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校門很不起眼,想當年,我們一個同學的母親來學校看望她的孩子,在校門附近問一個當地的大爺“某某學校在哪裡”,那個大爺很詫異地反問,“有這個學校嗎”,害的我們同學的母親又多轉了十幾分鐘。所以,十年後,回母校,仍是對出租車司機說在“某某大學的前面停車”,因為告訴他學校的名字,他還是不知道在哪裡。
進校門往右、北邊,以前是一片較大的柿子林,至今還記得我班一個號稱“迷糊”的同學爬上柿子樹,邊摘邊自言自語:“讀書人不叫偷,叫拿”。而現在,已經是個收費的停車場了,廖廖的幾輛車,同圍欄外學生的破而多的自行車形成了兩個世界。
再往前,就是學生的宿捨樓了。應該算是個老樓,因為我們上學的時候,這個樓就已經存在多年了。我們上大二時,學校為了增加收入,把我們以前住的更舊的樓改造成了賓館,而這座樓由四層變成了五層,我們住了三年。剛住進時,常常發生同學摔胳膊斷腿的事,於是一名比較喜歡“易經八卦”的同學好好地看了看風水,並提議,在宿捨樓的大門上方掛一個圓型大鐘,學校接受了建議,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宿捨樓向西,是一個不大的籃球場,兩塊,場地水泥沒有變化,球框沒有變化,就連壓著球架的石頭都沒有變,真是很親切,只是球場被鐵欄桿圍了起來,看籃球比賽像在探監……都有一種犯罪的感覺,至於誰是犯人,看各自的現狀了。
球場的北邊,是我們在校時修建的一個公共浴室。記得一個秋天,天氣變涼,男同學已經不能在洗衣房沖涼了。男生浴室沒有《洗澡》裡那樣的大池子。浴室開放時間有限,洗的人又多,每次總要排隊。某日下午G哥拿著盆去洗澡,在路上遠遠地看見同班M妹從浴室方向過來。G哥迎上去劈頭冒出了一句:“裡面洗澡的人多不多?”M妹嫣妍一笑說:“不多,趕緊去吧”。此後,該對話成為校園經典,至今未敢忘。
籃球場的西南是我們在校時修建的圖書館,當時來講是很不錯的。可惜,學校人少、書少,相對來講利用率低些,但同學們在此照相的不少,因為別的樓都太舊了。如今圖書館的一景是個“售套機”,什麼套?還能是什麼套呢,我們那時的學生是不敢用,現在的學生是不願用。
圖書館的東邊,以前是個很有年頭的禮堂,北影在此拍過多部電影,也是我們“高四”快樂時光充分體現的地方。經常是課沒上完,便偷偷跑出教室,到此買電影票,一買就是半個班同學的。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是《阿姆斯特丹的水鬼》,當一具屍體從天而降的時候,我鄰座的同班小妹慘叫一聲撲入我的懷中,初戀開始了,可惜沒有結尾,因為那部電影的後半截我早不知道是什麼內容了。如今,禮堂沒有了,改建成了教師樓。因為是“雙節”,認識的老師不會加班,加班的老師我肯定不會認識,為了避免尴尬,沒敢上半階“教師樓”的樓梯。
教師樓的南邊便是“賓館”了,什麼名字不便說了,肯定是那種什麼“永久了、長存了”的意思。因為我們的到來,雙節的生意肯定不錯,這也算是對母校的一份貢獻吧。
賓館的南邊是新建的公寓制“學生樓”,聽說條件很好,當然也不是隨便的什麼學生就能住進去的。聽說宿捨裡有洗漱間、電視、電話、電腦等。不難理解,當時我們上學一個月的生活費一百元足夠了,而今的學生,一個月一千恐怕也不夠了。所以我們感慨“要孩子干什麼呀”,所以我們中堅持不要孩子的也不少,所以我們班裡的一位大姐沖我們喊:“這十年你們都干什麼去了,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生個孩子玩玩呗!”唉,這玩也是個高消費呀。
公寓的東邊是老的教學樓,有七層吧?記得最高處是個階梯教室。大學第一個“愚人節”,我班一個女生,楞是把北大畢業教歷史的青年女教師,從七層教室騙到了一層的長途電話室。但,從此,我們跟這個老師成了最好的朋友。今天專程到她的家中看看,還是那時的樣子,還是那時的音容,只是十年的經歷不能詳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想談就不便問了。總之,歲月的經歷都刻在了我們的眼中,是痛苦,就不要回憶了。
這就是我們母校的概況了,對了,還有一個三百米一圈的操場,校門正對面是一個分成四塊的草地。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讓我們能夠回憶起來的呢?當然有友誼、有愛情、有苦惱、有辛酸。可是,十年一夢呀,能帶走我們的一切嗎?
靜靜地等吧,再等十年,那時的母校也許能讓我們發出更多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