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沒有女兒的,好在我婆婆也同樣沒有,這樣就算是扯平了。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跟著個前輩校友干活兒,聽她說起過就因為她自己生的全是女兒,所以一輩子就沒見著過婆婆的好臉,即使在孩子滿月之前,也什麼都要自己干。
她那婆婆是個特別重男輕女的人,一輩子生過好幾個孩子,卻從來只留下男孩養活,把女孩全都溺死了。
所以她的婆婆老了以後就只有兒子沒女兒,但那是她自己弄的任何人賴不得。
我說的這位學長歲數跟我母親差不多,她那個婆婆年輕時干的事兒當然是在上一個時代了。那個時代早就過去了,可到現在這事兒聽起來還讓我有點兒打哆嗦。
其實即使在那個可以堂而皇之地宣揚男尊女卑的時代,這麼極端的人也是少有的。
一般還是以兒女雙全為美,盡管那時的人老了以後通常只能靠兒子養活。
我的外祖母年紀已經很大了,可身體還好,頭腦清楚,並且關注時事,每天堅持看電視聽廣播,什麼時興說什麼。
她自認為是很能跟上時代的,證據是這麼些年家裡從縫紉機到煤氣灶、從彩電到冰箱、洗衣機,一直到後來的微波爐、空調和汽車的購置,她從來都沒反對過,並且都是很樂意用的。
可我更喜歡聽她談過去,我發現跟她談話有點“腦筋急轉彎”的味道,書本上洋洋灑灑說了半天還講不通的道理,到她那兒往往一兩句話就點破了。
她小時候在北方農村生活,那是個自然條件很差的地方,那裡的人不論貧富,生活都是很苦的。
那裡的女孩子根本沒有上學念書的,從小就幫家裡干活,帶弟弟妹妹,長到稍大一點兒就早早嫁了。
男孩子窮了說不上媳婦兒,女孩子窮了卻沒有嫁不掉的,“有剩男沒剩女。”我外祖母說。
可嫁女兒在她們那兒也是花錢的,男家只給蓋房,鋪的蓋的都得女的這邊兒陪送過去,陪送不起的話女兒嫁過去就要受氣了。
即使嫁妝不錯也不等於不受氣,在婆婆眼裡媳婦是眼眶子,眼珠子是自己的閨女,吃飯時多盛一點兒婆婆就會給臉子。
秋收後過了八月節(中秋節)各家就把媳婦都送回娘家去,一直住到過陰歷年前,這樣可以給婆家省下些飯。還要帶回去一家子人的一大堆針線活兒,打婆家工,吃娘家飯。
婆婆一般都不給兒媳添衣服,出嫁時那身穿爛了,就得找娘家再要,不然就沒的穿。
那時候女兒不能繼承遺產,從父母這兒得著的就是陪嫁,還有就是每年回去吃一冬天,再弄身衣裳穿。當地有句話叫作“兒子的江山,閨女的吃穿”,這都是輩輩兒傳下來的規矩,當兄弟的不許有意見。
我聽了這話大喜,因為我的父母都特別擅長做飯,這下可好了,回家去蹭吃天經地義。
可過年時必須回婆家去,最晚除夕那天下午就得走,姑奶奶見著娘家除夕的燈不吉利。自打我成了潑出去的水之後,外祖母就一直堅持此例。
我不陪自己的爹媽過除夕,已經好些年了。他們的年夜飯一年年地越吃越簡單,後來我娘對我說以後除夕晚上他們打算出去吃了,年紀大了,累不了,再說也沒人吃得下,家裡只剩下他們幾個老的。
除了不在娘家過年之外,還有一項規矩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留在娘家一汪血”,會“窮得娘家賣鍋鐵。”
可聽外祖母說在她老家那兒,雖然孩子是在婆家生下並且姓人家姓歸人家,娘家也得去人伺候,還得帶去吃的、用的,小孩的衣裳等等。那年頭兒女兒可真是陪錢貨,自個兒吃了孩子吃,吃了白吃,所以外孫還有個稱呼叫作“白眼兒”,意思是喂了白喂,養了白養。那回到河北親戚家去,看他們到現在還這麼叫呢。
我外祖母婆家有位堂嫂,人很能干可是嘴厲害。當年她兒媳婦兒生小孩兒,月子裡那一帶發大水,娘家隔著條河沒給送過紅糖、雞蛋等吃食來,當婆婆的就一天到晚拉下臉,夾槍帶棒地不給好話。兒媳想不開,坐外間屋門檻上一邊眼巴巴地等家裡人來一邊落淚,結果受了風,沒幾天就死了。
扔下那沒娘的孩子是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後來上了大學進城工作在北京的一家大醫院裡當了名醫生,現在也已經六十開外早退了下來。這位長我幾十歲的表兄當初進城上學時得到過我外祖母的關照,跟老人感情很好,逢年過節總來探望。有回說起來,感歎自己生下來就沒了親娘,我外祖母不好說啥,也只有一歎“就你那奶奶!”
