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剎海,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是最有老北京風情的景區之一。我知道什剎海,是從有“清初第一才子”之稱的納蘭性德開始。幾年前,我從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而初識納蘭,很快就深深為他的人品和才學所折服。因為納蘭的話題,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才華橫溢的朋友。當我們聊起納蘭家史,什剎海就不能不提。因為那裡有納蘭的父親——明珠的府邸,也就是納蘭的家。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納蘭圈子裡的朋友們有到什剎海放河燈的傳統。去年的中元節,我專程趕到北京,參加了朋友們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時至今日,去年中元之夜後海的“一池萍水,幾點河燈”依然常常在我眼前浮現。這匆匆一瞥,什剎海給我的印象是安寧平和的,古老又深厚。最近,因為看到一篇充滿無奈的文章《媚俗的什剎海》,我忍不住動了再訪什剎海的念頭。
2.
7月29日一早,我乘火車倒汽車,終於又一次來到了什剎海。
如果你從“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橋出發,那麼,沿後海北沿,過望海樓,再過了現為北海幼兒園的納蘭家廟,看見一座綠樹掩映的朱漆大門,便是我兩次尋訪的“宋慶齡故居”了。
宋慶齡故居原是清康熙時大學士明珠的宅邸,乾隆年間歸和珅所有。清末時是醇親王載沣的攝政王府,末代皇帝溥儀就出生在此處。建國後,增建了一座樓房,宋慶齡遷入居住。宋慶齡在此逝世後,這座昔日的王府便作為“宋慶齡故居”面向世人開放。不是王府大院,也不是宋慶齡的風采,真正吸引我千裡迢迢來尋訪的是這宅子裡的兩棵樹和一座亭。
“階前雙夜合,枝葉敷花容。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 影隨筠箔亂,香雜水沉生。對此能銷忿,旋移迎小楹。”——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容若(筆者:納蘭性德字容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歎,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於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終年31歲。——這首《夜合花》便成為容若的絕唱。我要尋的,就是這兩棵相傳為容若手植的“明開夜合花”。這種樹的花,只在白天開放,晚上就會把花瓣合起來,故而得名。
當我穿過回廊,繞過假山,再一次站在兩棵明開夜合的繁茂樹陰下,當我再一次用手撫摩歷經300多年風雨滄桑的粗糙樹干時,有難以言表的感動和心傷。我仿佛看到一襲白衣的容若公子,就坐在不遠處的石凳上淺吟輕歎;仿佛看到,一首首清麗的詞作就這樣被一一吟詠出口,流傳開來......
朋友說,這些年來,不知跑了這園子多少趟,可就是沒遇見過兩株夜合開花。我聽了,無言以應。其實我們都知道,322年前的五月三十日,它們的花,就已經落盡了......
容若生前如赤子般對待他的朋友,愛人,他所結交的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曾讓我深深感動的,是感歎“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的顧貞觀。相傳,容若死後,作為容若的摯友,顧貞觀在曾經與容若促膝夜談的無錫惠山忍草庵貫華閣裡,辍筆謝知音。一如當年的伯牙毀琴,也只因為再遇不到鐘子期這樣的知音人。顧貞觀在他的余生裡,一直都守著煙波浩淼的太湖,為容若整理文集。這個傳說我始終沒有去考證,因為,我願意相信它是真實的。以容若的心,定能換得這樣的知己。
相傳,容若“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歎”的地方,是在“渌水亭”。現在宋慶齡故居內的“恩波亭”就是渌水亭的舊址。現在的渌水亭,是一座連接在抄手游廊間的六角攢尖頂小亭,古樸,清秀。亭內有石桌石凳一套,坐下來,向亭外望去,渌水蕩漾,明開夜合的葉子蔭翳如幕。可以想象,容若當年就是在這裡與眾位江南才子飲酒賦詩,品茶下棋,不知道成就了多少風流雅事。
3.
要不是朋友說要請我品嘗地道的北京小吃,我還想再在渌水亭裡坐一會呢。出了宋慶齡故居的大門,穿過幾條胡同,我們在一座四合院門口停了下來。我抬頭一看,門口的招牌上寫著:九門小吃!——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門小吃”啊!
