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平安大街從西往東,從官園橋上二環,往北。西二環轉上北二環,很快德勝門的箭樓就在眼前。
北京為數不多的幾個城門樓子了,除此之外,就還有前門、東南角樓碩果僅存。依稀記得小時候坐公交車穿過城門洞的感覺,那不是西直門就是阜成門,反正德勝門從來就沒來過。
那時候以為德勝門離著很遠,後來才覺得太近了,就在北京城圈兒裡,挨著曾經的城牆——現在的北二環。
箭樓真好看!任何一座留下來的古建築其實都特別好看,就像是任何一枚挖出來的古幣都比錢包裡裝的值錢,距離產生美感。
二環路架得太高了,要是走在一條兩邊都是老式筒瓦平房的小胡同裡,抬頭仰望城門樓子,那才好看。
不過那時城門樓子底下的平房肯定比較破爛,路也坑坑窪窪的,晴天起土,下雨崴泥。靠近城門的房子都不太好,城牆跟兒底下就已經是僻靜地兒了,野菜都能挖著。
聽我姥姥說的,她那時候住在東城,東四牌樓北邊兒。聽她說起好象還住過分司廳、方家胡同一帶。
我姥姥還記得四九年的圍城,圍得賣菜的、淘廁所的都進不來。保長挨家挨戶派活兒,讓每家必須出個人去城門外邊拆民房,為什麼要拆民房呢?好象是為了打仗方便吧?
找到我姥姥家,點名兒讓我大舅去,我姥姥說孩子不舒服,發燒在床上歇著呢。
保長沒好氣兒,說那也得去,沒死、有口氣兒的就得跟著去。
我姥姥就覺得那個保長實在不是個東西!
我舅跟上保長走了,一塊兒的還有街坊鄰裡一群半大小子。我姥姥說沒一刻鐘我舅就又到家了,他趁領隊的不注意,混進街邊擺攤兒逛街的人堆兒裡跑回來了。
我問那後來呢?有沒有什麼麻煩?
我姥姥說沒有,那事兒就算完了。那麼些人穿著各樣衣裳他哪裡分得出來?跑了也就算了。干嗎去拆人家老百姓的房,害得人家沒住處,打仗關咱們什麼事兒?
姥姥還說得虧我舅跑得快,要是出了城,路上見不著個人,就跑不成了。
那時候城門外邊挺荒涼的,也就只有些破舊的民房,商鋪都很少。
我姥姥說我大舅從小就特機靈,遇事很有主張。
“日本兒時候”——老太太對北京被日偽政權占據的時期一直是這麼稱呼——吃得特差,淨是雜合面,好容易聽說糧店裡來了小米面,就讓我舅拿上條布口袋去買,回來的路上,在胡同裡碰上個劫道兒的,搶他的糧食口袋(那年頭劫道兒的也就為口飯?)。
我舅那時也就10歲出頭吧,知道硬搶不過,急中生智竟從兜裡掏出個哨兒猛吹起來,把個劫道兒的一下子就嚇跑了。
那時候男孩子下了學都喜歡到外邊去玩,我舅舅們也是。其中一位堂舅舅跟我媽同班,每到放學,他去玩,總讓我媽幫他把書包先捎回家。
我媽很不情願幫他拿書包,就盡量躲著他,下了課就趕緊走,一路跑回家。
她那位堂兄沒追上她,為了玩著方便,就把書包藏在了什剎海湖邊的草叢裡,然後去摸魚撈蝦掏蟋蟀,跑到鼓樓底下買吃食,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結果忘了取書包,書包丟了。
那位堂舅舅據說為此挨了他父親——我五叔姥爺的一頓大打。
這位堂舅是幾房兄弟裡邊最淘氣的一位,他只比我媽大兩個月,每到過年的時候,小的要給大的磕頭,到他們兄妹倆那兒總要為此吵得一塌糊塗——我媽總是不肯給他嗑,嫌他平時舉止沒個哥哥樣兒,功課又差。幾十年後,我那些堂姨、堂舅舅們提起這事兒來還樂呢!
“日本兒時候”小學都有日語課,由日本人來教。
我媽說上課鈴一響,那日本教員走進教室,全班同學就必須高聲用日語喊“老師好!”發音是“森思哎,歐哈一歐酷呲啊一馬思”。
我媽說班上的男孩子總是故意給說成:“孫子哎,歐哈一歐酷呲啊一馬思!”
弄得那位教員反復糾正:“孫子哎不對,應該是森思哎。”
教我舅他們的那個日本人中文比較熟,聽到有人喊“孫子”,就走下講台,用教鞭敲打學生的頭。一邊打一邊罵:“八嘎!八嘎!”
後來日本一投降,他們班上同學就用石頭把那人的頭砍破了。
有回我突然想起來問我媽:“您有沒有參加過開國大典?”
我媽說參加了呀!當時學校組織的,學生都去了。
我說我怎麼這麼些年沒聽你說過呢?連我爸都是第一次聽她說起。
我媽說當時年紀小,也沒太明白這事兒的意義,反正那些年總是過事兒,一會兒這個來,一會兒那個來,經常讓學生們去參加活動。
後來的生活變化是超出所有人預料的,我對那些年很感興趣,但一直沒徹底弄清楚,聽老人講的故事全都斷斷續續。
我媽一輩子只往前過,從不回憶,在與時俱進方面倒是始終如一。
讓我媽開口講故事比讓我姥姥開口難多了,必須得能找到合適的契機。比如那回,我帶少爺去登了鐘鼓樓,我媽知道了,就說:“我們小時候上去玩過好多次,那時不要錢。現在怎麼都賣這麼貴的門票了?”
