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天主教堂
東堂又稱王府井天主教堂。位於王府井大街74號,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由利類思和安文思(國籍不詳)2位神甫創建。明末,2人在四川傳教。清初被清兵虜至北京,在肅王府當差,順治十二年(1655),世祖福臨賜給他們一所宅院和一塊空地(即今址),他們即在空地上建築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內第二座聖堂(第一座為南堂),也就是最早的東堂。
東堂內曾保存有多幅宮廷畫師郎世寧繪的聖像,嘉慶十二年(1807年)失火後廢止。1884年,重建羅馬式大堂,在義和團運動中又被燒毀。1904年,用"庚子賠款"重建(法國和愛爾蘭兩國合建),即現在的東堂。
東堂院內,中間為天主堂,坐東朝西,面闊25米,共約30間,坐落在青石基上,堂頂立十字架3座,中間大,兩旁小。堂內有18根圓形磚柱支撐,直徑65厘米,柱礎為方形,堂內兩側掛著耶酥受難等多幅油畫。原院內堂北為惠我女校;堂南、西有教室,東有一院,內有花池、平房、樓房,為神父住處。堂東為一大空地,是學校操場。占地近1萬平方米。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王府井天主教堂夜景
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北段正在進行改造,原先圍繞神秘教堂的圍牆被拆除,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灰色的歐式尖頂建築因其古老而越發透出神秘,新鋪就的門前廣場在綠樹環繞中更具濃郁的人文色彩。在周圍的現代化建築映襯下,王府井天主教堂成了這條大街上的新景點。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教堂門前廣場已鋪裝完畢,廣場兩側設有座椅可供行人小憩。在教堂南側,占地1000多平方米、王府井大街上最大的綠地馬上就要露面,它將是一座花卉、灌木、喬木立體種植的花園。由於以玫瑰為主,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玫瑰園。從玫瑰園流出的一股人造泉水,因為依廣場南側層疊而下,所以名為“疊泉”。整個教堂廣場高出地面1米有余,使其更顯與眾不同。據說,由於完全按西式天主教堂設計,玫瑰園下還會有一個葡萄酒窖。
交通
乘車路線:乘103、104、803、814路到東安市場站下車,向北300米路東;或地鐵至王府井站
宣武門教堂
南堂宣武門教堂坐落於前門西大街141號,現在是北京教區主教座堂。在北京它是一座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
宣武門天主堂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占據了教堂的第一進院落,其後的東跨院為教堂的主體建築,西跨院為起居住房。教堂主體建築為磚結構,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築立面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宏威的磚雕拱門並列,將整個建築立面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整個建築裡面磨磚對縫,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教堂建築的室內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體氣氛莊嚴肅穆。
明萬歷33年(1605年)利瑪窦神父曾於該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但規模很小,後由德國耶稣會士湯若望神父,於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飾,如其國制,內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極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樓一座,署有上賜‘欽宗天道’四金字。”順治皇帝對湯若望和宣武門天主堂非常關注,曾24次親臨南堂,並賜有御制“通微佳境”匾,由此可見南堂在當時的政治地位。湯若望建成的南堂設施齊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築之外還有天文台、藏書樓、儀器室等科學設施,為西方現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宣武門教堂康熙四十二年,宣武門天主堂重修工程開始,十年之後一座歐洲風格的高大建築落成,這是北京城內繼蠶池口天主教堂之後第二座歐洲風格的建築。
康熙五十九年,北京發生地震,南堂建築在地震中遭到損毀,次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三世出資重建宣武門天主堂,重建的南堂采用了當時在歐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建築平面取十字形,長八十尺,寬四十五尺,教堂屋頂做穹窿狀。