房檐下,蹲著一只雪白的小貓。太陽底下不緊不慢的舔爪子玩,那樣安靜可愛,我忍不住走過去想逗逗它。但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它就是不肯給個正臉兒,連看都懶得看一眼。我們都笑了,我說,這一副愛搭不理的慵懶樣兒,還真有那麼點兒皇城裡的貴氣和傲氣呢。
進了門,穿過一個有花有草還有一只八哥的天井,這才算到了吃飯的地兒。
我們點了豌豆黃兒,灌腸兒,炒肝兒,包子,一人再來一碗酸梅湯。本來我是下定決心要喝豆汁兒的,但在朋友的竭力勸阻下只好作罷。時隔一個月,現在的我無比懷念那口浮著白沫的豆汁兒鍋,心裡那個遺憾啊!
很多時候,吃,是一種文化和心情,不在於吃了什麼,而在於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吃。品味最多的,應該是食物背後的故事。——沒喝到九門小吃的豆汁兒,我卻悟出這麼個理兒來。
和朋友們說笑著吃了一大半,我才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就是沒有來段相聲曲藝什麼的。就在這個時候,兩個穿馬褂的人擺開桌子,拉開架勢,像是要來上一兩段了。可惜,我的行程擺在那裡,該走了......
想來,在九門小吃算是什剎海之行最不完美的一段了。
4.
吃飽喝足,和小白貓告個別,我們繼續步行,去恭王府。穿鴉兒胡同時,路過廣化寺。說到廣化寺,門口的對聯一定要提一下,那聯兒是這麼寫的:煙波淡蕩搖空碧,樓閣參差倚夕陽。我到現在也沒有想明白,為什麼廣化寺會用這麼一副對聯,實在不像寺院的聯兒啊!
我們一路走,一路琢磨,時不時就會有游胡同的人力車夫招呼我們上車。什剎海的胡同游早已成為京城一大熱門旅游景點,而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了。我更願意這樣一步一步的丈量什剎海,更願意以這樣的方式來親近什剎海,親近老北京。什剎海附近的胡同很多,不可能每條都走到。因為考慮到路線問題,我們終究沒有去尋“百花深處”那條胡同。我對“百花深處”有著異乎尋常的向往,很想去走走,聽當地人講講這個美麗名字的由來。我總是想,這條胡同一定和它的名字一樣美麗罷。
我們就這樣一直走啊走啊,走完了恭王府花園,走完了北海和景山。
5.
華燈初上的時候,我准備回家了。我愛的北京城,我愛的什剎海,在夏夜斑斓的霓虹裡美麗得眩人眼目。我真想再看一看後海的曉風殘月,吹一吹後海夾著水氣的涼風。
什剎海之行,雖然,操著南腔北調而不是用北京話講什剎海歷史的人力車夫讓我覺得不協調;雖然,到處有人拉你去看修葺一新的四合院讓我覺得有點不適應;雖然,恭王府裡成群結隊爭搶著要“摸福”,爭搶著要走“升官發財道”的游客讓我微微皺眉,但我畢竟又到了想去的地方,看到了什剎海的歷史風情,嘗到了老北京的味道。而且真正“媚俗”的地方都沒讓我看見,不知道這是不是天意,是不是老天爺也想留住什剎海在我心裡的美好影象。
收獲很多欣喜,珍藏些許遺憾,這就是旅行的樂趣,尋訪的樂趣。我還會再來的,這看不夠的北京城,講不完的老北京。
6.
我有一個夢想,一個近乎奢侈的夢想。我想,等一個夜涼如水的夏夜,在沒有酒吧喧囂的後海岸邊擺幾把籐椅,約上三五知己好友,沏一壺清茶,我們圍坐一起,談詩詞,聊歷史,以月色為敬,品一段流年。說到高興處,沒准兒誰還會哼上一支曲兒,或者來上一段單口相聲。我們的笑聲,就這樣散在後海泛起的層層水浪上,穿過一座座的四合院,穿過王府的綠樹假山,越飄越遠......
