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是中國皇家園林的典范,我有幸去玩過三次,園中景色千般,佛香閣嫌其奢華,諧趣園嫌其纖巧,蘇州街嫌其市俗,千般景色中我最愛的,還是昆明湖上的西堤,還有那西堤六橋,可能我是蘇州人的原故吧。
昆明湖上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乾隆皇帝曾有詩曰:“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橋堤。”巧的是,蘇堤有六座橋,西堤上也有六座橋,從南向北依次是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界湖橋六座式樣各異的亭橋,在練橋和柳橋之間為仿湖南岳陽樓構建的景明樓,沿堤遍植桃柳,春來柳綠桃紅,素有“北國江南”之稱。
第一次來西堤還是1995年,那時我在天津讀書,五一和五四青年節連著放假(那時還沒有黃金周呢),我和同學二個人來到頤和園,繞著昆明湖走了一圈,那叫一個累啊,也沒顧得上細瞧那六座橋,只記得那些橋年久失修,很是破落。等到去年春再游頤和園時,我租了一電瓶船,從水上繞昆明湖轉了一圈,才得以真正認識那美麗的西堤六橋。
西堤六橋北起第一座橋為“界湖橋”,顧名思意,為昆明湖與後湖兩湖之間的界橋,由於它北向深入後湖,有壩攔住,游船進不去,所以一般都認為豳風橋為西堤北起第一橋。
(豳風橋)
“豳風橋”,原名“桑苎橋”,因此橋周圍原有蠶神廟,染織紡,水村居等仿照江南水鄉的風景建築,以其景物命名,取植桑種麻之意。1860年,此橋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慈禧太後此時已垂簾聽政,對“桑苎”一名大為不滿,她想起了死去的丈夫奕濘(年號鹹豐)。由於“濘”和“苎”同音,而“桑苎”和“喪主”又是諧音,故犯大忌,因此改為“豳風”,取自我國最古老的詩歌集《詩經》中的“豳風七月”一詩,描寫農耕,桑蠶等農業生產情景,與原名“桑苎”意義相近。
(玉帶橋)
過“豳風橋”往南即為“玉帶橋”。此為頤和園內最美的一座橋,橋高約10米,整座橋體使用青白石和漢白玉兩種優良石料精雕細刻而成。高聳的半圓形橋拱,雙向反彎形的曲線橋面,組成一道美麗勻稱的弧線,倒映於碧波之中,掩飾在綠樹之畔,精致、柔美、俏麗、典雅,像少女般妩媚多姿。
(景明樓)
(鏡橋)
“鏡橋”,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你看,鏡橋旁是不是桃正紅、柳正綠。
(練橋)
“練橋”,語出南朝詩人謝眺《晚登三山遠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靜如練”的詩意。古人通常把白色的絲絹稱為練,此處則是以練喻水。練橋與鏡橋十分的相似,橋身都差不多,只是橋上的亭子不同,一者為四方亭,一者為八角亭。
西堤六橋最南端的柳橋由於位置過於遠,受電瓶船時間所限,到練橋後我就往南湖島和十七孔橋折返回去了,回去晚了要罰錢的。穿過十七孔橋就快到游船碼頭了,再回首望一眼煙波朦胧的西堤……
美哉,西堤六橋!
(更多美景盡在我的博客http://q4d3.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