鑿聲告訴我們這裡還在進行者新古跡的建設.村裡解說員熱情的給來客介紹越來越豐富的史跡,塗抹上濃油重彩的傳奇故事,他們的口音引起我們最多的爭議,大家莫衷一是,沒有定論.在對面的山上可以看到村子全貌,據說完全吻合風水理論的要求,可惜從未聽說這裡出過什麼領袖.
從村裡出來不遠可以到齋堂水庫,天旱少雨,庫裡只有淺淺的盆地,微風撫過,依然是波光粼粼,一碧萬頃的景色還可以想象.
返城的車上無意間側望對面壁立千仞的山崖,三道流水沖刷的溝槽突現眼前,形成一個無比巨大的川字,川底下,川字的底下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