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於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中心地段。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青浦區唯一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福泉山下,還有一個將被歷史所淹沒的古村落。
1、青浦福泉山古文化遺址
福泉山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94米,南北寬84米,高7.5米。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7000年歷史的各時期文化疊壓遺存,內含有新石器時代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與戰國時代的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中國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歷史年表”、“上海的發祥地”。
據清光緒《青浦縣志》記載,“福泉山在干山北,下皆黃土,隆然而起,僅土余畝,殆古渭息壤也……。初因形似覆船,後以井泉甘美,易今名。”1962年上海市開展文物普查時,在山坡上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陶片、石器與紅燒土等文化堆積,確定這裡是一處古文化遺址。1977年經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宣布為文物保護地點。同年當地重固中學師生在福泉山下田間勞動,又發現數件崧澤文化的陶器。為了開展太湖地區的古文化研究,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於1979年,1982—1988年進行了多次發掘,共發現崧澤文化的居址1處、墓葬19座,良渚文化墓葬30座,以及戰國墓6座,西漢墓96座,唐墓l座,宋墓2座,共出土各類文物2800余件,其中有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玉琮。現發掘資料和出土文物陳列於上海博物館、青浦博物館,其中有些珍品還遠赴美國最聞名的大都會博物館和德國漢堡展出。
考古學家在福泉山西北一方5.3米高的深坑裡還發現了一大方夾著各種文化土層色澤的壁面,猶如一幅新石器時期以來由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歷史年表,最底層呈青灰色的為馬家浜文化層,中間的黑色土層是崧澤文化層,上面的灰色土是早期的良渚文化層,接近地面的黃褐色土是晚期的良渚文化層。這樣完整的古文化土層堆積,是田野考古不可多得的地層遺留,對於研究上海地區古代的社會形態和文化面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證明了重固地區早在六千年前業已成陸,並已有我們的祖先在福泉山附近勞動生息,更用他們的勤勞及智慧改善和豐富著他們的生活。由此可見,遠古時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通過艱苦的生活磨練為上海古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同時,重固還蘊藏著其他豐富的古文化遺址,有西漢前期的駱駝敦古文化遺址,元代有名的水利專家和畫家任仁發墓志、西晉名將陸機墓、城隍廟、法會庵等等。這些遺址,都即將被整理、修復、完善、開放。福泉山古文化群將向社會展示重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燦爛悠久的歷史,同時也讓世界再次了解上海,了解上海的古代文明,豐富著上海的文化、歷史內涵。
2、上海青浦福泉山章堰村
提起國家級大遺址文物福泉山,好多人都聽說過。但在福泉山不遠處,有一個將被歷史所淹沒的古村落——章堰村,卻鮮為人知。
章堰村,其實原來是個鎮,歷史上相當繁榮。自南宋起,人煙稠密,商販眾多,曾有“金章堰,銀重固”之說。1957年,撤區並鄉,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等移至重固鎮,章堰改村,集市由此開始衰落。
當你走進村莊,踏上建於宋代的石拱橋,看到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隍廟,以及滿眼的斷垣殘壁,你就能感覺得到這裡曾經的繁榮和輝煌。那斑斑駁駁的磚石,那隱隱約約的圖案,無不流溢出文化的底蘊,歷史的積澱。
章堰村呈三角形分布。相傳宋代章莊簡公章螶監華亭鹽務時,於此築堰安家,故名。旁有崧澤塘流經,明時商業極盛,曾有“金章堰,銀重固”之稱,後漸衰落。
1949年後,商店大多遷至重固,此地遂成村鎮,今天被稱為章堰,村內的金泾橋初見最為驚艷。現今鎮內古舊房屋還留有較多,且多是深宅大院,可惜俱已破敗,只好讓人撫今追昔了。
3、青浦福泉山怎麼走
重固鎮雖不在交通主干道上,但是公交還是比較方便,有多路公交線路會拐進鎮裡。 乘公交從朱家角先到青浦再轉到重固鎮,鎮上的“福泉山路”直通福泉山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