宣武門天主堂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占據了教堂的第一進院落,其後的東跨院為教堂的主體建築,西跨院為起居住房。教堂主體建築為磚結構,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築立面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宏威的磚雕拱門並列,將整個建築立面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整個建築裡面磨磚對縫,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教堂建築的室內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體氣氛莊嚴肅穆。1996年宣武門天主教堂列名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浪貼士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前門大街141號
交通:地鐵 102 105 109 特2 宣武門下車
電話:66037139
西直門天主堂
西直門天主堂又名聖母聖衣堂,俗稱西堂,名列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130號,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歷史最短規模最小的一個,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個不是由耶稣會士建立的教堂。
康熙四十四年,羅馬教皇格肋孟多十一世派遣多羅樞機主教作為特使道中國宣示教皇敕令。多羅主教的隨員,意大利籍味增爵會傳教士德裡格神父 (Teodoricus Pedrini,1670-1746) 受到康熙皇帝的任命,成為專門教授皇子西學的教師,於是德裡格神父便留在了中國。雍正元年德裡格在西直門內購置土地建設了西直門天主堂,並一直在這裡從事傳教,直到1764年12月10日去世。
由於創建西直門天主堂的德裡格神父是受到羅馬傳信部指派的神職人員,因而西堂直接隸屬於羅馬教廷。北京四大天主教堂的另外三座則均為耶稣會士創建,直到1773年羅馬教皇宣布解散耶稣會之後才轉歸劃歸味增爵會士管轄,成為直接隸屬於教廷的教堂。
西直門天主堂是一座比較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擁有一座三層的尖頂塔樓。
清嘉慶十六年,清政府頒布命令嚴禁天主教,天主教傳教士除在政府供職者外,一概不許居住京城,並不許從事傳教活動,同年西直門天主堂的四位神父被驅逐出境,西直門天主堂被拆除,地產查沒。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根據清政府與英法等國達成的協議,恢復天主教在中國活動的權利,由於禁教的緣故,到鹹豐年間西堂就早已已改為民居多年,以至於無人知曉這裡還曾經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天主教堂,在鹹豐十年,英法等國洋人要求清政府歸還教產的時候,鹹豐皇帝發出了“東西二堂究在何處”的疑問。據《籌辦夷務始末》記載,步軍統領衙門奉鹹豐皇帝之命察訪西堂,找到“西直門橫橋,有粉房一座,官房排子房等房十八間。後面空院,四至約十六丈零。並漢軍陳姓、民人劉姓各住宅,均系舊西天主堂基”同治六年西直門天主教堂重建落成。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6月15日西直門天主堂又被義和團毀壞,此後直到1912年,在原址第三次重建西直門天主堂。
文化大革命期間西直門天主堂被沒收,曾經先後被用作過紐扣廠、電扇廠和同仁堂制藥廠的倉庫。其間教堂三層高的鐘樓也被拆除。1994年,西堂重新開放,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2008—2009年重修了鐘樓與庭院,恢復民國時期原貌。
現在西直門天主堂的內部西直門天主堂為哥特式建築,面積較小,原本建有一座三層高度的尖頂鐘樓,從文化大革命期間鐘樓拆除後,僅僅在教堂主體建築北側余下一座一層樓高度的八角形墩台,教堂建築的表面被濃密的爬山虎覆蓋,整座教堂在周圍建築的映襯下顯得頗不起眼,但教堂內部高大的科林斯柱和尖頂券窗使得從內部看來教堂依然高大華麗。現在教堂正面的北牆是倚著原來的北牆後接出來的,聖母山建在了門內,成為北京唯一一座建在室內的聖母山。 重修後恢復原貌。
聖堂由遣使會意大利籍司铎德理格神父在1723年用俸祿購地興建,初稱聖母七苦堂,清嘉慶1811年因禁教被強行拆毀,到1867年由孟慕理主教構築恢復重建。1900年6月15日因義和團掀起的反洋、反教運動,本堂金司铎遇害,聖堂再次被焚毀。1912年由仁愛會修女博朗西耶氏籌資恢復原貌,改名聖母聖衣堂。
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還先後用做過工廠,文革期間又改為倉庫,期間鐘樓被燒毀,到1994年國家宗教政策落實後才重新開放,恢復其正常宗教活動。