可即使這樣為什麼還願意有個女兒呢?我說姥姥我不明白。
外祖母說要是沒個閨女的話,向誰去訴說對兒媳婦兒的不滿?
我這才恍然大悟。也是,不能對其它的兒媳說,她們都跟婆婆不一心底下會串。也不能跟老伴說,那時但凡熬成了公公的男人大都成甩手掌櫃,唯我獨尊,對家務瑣事不大愛管。對兒子說了也沒用,兒子這個角色很復雜,夾在中間,當媽的一般是又不願意兒子向著媳婦,可同時也不樂意小兩口關系太緊張,給兒子說上個媳婦兒不容易,沒誰願意真給攪散。
於是女兒就成了聽媽訴說對嫂子或弟媳不滿的最佳人選。
我外祖母有好幾個兒子,她每年都要抽時間輪流到各個家裡住一段。我一直就琢磨不透她用的什麼著,居然弄得我所有的舅媽都對她特別好。是真好,不是裝的,有回她病在一位舅舅家幾個月,舅媽床前伏侍得那真讓人左看右看也挑不出眼。
當然老人家對各位兒媳們也不錯,就是她們那些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娶妻生子了的孩子們當初也是老太太一個一個地給幫著帶大。可這不等於說外祖母對這些舅媽們沒意見,婆婆如果對媳婦兒沒意見那事兒就有點兒怪得沒邊兒。
議論那些舅媽,是外祖母和我母親談話的重要內容之一。外祖母的腦子極好,能把好些年前的一些生活瑣事一遍遍地復述出來。情節再復雜,觀點也相當明確,誰是誰非的老人家完全以與她之間的血緣遠近來判斷。就是說只要是舅舅和舅媽間的分歧,那一定是舅媽的錯,如果是舅舅和表弟間父子有矛盾,那錯的一定不是兒子而是孫子。
要是她的重孫和孫子之間有矛盾呢?她會不會向著孫子?不知道,沒試過,她那些重孫——我表弟們的孩子都還太小,沒長到可以跟當爹的對抗的年紀。
我母親對外祖母的看法只是聽著,並不同意,頂多心裡樂一樂然後留作回頭跟我聊天的話題。
我母親跟我的舅媽們關系很好,她心裡非常同情她們。同為辛苦操勞了一生的職業婦女,她明白舅媽們撐起一個個家是多麼不容易。所以她有空兒就去勸我那些舅舅們多多體諒妻子,多與家人溝通,正是這些女人的長期付出才使得你們有了現在這種令人滿意的職業和生活處境。
可我外祖母不會這麼看,以她的觀點那是舅媽們運氣不錯嫁得好,才有了各自的幸福生活。
一代和一代的看法永遠是不同的。
或許是因為我母親自己沒有兒子,所以在這些問題上比較超脫。
我的婆婆呢?我那位在我進了她家門時把一枚祖傳的“老鳳祥”足金戒指給了我的婆婆,她又是怎麼想的?她對我如果照例有不滿的話,又向誰說?
