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華山
D3:
解州關帝廟,總占地面積有七點三萬平方米之多,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占地面積之最。該廟宇眾多建築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的南端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沉浸於“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中軸線北端的主廟,是一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築群落,主要由琉璃龍壁、端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刀樓、印樓、春秋樓和眾多牌坊組成,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內的主體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梁畫棟而又莊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中軸線南端的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軸線南端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一座。這兩座氣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著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築,如追風伯祠、長壽宮、崇聖祠等等。這些附屬建築,與主廟一樣,無不籠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著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關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關帝廟)
參觀完關帝廟中午趕到永濟吃午飯,飯後前往普救寺游覽。
普救寺是我國古典戲曲名著《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自隋初始建以來,普救寺歷盡滄桑,反復興廢。1986年,國家撥專款對寺院進行全面修復。新修的普救寺,規模宏偉,別具一格。依塬托勢,雄渾莊嚴。殿宇樓閣,栉比鱗次。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鐘樓、塔院回廊、大雄寶殿、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羅漢堂、十王堂、藏經閣、僧捨、枯木堂、香積廚等,和《西廂記》故事密切相關的張生西軒、梨花深院、書齋院等建築也穿插其間。寺內的莺莺塔,以其奇特的回音效應被譽為我國四大回音建築之一。 我們也在此擊石聽聲,當石塊擊響時,從塔上傳來了“蛙鳴”回聲非常有趣。隨後我們又前往不遠的鹳雀樓參觀。
(普救寺)
鹳雀樓又名鹳鵲樓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 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相傳當年時常有鹳鵲(顴,鶴一類水鳥)棲於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於北周 (公元557--580),廢毀於元初。可惜鹳鵲樓到宋以後被水淹沒,後水退卻。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鹳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 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鹳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余年間,它對於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
我們游覽的鹳雀樓是幾年前重建的,鋼筋水泥結構,還有電梯。無奈天氣太差,向前遠望,遠處隱約的白線就是黃河。正是:白日雲中怎依山,難見黃河眼望穿,欲窮千裡乘電梯,鹳雀登來乃安逸。樓上還有一尊王之渙揮墨寫詩的銅像。
(鹳雀樓)
游完鹳雀樓後我們又順道游覽了開元鐵牛景點。
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
蒲津渡是古代黃河的一大渡口,位於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沖,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據《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鹹奔晉,造舟於河。《初學記》:“公子鹹造舟處在蒲板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史記?秦本紀》又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橋。”張守節《史記正義》謂:“此橋在同州臨晉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以後東魏齊獻武王高歡、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這兒建造過浮橋。唐初,河東為京畿,蒲州是長安與河東聯系的樞紐。開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十二年(724),為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後方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間,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通典》、《唐會要》、《蒲州府志》均記載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際,浮橋始毀於戰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後來因三門峽水庫蓄洪而使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鐵牛被埋入河灘。
(開元鐵牛)
(蒲州古城)
游完鐵牛景點約16:00我們繼續回到大運高速向陝西華山進發。並於17:20左右到達華山。至此山西段結束。
攻略:運城地區的景點相距不是很遠,路況也較好,時間充裕還可去中國的“死海”運城鹽湖游覽,從解州翻過中條山到芮城,(也可從風陵渡到芮城,不用翻山。)那裡的永樂宮也是非常值得一游的景點。抓緊時間早點出發,一天可以游完上述景點並抵達華山。當日費用:關帝廟48/人;上春秋樓20/人;導游費30;普救寺50/人; 鹳雀樓50/人;園內游覽車3/人;開元鐵牛20/人; 高速費40,停車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