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西直門天主堂是2008年再次翻修後的成果。祭壇已改為大理石地面;祭台像是一幅三折式金碧輝煌的、尖拱形聖母加冕像;白色中文祭台形似諾亞方舟,而最前邊的拉丁祭台是早期教會遺留下的珍貴遺產。側廊兩邊的彩色尖窗描繪著救恩史和聖人史跡,取代了以往的花卉圖案;與祭台形成中軸線的後方,是北京教區所獨有的一個藍白兩色的八角形洗禮池,這是入門聖事的第一步,人須經過水和聖神獲得重生加入基督教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把最新的射燈、中央空調等現代化設備巧妙地隱藏安裝在西堂內,減少了視覺上的障礙,使教友在彌撒中更能全神貫注。堂院的一側,用大理石砌成的噴泉水池環抱在聖母腳下,有紅花綠草的點綴、也有飛翔棲息的鴿子
小浪貼士
地址:北京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130號
電話:66537629
交通:地鐵4號線新街口站D出口
地鐵2號、13號線西直門站 A出口向東300米
公交7、111、105、808路 新開胡同站
北堂西什庫教堂
西什庫教堂舊址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1984年西什庫教堂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什庫教堂,也稱北堂,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1703年開堂。1887年因中南海擴建,將其拆除,後來清政府撥銀四十五萬兩,於西安門內西什庫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時加高 西什庫教堂一層,成為今日所見之莊嚴秀麗的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
它的四個高高的尖塔,三個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圓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莊而绮麗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環繞之中越發顯得潔白挺拔。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狀,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塔尖高約31米。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中式四角攢尖黃色琉璃瓦頂的亭子,亭內是乾隆親筆題寫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絕。主入口兩側的聖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絕無僅有的。
堂內的300根巨柱撐起的金色拱頂和80扇鑲彩玻璃的花窗總能讓人聯想到巴黎聖母院。整體建築風格中西結合。1985年修繕北堂,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稣主祭台和東西兩側的聖母瑪利亞和聖父若瑟的祭台。1985年12月24日舉行了開堂典禮。西什庫教堂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小浪貼士
地址: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
電話:6617 5198
交通:109、124路電車西什庫下車向北行50米
北堂西什庫教堂
西什庫天主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由於兩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劉應治愈了康熙 西什庫教堂皇帝的疾病,因而獲賜皇城西安門內蠶池口一代的一塊地皮,得以建築教堂,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庫教堂的前身,名為救世堂。清朝中葉,民間反對天主教的勢力與天主教會不斷發生摩擦,清政府於道光七年查封了蠶池口天主教堂,並沒收了全部教產。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教會歸還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築,由於蠶池口臨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鐘樓引起了慈禧太後和同治皇帝的不悅,經過與羅馬教廷和法國政府的交涉,教會同意將教堂遷往西什庫,由清政府出資修建新的教堂建築,光緒十四年新建築正式落成。義和團圍攻 庚子事變之前的西什庫教堂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西什庫教堂成為拳民進攻的焦點,在當時的義和團營中曾經有順口溜道:“吃面不擱醬,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其中的交民巷指的是東交民巷使館區,而所謂西什庫指的便是西什庫教堂,1900年6月-8月間北京的義和團團民曾經長時間圍攻西什庫教堂。