北京為數不多的幾個城門樓子了,除此之外,就還有前門、東南角樓碩果僅存。依稀記得小時候坐公交車穿過城門洞的感覺,那不是西直門就是阜成門,反正德勝門從來就沒來過。
那時候以為德勝門離著很遠,後來才覺得太近了,就在北京城圈兒裡,挨著曾經的城牆——現在的北二環。
箭樓真好看!任何一座留下來的古建築其實都特別好看,就像是任何一枚挖出來的古幣都比錢包裡裝的值錢,距離產生美感。
二環路架得太高了,要是走在一條兩邊都是老式筒瓦平房的小胡同裡,抬頭仰望城門樓子,那才好看。
不過那時城門樓子底下的平房肯定比較破爛,路也坑坑窪窪的,晴天起土,下雨崴泥。靠近城門的房子都不太好,城牆跟兒底下就已經是僻靜地兒了,野菜都能挖著。
聽我姥姥說的,她那時候住在東城,東四牌樓北邊兒。聽她說起好象還住過分司廳、方家胡同一帶。
我姥姥還記得四九年的圍城,圍得賣菜的、淘廁所的都進不來。保長挨家挨戶派活兒,讓每家必須出個人去城門外邊拆民房,為什麼要拆民房呢?好象是為了打仗方便吧?
找到我姥姥家,點名兒讓我大舅去,我姥姥說孩子不舒服,發燒在床上歇著呢。
保長沒好氣兒,說那也得去,沒死、有口氣兒的就得跟著去。
我姥姥就覺得那個保長實在不是個東西!
我舅跟上保長走了,一塊兒的還有街坊鄰裡一群半大小子。我姥姥說沒一刻鐘我舅就又到家了,他趁領隊的不注意,混進街邊擺攤兒逛街的人堆兒裡跑回來了。
我問那後來呢?有沒有什麼麻煩?
我姥姥說沒有,那事兒就算完了。那麼些人穿著各樣衣裳他哪裡分得出來?跑了也就算了。干嗎去拆人家老百姓的房,害得人家沒住處,打仗關咱們什麼事兒?
姥姥還說得虧我舅跑得快,要是出了城,路上見不著個人,就跑不成了。
那時候城門外邊挺荒涼的,也就只有些破舊的民房,商鋪都很少。
我姥姥說我大舅從小就特機靈,遇事很有主張。
“日本兒時候”——老太太對北京被日偽政權占據的時期一直是這麼稱呼——吃得特差,淨是雜合面,好容易聽說糧店裡來了小米面,就讓我舅拿上條布口袋去買,回來的路上,在胡同裡碰上個劫道兒的,搶他的糧食口袋(那年頭劫道兒的也就為口飯?)。
我舅那時也就10歲出頭吧,知道硬搶不過,急中生智竟從兜裡掏出個哨兒猛吹起來,把個劫道兒的一下子就嚇跑了。
那時候男孩子下了學都喜歡到外邊去玩,我舅舅們也是。其中一位堂舅舅跟我媽同班,每到放學,他去玩,總讓我媽幫他把書包先捎回家。
我媽很不情願幫他拿書包,就盡量躲著他,下了課就趕緊走,一路跑回家。
她那位堂兄沒追上她,為了玩著方便,就把書包藏在了什剎海湖邊的草叢裡,然後去摸魚撈蝦掏蟋蟀,跑到鼓樓底下買吃食,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結果忘了取書包,書包丟了。
那位堂舅舅據說為此挨了他父親——我五叔姥爺的一頓大打。
這位堂舅是幾房兄弟裡邊最淘氣的一位,他只比我媽大兩個月,每到過年的時候,小的要給大的磕頭,到他們兄妹倆那兒總要為此吵得一塌糊塗——我媽總是不肯給他嗑,嫌他平時舉止沒個哥哥樣兒,功課又差。幾十年後,我那些堂姨、堂舅舅們提起這事兒來還樂呢!
“日本兒時候”小學都有日語課,由日本人來教。
我媽說上課鈴一響,那日本教員走進教室,全班同學就必須高聲用日語喊“老師好!”發音是“森思哎,歐哈一歐酷呲啊一馬思”。
我媽說班上的男孩子總是故意給說成:“孫子哎,歐哈一歐酷呲啊一馬思!”
弄得那位教員反復糾正:“孫子哎不對,應該是森思哎。”
教我舅他們的那個日本人中文比較熟,聽到有人喊“孫子”,就走下講台,用教鞭敲打學生的頭。一邊打一邊罵:“八嘎!八嘎!”
後來日本一投降,他們班上同學就用石頭把那人的頭砍破了。
有回我突然想起來問我媽:“您有沒有參加過開國大典?”
我媽說參加了呀!當時學校組織的,學生都去了。
我說我怎麼這麼些年沒聽你說過呢?連我爸都是第一次聽她說起。
我媽說當時年紀小,也沒太明白這事兒的意義,反正那些年總是過事兒,一會兒這個來,一會兒那個來,經常讓學生們去參加活動。
後來的生活變化是超出所有人預料的,我對那些年很感興趣,但一直沒徹底弄清楚,聽老人講的故事全都斷斷續續。
我媽一輩子只往前過,從不回憶,在與時俱進方面倒是始終如一。
讓我媽開口講故事比讓我姥姥開口難多了,必須得能找到合適的契機。比如那回,我帶少爺去登了鐘鼓樓,我媽知道了,就說:“我們小時候上去玩過好多次,那時不要錢。現在怎麼都賣這麼貴的門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