什剎海,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是最有老北京風情的景區之一。我知道什剎海,是從有“清初第一才子”之稱的納蘭性德開始。幾年前,我從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而初識納蘭,很快就深深為他的人品和才學所折服。因為納蘭的話題,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才華橫溢的朋友。當我們聊起納蘭家史,什剎海就不能不提。因為那裡有納蘭的父親——明珠的府邸,也就是納蘭的家。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納蘭圈子裡的朋友們有到什剎海放河燈的傳統。去年的中元節,我專程趕到北京,參加了朋友們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時至今日,去年中元之夜後海的“一池萍水,幾點河燈”依然常常在我眼前浮現。這匆匆一瞥,什剎海給我的印象是安寧平和的,古老又深厚。最近,因為看到一篇充滿無奈的文章《媚俗的什剎海》,我忍不住動了再訪什剎海的念頭。
2.
7月29日一早,我乘火車倒汽車,終於又一次來到了什剎海。
如果你從“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橋出發,那麼,沿後海北沿,過望海樓,再過了現為北海幼兒園的納蘭家廟,看見一座綠樹掩映的朱漆大門,便是我兩次尋訪的“宋慶齡故居”了。
宋慶齡故居原是清康熙時大學士明珠的宅邸,乾隆年間歸和珅所有。清末時是醇親王載沣的攝政王府,末代皇帝溥儀就出生在此處。建國後,增建了一座樓房,宋慶齡遷入居住。宋慶齡在此逝世後,這座昔日的王府便作為“宋慶齡故居”面向世人開放。不是王府大院,也不是宋慶齡的風采,真正吸引我千裡迢迢來尋訪的是這宅子裡的兩棵樹和一座亭。
“階前雙夜合,枝葉敷花容。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 影隨筠箔亂,香雜水沉生。對此能銷忿,旋移迎小楹。”——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容若(筆者:納蘭性德字容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歎,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於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終年31歲。——這首《夜合花》便成為容若的絕唱。我要尋的,就是這兩棵相傳為容若手植的“明開夜合花”。這種樹的花,只在白天開放,晚上就會把花瓣合起來,故而得名。
當我穿過回廊,繞過假山,再一次站在兩棵明開夜合的繁茂樹陰下,當我再一次用手撫摩歷經300多年風雨滄桑的粗糙樹干時,有難以言表的感動和心傷。我仿佛看到一襲白衣的容若公子,就坐在不遠處的石凳上淺吟輕歎;仿佛看到,一首首清麗的詞作就這樣被一一吟詠出口,流傳開來......
朋友說,這些年來,不知跑了這園子多少趟,可就是沒遇見過兩株夜合開花。我聽了,無言以應。其實我們都知道,322年前的五月三十日,它們的花,就已經落盡了......
容若生前如赤子般對待他的朋友,愛人,他所結交的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曾讓我深深感動的,是感歎“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的顧貞觀。相傳,容若死後,作為容若的摯友,顧貞觀在曾經與容若促膝夜談的無錫惠山忍草庵貫華閣裡,辍筆謝知音。一如當年的伯牙毀琴,也只因為再遇不到鐘子期這樣的知音人。顧貞觀在他的余生裡,一直都守著煙波浩淼的太湖,為容若整理文集。這個傳說我始終沒有去考證,因為,我願意相信它是真實的。以容若的心,定能換得這樣的知己。
相傳,容若“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歎”的地方,是在“渌水亭”。現在宋慶齡故居內的“恩波亭”就是渌水亭的舊址。現在的渌水亭,是一座連接在抄手游廊間的六角攢尖頂小亭,古樸,清秀。亭內有石桌石凳一套,坐下來,向亭外望去,渌水蕩漾,明開夜合的葉子蔭翳如幕。可以想象,容若當年就是在這裡與眾位江南才子飲酒賦詩,品茶下棋,不知道成就了多少風流雅事。
3.
要不是朋友說要請我品嘗地道的北京小吃,我還想再在渌水亭裡坐一會呢。出了宋慶齡故居的大門,穿過幾條胡同,我們在一座四合院門口停了下來。我抬頭一看,門口的招牌上寫著:九門小吃!——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門小吃”啊!
