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爨底下村
爨字念“cuàn”,1958年簡化後改“爨”為“川”。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該村祖先於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遷移至此,建立韓氏家族聚居之地。這裡是北京通往陝、晉和口外的要塞,繁華一時;這裡曾是兵家必爭之地。經歷了數百年滄桑巨變的爨底下村,依舊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風貌――明清古居。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單。
歷史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現保存著500間70余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布局合理,結構嚴謹,頗具特色,門樓等級嚴格,門墩雕刻精美,磚雕影壁獨具匠心,壁畫楹聯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屬清水河流域,綠樹成蔭,村後1.2公裡處,有古道“一線天”。這裡至今居住的依舊是清一色的韓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當年在建這個山村時,主人為其取名“爨底下”,意為躲避嚴寒,或許有避難之意,觀景寓意,讓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門票20元。免費導游講述古村歷史,有些院落無人居住,需要導游隨時開門、鎖門。
民居
爨底下村
民居坐落在山谷北側的緩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約1公頃,存院落74個,689間房。一條街道將村落分為上下兩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為軸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為主體,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廂房圍合而成,部分設有耳房、罩房。主要分為山地四合院、雙店式四合院及店鋪式四合院。四合院的附屬建築主要有門外影壁、門內影壁、門樓、拴馬樁、上馬石、荊芭棚等。民居裝飾有磚雕、石雕、木雕、字畫等,雕刻裝飾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鳥獸為主,如喜鵲、蝙蝠、牡丹、荷花、蓮蓬等,裝飾的主要部位集中於建築的屋脊、檐口、牆腿口、門墩石、門窗、門簪、門罩、牆壁及影壁等處。受家庭地位、經濟條件等的限制,其裝飾部位、內容及精致程度等均有差異。廟宇建築主要有關帝廟(大廟)、娘娘廟及五道廟等。廣亮院,村民稱其為“樓兒上”,為川底下地勢最高、居中軸線的宅院。建於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國時期有過不同程度的修繕。院內北高南低,相差約5米。南北二進,院落分東、中、西三路,即三個相對獨立的院,構成一個大四合院,共有房45間,院外有圍牆。東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過廳僅存牆體或地基,其他建築主體完好。
結構
爨底下村
全村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四合院整體精良,布局合理,建築風格既有江南水鄉窗、樓、室等細節、局部處理上的風韻,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體的氣勢。石牆山路、門樓院落、影壁花牆,仍能看出當年的精工細作,磚雕、石雕、木雕蘊育著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飛檐、石壘的院牆凝重厚實中透著威嚴、恬淡平和中積澱著深厚的文化,被稱為“京西的不達拉宮”。
旅游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民有財神的化身關公廟,有盼子的娘娘廟,有保佑太平的觀音廟,村民們世代相安而息。爨底下村民合著時代的節拍,迎改革創業之風,民俗旅游業蓬勃發展,“農家樂”旅游、服務已成為村民的一種時尚。爨底下村又是京西傳統教育基地、影視基地。
自駕車
門頭溝區雙峪環島右轉到龍泉賓館走109國道按景區標識行走直達景區。
公交車
公交車在蘋果園站乘坐929支線即可,每天兩班直達:07:30,12:30發車;其他時間可坐到齋堂打的15元-20元;
春夏秋盡量別趕上雙休日、節假日去!坐929支擠扁了你!蘋果園到爨底下兩個多小時呢!放心沒人給你讓座!不過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早上早點去!07:00前到蘋果園趕上929支就坐反正都到齋堂!人少就行!到齋堂再打的15-20元!回來相反!冬天你也不會去!冷!
影視作品
電影《投名狀》山寨和結義的外景地都是在爨底下村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