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的修建滋養了北京城,北京城裡外因此閘口眾多、海子漣漣。北京人的夏季納涼之地不一而足:皇家去西山的禁苑園林,老百姓則借護城河的長堤柳蔭挹風納涼。
老北京主要有三處消夏勝地,一是地安門外什剎海;一是東便門外二閘;一是西直門外高梁橋。因為地緣關系和周圍居住人群的不一樣,又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什剎海周邊王府眾多,消夏文化也透出文雅閒適。高梁橋曾是皇家由此搭乘龍舟去清漪園(頤和園)避暑的碼頭,其水域稱高梁河,也稱長河。這一片水域的交通地位顯著,因為連著郊外,野趣橫生。二閘是城鄉接合部,這裡的消夏娛樂雅俗共賞。
清朝某年,一個讀書人沿著通惠河前往貢院參加秋會。在東便門外的慶豐閘前,當年漕運興盛時候留下來的茶肆小樓已經破敗不堪,這一道北京景象和他想象中的莊嚴雅致不太一樣——這是盧昌五在《歡喜蟲兒》為這個讀書人設置的場景。
1927年,另一個文人發出了同樣的疑問,“怎麼二閘這樣荒涼地方也值得人稱道?這疑惑,在我心上咬著,如同陶然亭一樣,我真不明白。”沈從文用“寂寞“來形容此時的二閘,“(孩子們)身子脫得精光,把皮膚讓六月日頭炙得成深褐,露著兩列白白的牙齒……”。
通惠河上 二閘
漕運凋敝後的“水事”
在連接京畿與江南的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上,二閘當年是通惠河上的中轉站。民俗學者高巍介紹,“一閘就是在東便門的大通閘,南來的船,進了二閘,就算真正進了北京城。建閘門的時候,主要還是為了蓄水,在二閘這個地方就形成了開闊而深的水面,漕運凋敝後,淤泥增多,水草也多。
一般水性的人不敢貿然在這裡游泳玩水,有句話說‘二閘的獅子會凫水’。每年夏天淹死幾個人是平常的事。生活在周邊的人家,婦女會劃著小木盆去采菱角、雞頭米等,等到有大船過來的時候,就靠上去問要不要嘗個鮮。”
高巍還記得姥爺講過一段難忘的童年記憶。當時姥爺在輔仁上學,暑假的時候,有個家裡富足的同學租了一條船,約了不少同學,從東便門開到二閘,就在二閘附近的茶樓喝茶聽曲,吃點小吃。還有同學就在二閘附近抓蝦玩水。一般來說,游船走到二閘就不走了。
北京民俗研究者翟鴻起說,作為城鄉接合部的二閘一帶,屬於這裡夏天的熱鬧也是城鄉接合部感覺的,談不上“避暑”的講究。
朝陽門外 菱角坑
商號林立造就“水岸經濟”
不光是有幾處大的消夏地,在水草豐沛的年代,交通便利、過客或居民較為集中的地方,人們都能尋找到關於夏天的趣味。高巍介紹,和二閘類似的有,朝陽門外的菱角坑,這裡形成一個據點的原因除了水的關系,重要的因為這附近糧道商號眾多。
菱角坑位於朝陽門外護城河畔,現在的外交部一帶。每到夏季槐蔭匝地,水裡荷葉連連,開始這裡只有一些小販在岸邊擺攤賣茶水西瓜,生意不錯,後來攤販越來越多,又增加了風味小吃、曲藝和各種游藝,很快形成了別具風格的消夏市場。就連當時護城河南北往來的木船都要在這裡停停,船夫和船客上岸購買雜貨,品茶,吃完小吃後再撐船前行。
菱角坑的小吃品種很多。吃黏的有扒糕、年糕、涼糕,應時的清涼食品有用蘋果干、杏干、海棠干制成的“泡干”,還有涼茶和冰鎮酸梅湯。據稱當時文明新戲的演員段劍石、張笑影等到了夏天就在這裡搭棚演出文明戲。這裡還有小有名氣的坤書場:荷花汀。
菱角坑的盛況一直持續到七七事變前,後來日本侵占北平,民不聊生,菱角坑也隨之荒蕪了。平津戰役中北平被圍,國民黨軍隊為修築工事,把護城河兩岸的垂柳古槐全部砍光,菱角坑邊的楊柳也未能幸免。
內城 什剎海
開放水面與“高品位”納涼
“什剎海人民游泳場”曾是我國最大的一個游泳場“大通橋的鴨子——各分各幫。”這是沈從文從二閘收獲的一句土話,高巍說,北京城各片水域的各有消夏特色,最經常被提及的則是什剎海地區——
“雖然是一個開放的水面,但是周圍是上層人士聚居,所以這裡沒有賣假藥的和光吆喝不練的,士大夫的欣賞品位較高,這個環境容不得那些。據說溥儀的爸爸沒有跟著去偽滿洲國,還是要每天到荷花市場聽曲,有小的倒茶了,喝茶的人也說一句,勞駕。在這附近拉車的光著膀子也不行,還是有點講究,不然人家不讓你拉車。”
荷花市場一帶,座座涼棚搭建在水岸,有些棚子還將樁打在水裡,有點野趣,鋪著木板,上面架著席棚。大飯莊和小館子在此處匯集,翟鴻起介紹,當年荷花市場有名的小吃是蘇造肉和八寶蓮子粥,蘇造,蘇是酥爛的意思,有點類似今天的鹵煮小腸。八寶蓮子粥主要是用糯米和蓮子熬成,然後用細瓷碗盛上,上面撒青梅、葡萄干、山楂、桂圓、果仁等,吃起來既有糯米的稻香味,又有蓮子和各種果料的果香味。
民國以後,一直到北平和平解放這一段時間,什剎海包括前後海以及積水潭都處於“野水”狀態。由於上游供水不足,什剎海河泥淤塞,“幾乎被垃圾填平,更無水流可言矣。”
水域改造重現水清河晏