也可能沒完沒了的科研題目、沒完沒了的備課教課,把我婆婆的精力占據得太多,使她沒有多余的心思和興致來琢磨我、要求我,所以這麼些年,我在她面前就一直可以像在朋友面前那樣隨隨便便的。
可我那位中國字兒和美國字兒都念得挺熟的婆婆現在也上網了,這很危險,弄不好突然有一天,她對我的不滿會在哪個BBS上掛著。
這麼多年了我就從來沒戴過那枚式樣古老的金戒指,也不肯聽別人的話把它重打了。反正我是有兒子的,我給他留著。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跟著個前輩校友干活兒,聽她說起過就因為她自己生的全是女兒,所以一輩子就沒見著過婆婆的好臉,即使在孩子滿月之前,也什麼都要自己干。
她那婆婆是個特別重男輕女的人,一輩子生過好幾個孩子,卻從來只留下男孩養活,把女孩全都溺死了。
所以她的婆婆老了以後就只有兒子沒女兒,但那是她自己弄的任何人賴不得。
我說的這位學長歲數跟我母親差不多,她那個婆婆年輕時干的事兒當然是在上一個時代了。那個時代早就過去了,可到現在這事兒聽起來還讓我有點兒打哆嗦。
其實即使在那個可以堂而皇之地宣揚男尊女卑的時代,這麼極端的人也是少有的。
一般還是以兒女雙全為美,盡管那時的人老了以後通常只能靠兒子養活。
我的外祖母年紀已經很大了,可身體還好,頭腦清楚,並且關注時事,每天堅持看電視聽廣播,什麼時興說什麼。
她自認為是很能跟上時代的,證據是這麼些年家裡從縫紉機到煤氣灶、從彩電到冰箱、洗衣機,一直到後來的微波爐、空調和汽車的購置,她從來都沒反對過,並且都是很樂意用的。
可我更喜歡聽她談過去,我發現跟她談話有點“腦筋急轉彎”的味道,書本上洋洋灑灑說了半天還講不通的道理,到她那兒往往一兩句話就點破了。
她小時候在北方農村生活,那是個自然條件很差的地方,那裡的人不論貧富,生活都是很苦的。
那裡的女孩子根本沒有上學念書的,從小就幫家裡干活,帶弟弟妹妹,長到稍大一點兒就早早嫁了。
男孩子窮了說不上媳婦兒,女孩子窮了卻沒有嫁不掉的,“有剩男沒剩女。”我外祖母說。
可嫁女兒在她們那兒也是花錢的,男家只給蓋房,鋪的蓋的都得女的這邊兒陪送過去,陪送不起的話女兒嫁過去就要受氣了。
即使嫁妝不錯也不等於不受氣,在婆婆眼裡媳婦是眼眶子,眼珠子是自己的閨女,吃飯時多盛一點兒婆婆就會給臉子。
秋收後過了八月節(中秋節)各家就把媳婦都送回娘家去,一直住到過陰歷年前,這樣可以給婆家省下些飯。還要帶回去一家子人的一大堆針線活兒,打婆家工,吃娘家飯。
婆婆一般都不給兒媳添衣服,出嫁時那身穿爛了,就得找娘家再要,不然就沒的穿。
那時候女兒不能繼承遺產,從父母這兒得著的就是陪嫁,還有就是每年回去吃一冬天,再弄身衣裳穿。當地有句話叫作“兒子的江山,閨女的吃穿”,這都是輩輩兒傳下來的規矩,當兄弟的不許有意見。
我聽了這話大喜,因為我的父母都特別擅長做飯,這下可好了,回家去蹭吃天經地義。
可過年時必須回婆家去,最晚除夕那天下午就得走,姑奶奶見著娘家除夕的燈不吉利。自打我成了潑出去的水之後,外祖母就一直堅持此例。
我不陪自己的爹媽過除夕,已經好些年了。他們的年夜飯一年年地越吃越簡單,後來我娘對我說以後除夕晚上他們打算出去吃了,年紀大了,累不了,再說也沒人吃得下,家裡只剩下他們幾個老的。
除了不在娘家過年之外,還有一項規矩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留在娘家一汪血”,會“窮得娘家賣鍋鐵。”
可聽外祖母說在她老家那兒,雖然孩子是在婆家生下並且姓人家姓歸人家,娘家也得去人伺候,還得帶去吃的、用的,小孩的衣裳等等。那年頭兒女兒可真是陪錢貨,自個兒吃了孩子吃,吃了白吃,所以外孫還有個稱呼叫作“白眼兒”,意思是喂了白喂,養了白養。那回到河北親戚家去,看他們到現在還這麼叫呢。
我外祖母婆家有位堂嫂,人很能干可是嘴厲害。當年她兒媳婦兒生小孩兒,月子裡那一帶發大水,娘家隔著條河沒給送過紅糖、雞蛋等吃食來,當婆婆的就一天到晚拉下臉,夾槍帶棒地不給好話。兒媳想不開,坐外間屋門檻上一邊眼巴巴地等家裡人來一邊落淚,結果受了風,沒幾天就死了。
扔下那沒娘的孩子是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後來上了大學進城工作在北京的一家大醫院裡當了名醫生,現在也已經六十開外早退了下來。這位長我幾十歲的表兄當初進城上學時得到過我外祖母的關照,跟老人感情很好,逢年過節總來探望。有回說起來,感歎自己生下來就沒了親娘,我外祖母不好說啥,也只有一歎“就你那奶奶!”
