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出差很多,平均兩年要飛不下100次,但是北京,大約每年只去一次,且每次不超過兩晚。所以對這個城市的印象,總是不深刻。這次出差去北京也是突然的決定,正好讓我看看後奧運的北京,有些什麼不同。
開完會正值下班高峰,從金融街回東三環,長安街車流如織,開了足足一個鐘頭。我卻全然不惱,反而覺得是最好的機會,看看北京城的新建築。喜歡看現代藝術有一陣子了,但是漸漸覺得沒有實用價值的所謂藝術畢竟顯得沒有底氣。而建築卻不同,建築是活的,建築的實用性便是它的生命力。建築必須是要經歷時間考驗的,必須是不能失敗的,所以,建築的魅力漸漸開始吸引我的注意。雖然也看過不少講現代建築的書,從Baohaus,到Gaudi到Frank Llyod Wright,從法國地鐵到芝加哥Tribune Tower到紐約Gugenhaim museum。但建築是不斷創新的,現在全世界最新的建築,恐怕都要看北京了。
開會是在工總行大樓,那是個十層的樓,外表並不顯特別,而走進建築內部才發現它的不同。大樓中間挑空,四周的辦公室是全透明的,連過道走廊都是全部玻璃護欄,仿佛在空氣中行走。整幢大樓顯得空靈,玲珑剔透。但是,作為銀行大樓,卻顯得過於輕巧,因為玻璃易碎,容易讓人產生不安全感;加上通道的不封閉設計讓估計有恐高症的人們幾乎無法行走。因此,這樣的設計,感覺更適合時尚的廣告公司,似乎不太符合這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的品質呢。據說貝聿銘設計的中行大樓雖說也是挑空中庭,但卻是巧中取勝,這次沒去成中行,有些遺憾。建行倒是去了,覺得建築沒什麼特色,很多北京人從外觀上就不喜歡,說那看上去像個棺材,我就不多評價了。
長安街的一路,很多部委的大樓都是新蓋的,都不是摩天高樓那一型,都這裡那裡帶點中國元素,商貿部,交通部,公安部…,倒也各具特色,有和諧的東西,也自成一派,挺有看頭。叫人眼前一亮的還是國家大劇院。記得當初還在建的時候,大多數北京人都不喜歡這個東西,覺得破壞了長安街的腔調,不倫不類,甚至稱之為墳頭。但是,建好的國家大劇院,絕對是能讓你“wow”的建築,特別是傍晚,趁著斜陽安靜地倚在長安街邊,絕對是驚艷。雖然車行過也只是匆匆一瞥,但是那渾然天成的圓弧形,那麼精致,仿佛一個奇跡,一下子就把你迷住了,讓旁邊的天安門一下子就失色了。
酒店就在北京電視台旁邊,那也是個有趣的建築,有趣的北京人也為它起了個有趣的綽號“大褲衩”。從來無法想象一個建築可以是這個樣子的,可以這麼不經濟、可以這麼浪費空間、可以這麼沒有道理,卻還能夠那麼張揚地就建起來了。看過Discovery裡介紹鳥巢和國家大劇院的片子,倒是沒到有片子介紹北京電視台的,估計其中也是有意思的細節無數。這個建築的特點是可以讓你產生很多衍生問題,比如不規則切割的玻璃窗要是破了一扇怎麼辦、比如高空中的水平玻璃幕牆如何清洗、比如內部電梯應該怎麼布置… 這絕對也是個eye opener,夠讓你匪夷所思的,所以喜歡不喜歡倒是其次,這建築師吸引眼球的目的倒是已經達到了。
像這樣大手筆的建築,在這個年頭,只能是賣到中國來了。雖然褒貶不一,但我個人還是支持的,一個城市必須具有超前的眼光和包容的氣質,才能孕育自身的文化。北京東三環附近的CBD也是全新的,各式的高樓鱗次栉比地升起來,和老北京的胡同印象全然不同了。那是一個更時尚、更自信的北京城,我們有什麼理由不也為它叫上一聲好呢?
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
0:16:31
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