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有機會重訪什剎海畔的梅蘭芳和郭沫若故居。漫步樹木掩映的昔日王府大院,憶起兩位文化巨匠生前的彪炳勳業,雖是人去樓空,深深的滄桑感和親切感卻油然而生,久久不去。
後海夜生活
走出梅大師故居,天色已經向晚。拾級登上漢白玉砌的銀錠橋,便是著名的後海了。但見湖面開闊,水光潋滟,兩岸垂柳依依,燈火點點,遠處宮牆尖塔倒映水中,不時有畫舫扁舟輕輕劃過,景色煞是迷人。緩步走去,卻見各色各樣古色古香的小酒吧、小茶室和咖啡館星羅棋布,沿湖而立,以彩燈旗幡招徕游人,很有點杜牧“千裡莺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詩味。店名也土洋結合,諸如“瀕海”、“湖畔”、“左岸”、“白楓”、“邂逅”、“美人魚”、“夢巴黎”、“星巴克”、“威尼斯”、“夏日冰屋”、“胡同寫真”、“犄角旮旯”、“英派萊客”等等,不一而足,這便是京城有名的後海酒吧街。
後海酒吧街
陪同的劉先生是資深報人,見多識廣,說什剎海為元大都時發掘的水域,迄今已700多年了,它曾是連接大運河與海路的漕運樞紐,也是百市匯集、商賈如雲的貿易中心。馬可·波羅曾贊它“世界諸城無能與比”。什剎海以兩座石橋為界,分為西海、前海和後海,湖岸掩映著眾多王府、寺廟和名人故居。“老北京”都記得過去什剎海多種蓮藕,荷花市場乃京城有名的消夏場所,梁思成、胡適、周作人、聞一多、林語堂等均留下足跡。
我曾逛過三裡屯酒吧街,那裡位於使館區,又有京城最上檔次的燕莎商城為伴,顧客以老外和白領、大款居多,那裡酒吧也多是西化的。後海酒吧街則不同於三裡屯,這裡西式酒吧與中式茶館、酒肆並存,因有幽美的水景作伴,擁有一種靜中有動、鬧中取靜的韻致,別有況味,應了當今“吃環境重於吃美味”的消費理念。據說後海酒吧街形成才十來年,原先客人多是金發碧眼的老外,出名後也引來北京人及來京觀光出差的“內賓”。
一路走來,發現此處中高檔酒吧多為歐美格調,店面寫著中英文,供應洋酒和西式簡餐,價錢不菲,倘若顧客需要,也能做出地道的北京小菜。中式酒館則多沿湖擺出一長排小桌,插上遮陽傘,經營小炒海鮮、京城小吃及北京二鍋頭和燕京、青島、百威等品牌啤酒,價格實惠。當然這是夏秋兩季才有的景觀,很像港島中環和“蘭芳園”的大排檔。
這裡的小酒館都很潔淨,服務也熱情,讓人輕松自在,有一種回家的感覺。為呵護這種氛圍,酒吧、飯館均不設樂隊演奏。忙碌一天的人們,暮色裡與三兩朋友憑湖而坐、把酒臨風,倒也悠然自得、別有情調。湖邊茶館則多以中國傳統竹器家具和花鳥寫意畫作襯托,茶具自然古色古香,使茶館內外呈現一派古風古韻。我和劉老步入一家清靜的“臨湖茶室”,一邊品茗,一邊聽著老板的京腔京韻,在茶香中品嘗老北京的傳統點心,倒也十分惬意。隔窗但見湖對面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遙遙在望,腦海不禁閃過舊電影、舊小說中京城市井風情圖,頗有些詩情畫意。
走出茶室,已經暮色蒼茫,後海四周霓虹燈一盞盞燃起,流光溢彩,將湖面輝映得猶如仙境,臨湖的大排檔早已坐滿各色客人,其中不乏老外。看得出,作為北京著名的“夜生活”腹地,這裡已成為古典傳統與現代時尚、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匯之鄉。我脫口說了句“什剎海猶如北京的眉心”,竟大受劉老贊許,他連誇“一句好詩”!的確,在繁華的國際大都會的腹地,能有這麼一個絕妙所在,實在讓人神往,假如其他城市也能瀕河、瀕湖開辟類似的場所,既活躍經濟,又提供市民休閒之所,豈不美哉!不禁脫口詠出“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古詩來。
漫步湖濱,劉老說,如果是白天,游客在酒吧、茶館小憩之後,還可到幾步之遙的煙袋斜街賞鑒古玩,或去附近的深宅大院尋古探幽,這裡的恭王府、醇親王府、慶親王府等府邸和輔仁大學遺址等,都值得一看。我知道前海西街的恭王府乃和珅府邸後花園,有“世上最大四合院”之稱,是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中國王府文化的代表,有人說它是紅樓夢裡大觀園的“藍本”。如今這些昔日豪門深宅多已開放,供中外游客參觀,或辟作文化場所。我隨便用手一指,笑道:“說不定咱推開那扇厚厚的朱漆大門,便觸摸到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