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袋斜街位於北京市地安門外大街鼓樓前,屬西城區廠橋地界。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內以經營旱煙袋、水煙袋等煙具、古玩、書畫、裱畫、文具及風味小吃、服務行業等為主,其鋪面建築風格樸素並有北京北城特點,是北京北城較有名氣的文化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跡。其由來正是因為這條斜街曾經都是煙袋鋪而得名,而它現在的興起完全是因為後海與鼓樓地區的繁華有極大關系。
特色看點
形成原因
進入煙袋斜街東口約40米,其兩側房基均高出地面1.4米,故東口內之店鋪均為高台階。而在斜街向西北處即大石碑胡同南口處,房基漸比路面高0.5米,至斜街中部南側至義溜河沿處,路面形成慢坡,說明煙袋斜街的形成與什剎海之河岸變遷有關。
六十年代建築地安門百貨公司大樓施工中,曾發現元代海子之石駁岸遺跡,可知其基址原為元代海子的東北岸。所以,煙袋斜街在歷史上也曾為海子的水面所覆蓋,因長期淤積及歷代累積、灰土、垃圾並填土建房,逐漸形成民居和新街巷。
因為是沿著海子岸邊逐步發展,使街道走向形成斜街,與大都城原規劃的棋盤式街巷不同。其南還有“白米斜街”,也是由元代海子之東南岸淤積後逐漸形成的。依我所見,煙袋斜街地面的形成,或在明初,而且是當時什剎海前海東北岸邊的一個景區。
廣福觀
現煙袋斜街中段路北有廣福觀,為明天順三年(1459年)彭姓太監捨宅始建,應為此地現存的早期建築。
明李東陽《西涯雜泳十二首》有“泳廣福觀”詩:“飛樓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時有步虛聲,隋風渡湖水。”李西涯家位於今什剎海前海西南端(今三座橋一帶),當時可以看見廣福觀在水面上的倒影,可知廣福觀前尚無房屋掩擋,倒影映於水面,似也說明煙袋斜街之前身形成於明代中葉以後。
店鋪
煙袋鋪:對面路北是一連兩家煙袋鋪:一為恆泰號,另一家為雙盛泰,煙袋鋪不只是賣成品煙袋,而且還備有各類煙袋桿:烏木的、犀皮漆的、鳳眼竹桿;煙袋鍋有黃銅的、白銅的、蒙古式帶花紋的;煙袋嘴有料器的、玉石的、瓷的,大小長短不等,可按各人愛好裝配。還有各式煙袋荷包,山西“一口香”的小銅煙袋,以及普通的銅水煙袋,早期還賣火鐮、火石及艾絨。當然,門外檐下的大煙袋幌子是最惹人注目的。
鐘表鋪:緊靠煙袋鋪是一間專修鐘表的鐘表鋪,過了鐘表鋪就沒有高台階了。
毛筆鋪:小龍王廟兩側為一間專賣毛筆的店面,窗外小桌上陳列兩支特大號的抓筆,隔窗可見技師制作毛筆。
餐飲:據徐文玉先生所作《憶煙袋斜街》一文,記東順包子鋪、義和軒酒館、王金波早點鋪、何記杈子火燒、及溫姓、丁姓、震陽春燒餅鋪、李二炸蝦等。
古董店:周肇祥在日記中多次提到在此地購得宋瓷佛像,雙魚鏡,古印章等。
西服鋪:蘊寶齋之東有兩家西服店,其中以潘步昆西服店歷史較長,但當時穿西服的人太少,到這裡做西裝的人更少。當時,多承攬學校集體為學生作制服的生意。其店門外兩則豎立畫有西裝男式的全身像招牌。
自助游貼士
乘車線路:乘5路, 60路, 82路, 90內, 90外, 107路, 124路, 204內環, 204外環, 210路, 635路在鼓樓站下車步行202米即到。
自駕線路:周邊停車困難,不建議自駕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