建國後一直從事北京水務工程建設工作的李裕宏介紹,“解放前,北京諸多水系都變成了臭水溝。解放後大規模的整治開始,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政府當年就開始動員疏通上游河道,恢復了對什剎海的供水”。
1950年,北京市政府在解決市政道路建設的同時,對內城最大的水域,包括北海、中南海、什剎海、西小海、積水潭進行了全面治理。當年動員市民和郊區農民十萬人,清挖河底淤泥,砌築護岸,工程之大,在什剎海的歷史上前所未有。與此同時,把月牙河改為暗溝,並修成道路,改名李廣橋街,理順了水路。使水流經一段引河後,直接注入後海,在德勝橋處建閘,以控制兩邊的水位。
這次治理工程,還把西小海改建成天然游泳池,這個游泳池當時與陶然亭、東郊的工人體育場、玉淵潭的八一湖,並稱京城的四大天然游泳場,北京人都不乏關於這幾片水面的美好回憶。
夏季露天游泳樂園還在,南護城河龍潭公園外光明樓一帶,就是民間游泳高手們開辟的。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在這裡游泳。群星冬泳隊隊長孫振海稱,游泳要扎堆,又分得清楚——早上天亮左右一撥,稱為“路燈派”;上午太陽出來一撥,“陽光派”;下午四五點鐘又一撥“夕陽派”。有人在這一帶游了三十年,看著北京城日新月異。“很多人也習慣將龍潭閘就叫做‘二閘’,但其實不是歷史上所說的那個二閘”。
慶豐閘終成公園
李裕宏,原北京市水務局工程師
二閘學名叫慶豐閘,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初建時原名籍東閘,為上下兩座木閘。後來改為石閘,更名慶豐閘,這個名字可能和漕運有關,希望糧倉豐足。明朝年間,上下兩閘合二為一。這個閘因位於東便門外第二道閘又稱二閘。明清兩代在閘口均設官執掌,專管漕運。還有閘夫數名,觀察天情水勢,啟閉閘門。
因為交通重要,這附近也形成了村子,南岸就有一個慶豐閘村,也叫二閘村。村建有運糧碼頭,村裡人靠河吃飯,打魚、經商、支船、拉纖、裝卸貨物。慶豐閘人都有水上功夫,以前北海、中南海等大公園撐船的人,都是慶豐閘村的人。解放後,因區域劃分,通惠河北歸建外街道管轄叫二閘村,通惠河南歸南磨房公社和雙井街道管轄更名為慶豐閘村,1976年正式歸屬雙井街道。到了近現代,二閘的功能已經沒有什麼,主要就是洩水。
現在這裡是CBD的後花園,通惠河與北京東三環中路的交點形成一座橋梁,位於國貿以南,雙井以北,這座橋的東南角就是歷史上的慶豐閘村。現在的慶豐閘公園,也算是保留下了一個歷史名詞吧。
高梁河、後海“腐蝕”老北京
高巍,北京民俗學者
慶豐閘遺址
漕運還有的時候,二閘周邊的人都吃二閘這條河,船用牲口拉,從二閘到東便門,雇一個驢子,人都不跟著驢子,驢子都進圈了,驢子都不跟你走。當地人霸著這裡的漕運,所以附近的外來人口並不多。二閘的民間生活並不是最有特色的,後來成為北京著名的消夏地可能還是和它的地理位置、有文人寫過它有關。
高梁河一帶的娛樂活動從春天(踏青掃墓)就開始了,從“北京文化”的角度來說,高梁河不像是內城的市民特色。最有市民特色的是荷花市場一帶,從端午節到中元節,中元節的時候燒法船,撿到鞋子一籮筐,說明這一帶很熱鬧。荷花市場一帶的雜耍內容可能和天橋差不多,但是作風不一樣,要文明一些。更講究的例如說不能是喝花茶,要喝綠茶,碧螺春。一百多個茶壺都在茶樓裡擱著,伙計當著您的面沏。三倆朋友想再要點別的,跟伙計說,伙計去外面叫去。一般來說荷花市場是從下午兩點多鐘到天黑。不是夜晚。睡醒了就去,天黑了就散去了。
這裡也是北京消費現代化的起點。有個店“一亞一”,是專門賣冰激凌酸奶的冷飲店。總的來說,北京人有生活的興致。有愉悅的心情,就沒有了專營。北京文化對人的腐蝕力很大。培養了特好玩的有興致的人。
要到大江大河裡去鍛煉
孫振海,群星冬泳隊隊員
小時候有水的地方都去玩,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定去哪,“水駱駝”,站在水裡把兩褲腿一扎,空氣灌進去,開始游泳的時候就在龍潭湖游,後來公園圍上了,不讓游,我們就在護城河裡游,那個時候護城河還沒修,周圍居民的廢水都排在這裡面,我們還得躲著垃圾游。2005年左右,南護城河整治,排污管道都堵住了,現在這裡的水不錯,反正比在游泳館要好,我們的泳褲有感覺,一般來說,在游泳館游,泳褲用幾個月就爛掉了,在這裡游一兩年也沒事。
我們一般就說是去左安門橋見,就是來這游泳了,有戴著腳蹼練的,有帶著小狗一起游的。這裡水深有4米,水性不好的人不行,記得對面有在干工程的民工,看到我們在這游,也跟著游,結果死了。冬泳更有意思,破冰的時候,大家都一起來,場面很壯觀,彼此之間泳友的感情也特別好。現在北京能夠露天游泳的地方不多,我們特別懷念毛主席。新中國成長的一代,都受到他的影響,他說,“要到大江大河裡去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