可即使這樣為什麼還願意有個女兒呢?我說姥姥我不明白。
外祖母說要是沒個閨女的話,向誰去訴說對兒媳婦兒的不滿?
我這才恍然大悟。也是,不能對其它的兒媳說,她們都跟婆婆不一心底下會串。也不能跟老伴說,那時但凡熬成了公公的男人大都成甩手掌櫃,唯我獨尊,對家務瑣事不大愛管。對兒子說了也沒用,兒子這個角色很復雜,夾在中間,當媽的一般是又不願意兒子向著媳婦,可同時也不樂意小兩口關系太緊張,給兒子說上個媳婦兒不容易,沒誰願意真給攪散。
於是女兒就成了聽媽訴說對嫂子或弟媳不滿的最佳人選。
我外祖母有好幾個兒子,她每年都要抽時間輪流到各個家裡住一段。我一直就琢磨不透她用的什麼著,居然弄得我所有的舅媽都對她特別好。是真好,不是裝的,有回她病在一位舅舅家幾個月,舅媽床前伏侍得那真讓人左看右看也挑不出眼。
當然老人家對各位兒媳們也不錯,就是她們那些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娶妻生子了的孩子們當初也是老太太一個一個地給幫著帶大。可這不等於說外祖母對這些舅媽們沒意見,婆婆如果對媳婦兒沒意見那事兒就有點兒怪得沒邊兒。
議論那些舅媽,是外祖母和我母親談話的重要內容之一。外祖母的腦子極好,能把好些年前的一些生活瑣事一遍遍地復述出來。情節再復雜,觀點也相當明確,誰是誰非的老人家完全以與她之間的血緣遠近來判斷。就是說只要是舅舅和舅媽間的分歧,那一定是舅媽的錯,如果是舅舅和表弟間父子有矛盾,那錯的一定不是兒子而是孫子。
要是她的重孫和孫子之間有矛盾呢?她會不會向著孫子?不知道,沒試過,她那些重孫——我表弟們的孩子都還太小,沒長到可以跟當爹的對抗的年紀。
我母親對外祖母的看法只是聽著,並不同意,頂多心裡樂一樂然後留作回頭跟我聊天的話題。
我母親跟我的舅媽們關系很好,她心裡非常同情她們。同為辛苦操勞了一生的職業婦女,她明白舅媽們撐起一個個家是多麼不容易。所以她有空兒就去勸我那些舅舅們多多體諒妻子,多與家人溝通,正是這些女人的長期付出才使得你們有了現在這種令人滿意的職業和生活處境。
可我外祖母不會這麼看,以她的觀點那是舅媽們運氣不錯嫁得好,才有了各自的幸福生活。
一代和一代的看法永遠是不同的。
或許是因為我母親自己沒有兒子,所以在這些問題上比較超脫。
我的婆婆呢?我那位在我進了她家門時把一枚祖傳的“老鳳祥”足金戒指給了我的婆婆,她又是怎麼想的?她對我如果照例有不滿的話,又向誰說?
也可能沒完沒了的科研題目、沒完沒了的備課教課,把我婆婆的精力占據得太多,使她沒有多余的心思和興致來琢磨我、要求我,所以這麼些年,我在她面前就一直可以像在朋友面前那樣隨隨便便的。
可我那位中國字兒和美國字兒都念得挺熟的婆婆現在也上網了,這很危險,弄不好突然有一天,她對我的不滿會在哪個BBS上掛著。
這麼多年了我就從來沒戴過那枚式樣古老的金戒指,也不肯聽別人的話把它重打了。反正我是有兒子的,我給他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