房檐下,蹲著一只雪白的小貓。太陽底下不緊不慢的舔爪子玩,那樣安靜可愛,我忍不住走過去想逗逗它。但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它就是不肯給個正臉兒,連看都懶得看一眼。我們都笑了,我說,這一副愛搭不理的慵懶樣兒,還真有那麼點兒皇城裡的貴氣和傲氣呢。
進了門,穿過一個有花有草還有一只八哥的天井,這才算到了吃飯的地兒。
我們點了豌豆黃兒,灌腸兒,炒肝兒,包子,一人再來一碗酸梅湯。本來我是下定決心要喝豆汁兒的,但在朋友的竭力勸阻下只好作罷。時隔一個月,現在的我無比懷念那口浮著白沫的豆汁兒鍋,心裡那個遺憾啊!
很多時候,吃,是一種文化和心情,不在於吃了什麼,而在於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吃。品味最多的,應該是食物背後的故事。——沒喝到九門小吃的豆汁兒,我卻悟出這麼個理兒來。
和朋友們說笑著吃了一大半,我才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就是沒有來段相聲曲藝什麼的。就在這個時候,兩個穿馬褂的人擺開桌子,拉開架勢,像是要來上一兩段了。可惜,我的行程擺在那裡,該走了......
想來,在九門小吃算是什剎海之行最不完美的一段了。
4.
吃飽喝足,和小白貓告個別,我們繼續步行,去恭王府。穿鴉兒胡同時,路過廣化寺。說到廣化寺,門口的對聯一定要提一下,那聯兒是這麼寫的:煙波淡蕩搖空碧,樓閣參差倚夕陽。我到現在也沒有想明白,為什麼廣化寺會用這麼一副對聯,實在不像寺院的聯兒啊!
我們一路走,一路琢磨,時不時就會有游胡同的人力車夫招呼我們上車。什剎海的胡同游早已成為京城一大熱門旅游景點,而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了。我更願意這樣一步一步的丈量什剎海,更願意以這樣的方式來親近什剎海,親近老北京。什剎海附近的胡同很多,不可能每條都走到。因為考慮到路線問題,我們終究沒有去尋“百花深處”那條胡同。我對“百花深處”有著異乎尋常的向往,很想去走走,聽當地人講講這個美麗名字的由來。我總是想,這條胡同一定和它的名字一樣美麗罷。
我們就這樣一直走啊走啊,走完了恭王府花園,走完了北海和景山。
5.
華燈初上的時候,我准備回家了。我愛的北京城,我愛的什剎海,在夏夜斑斓的霓虹裡美麗得眩人眼目。我真想再看一看後海的曉風殘月,吹一吹後海夾著水氣的涼風。
什剎海之行,雖然,操著南腔北調而不是用北京話講什剎海歷史的人力車夫讓我覺得不協調;雖然,到處有人拉你去看修葺一新的四合院讓我覺得有點不適應;雖然,恭王府裡成群結隊爭搶著要“摸福”,爭搶著要走“升官發財道”的游客讓我微微皺眉,但我畢竟又到了想去的地方,看到了什剎海的歷史風情,嘗到了老北京的味道。而且真正“媚俗”的地方都沒讓我看見,不知道這是不是天意,是不是老天爺也想留住什剎海在我心裡的美好影象。
收獲很多欣喜,珍藏些許遺憾,這就是旅行的樂趣,尋訪的樂趣。我還會再來的,這看不夠的北京城,講不完的老北京。
6.
我有一個夢想,一個近乎奢侈的夢想。我想,等一個夜涼如水的夏夜,在沒有酒吧喧囂的後海岸邊擺幾把籐椅,約上三五知己好友,沏一壺清茶,我們圍坐一起,談詩詞,聊歷史,以月色為敬,品一段流年。說到高興處,沒准兒誰還會哼上一支曲兒,或者來上一段單口相聲。我們的笑聲,就這樣散在後海泛起的層層水浪上,穿過一座座的四合院,穿過王府的綠樹假山,越飄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