1900年6月15日傍晚,由端王載漪所率領的一隊義和團開始進攻西什庫教堂。當時教堂中除了西什庫教堂法國教士、中外教徒3000余人外,還駐有40余名法國和意大利士兵,法意士兵很快與進攻的義和團展開激戰,打退其沖鋒。圍困教堂的義和團曾經使用自制的穿屋火龍、炸彈、抬槓等火器向教堂發動進攻,守軍則以快槍與之對戰。6月17日起,清軍也參加了進攻。義和團挖地道,埋地雷,4次爆炸,炸毀仁慈堂,炸死教民和兒童400多人。但是教堂依舊頑強堅守。由於缺少糧食,經過半個月的圍困後,教堂內的人員將作役用騾馬和戰馬全部吃光,並且開始食用院內的樹皮和野草。駐守部隊的指揮官和副指揮官以及教堂的主教陸續戰死。
直到8月16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組建了專門的解救隊,其中包括法軍1個步兵營和步兵混合營;俄軍1個步兵營和30個哥薩克騎兵組成;英軍海軍路戰隊和步兵混合營;意大利海軍小分隊,以及250-300名作為增援的日本兵,總計有1200支槍、8門山炮、4門野戰炮和3挺機關槍。在經過了半日激戰後,參與 西什庫教堂攻打教堂的清兵武衛中軍、武後衛軍以及莊親王載勳統轄的虎神營、神機營馬步隊、火器營炮隊四散撤退,許多義和團團民戰死,轟動一時的西什庫教堂事件告終結。
被義和團用火藥炸毀的仁慈堂整個事件中,義和團和清軍被殺死600人以上,教父教民死亡400多人,聯軍死傷各10余人。庚子議和後由清政府賠償出資重修了損毀嚴重的西什庫教堂建築,形成了目前西什庫教堂的建築群。獻堂獻廟 在1958年的“獻堂獻廟”運動中,西什庫教堂被上繳國家,教堂收藏的教會藏書,包括中、日、梵、德、英、法、荷、意、西班牙、波蘭、希臘、拉丁、希伯來、佛蘭芒、敘利亞、馬來、大宛、藏、滿、蒙等語種的“搖籃本”早期印刷圖書和和一批稀見文獻,被運出教堂移交北京圖書館收藏;西什庫教堂所擁有的法國產Cavaillecoll牌管風琴是北京最大和最好的一座管風琴,於1965年以“研究”的名義被中央音樂學院移走,後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直到1985年西什庫教堂才交還給天主教三自愛國會,重新開堂。1887年因中南海擴建,將其拆除,後來清政府撥銀四十五萬兩,於西安門內西什庫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時加高一層,成為今日所見之莊嚴秀麗的北堂。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它的四個高高的尖塔,三個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圓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莊而绮麗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環繞之中越發顯得潔白挺拔。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中式四角攢尖黃色琉璃瓦頂的亭子,亭內是乾隆親筆題寫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絕。主入口兩側的聖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絕無僅有的。1985年,教堂修繕一新,更加光彩奪目,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北堂大堂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塔尖高約31米。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漢白
西什庫教堂玉石欄桿,堂正面上鑲漢白玉石一方,镌刻著耶稣善牧聖像。大堂正門兩旁,有中國式建築碑亭兩座,亭內分別立光緒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遷建谕旨碑和滿漢文天主堂碑。
堂內有明柱三十六根,柱頂俱镂菘菜葉形,柱高4丈9尺。大堂內有正祭台和配台,大堂正門內建有唱經樓。
堂屬哥特式建築形式。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門面。哥特式建築特點是使用尖拱以求使房屋直聳而上。
大堂主祭台的北邊是苦難堂。苦難堂西牆上鑲有樊國梁墓碑。
在修建西什庫北堂時還建有主教公署、修道院、育嬰堂等。
圍繞哥特式教堂建築的是傳統的中式台基,環以漢白玉欄桿,欄桿和欄桿上的裝飾均為傳統的中式設計。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碑亭,為黃頂琉璃瓦重檐歇山頂設計,庭內安放乾隆皇帝手書御碑兩統,碑亭內側則是四尊中式的石獅子,還有一對石供。
除了主體建築,西什庫教堂還有面積很大的附屬建築群,包括圖書館、後花園、印刷廠、孤兒院、醫院以及光華女子中學、若瑟修女院和天主教華北教區主教府,現在這些附屬建築大多都被其他單位占用,只有若瑟修女院還保留使用,現位於教堂西北側。最近有報道聲稱占據華北教區主教府的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已經在醞釀遷出,主教府不日即可歸還西什庫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