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寺,位於上海南京西路1686號,南鄰南京西路,西鄰萬航渡路,北依豫園路。為國內外知名的歷史古剎,是上海市的著名的真言宗古剎之一,也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1983年,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廟。
上海靜安寺
上海靜安寺如何到達:地鐵二號線靜安寺站、地鐵七號線靜安寺站、21、825路終點站(膠州路)、37、62、562、838路終點站(美麗園)、40路終點站(國際貴都大酒店)、57路終點站(安義路)、途徑靜安寺的有15、20、45、71、76、93、94、113、138、506、824、830、831、921、927、925B、 939、機場六線。
上海靜安寺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孫吳赤烏年間,初名滬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從吳淞江畔遷入境內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1686號),早於上海建城。傳說靜安寺建於247年(三國吳大帝赤烏十年),但經歷代史家考證,此說並不可靠。初建時名“滬渎重玄寺”,建寺者為高僧康僧會。唐代更名永泰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更名靜安寺(清代乾隆《上海縣志》)。該寺原在吳淞江畔。因寺址靠近江岸,寺基有傾圯危險,南宋嘉定九年(1216),寺僧仲依將寺院遷至蘆浦沸井浜畔,即今寺址。元、明兩代,靜安寺屢經興廢。迨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禮部侍郎麥煥出資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又有歙人孫思望倡議捐資重修殿堂。同年巡道盛保修治寺前湧泉等名勝,並於寺東隅建報恩院供僧居,捐田24畝供香火。太平天國戰爭期間,靜安寺遭兵燹,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僅存1座大殿。光緒初年,大殿塌記。光緒三年(1877年)住持僧鶴峰募捐重建山門和佛殿,因捐資不繼,被迫停工,致使佛像戴笠披蓑,受雨淋日炙數年。後由李朝觐、唐景星等人合力勸募,並得邑紳姚曦、浙商胡雪巖等捐助,於光緒六年三月開工續建,次年四月初八日落成。僧鶴峰等勒碑記其事。光緒二十年,住持正生在大雄寶殿左右增建兩庑房屋,再次修葺全寺,靜安寺漸成現今之規模。光緒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向西擴張至靜安寺,租界當局迫令靜安寺遷移歷代祖師墳墓,並因築路而拆除寺內大雄寶殿西側房屋。民國年間,靜安寺又幾度興修。民國10年(1921年),滬西一帶日益繁榮,靜安寺香火旺盛,寺宇不敷應用,僧常貴及紳董姚文棟等,將寺產積余資金,在大雄寶殿以東空地上建l座三聖殿,擴充寺基至5畝。民國34年,回靜安寺兩邊商店林立,山門被遮蔽,住持德悟和監院密迦在原山門東首另建新山門,並由鄧散木題額:靜安古寺。次年,在新山門前建成1座印度阿育王式石幢,稱“梵幢”,以為佛寺標志,並疏浚湧泉,整修全寺殿宇,使之面貌一新。文化大革命時期,靜安古寺遭受嚴重沖擊,住持持松法師遭到迫害,所有佛像、法器悉被搗毀,僧眾被迫還俗,寺捨被占用。1972年,大雄寶殿失火焚毀,古剎廢圮。文革後開始修復。1983年,國務院確定靜安古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廟之一。1984年,成立靜安古寺修復委員會,由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賈勁松居士主持按歷史原貌修復。是年,市人民政府又撥專款30萬元。至1990年,靜安古寺修復工程基本完成。1998年,為配合軌道交通2號線靜安寺站的建造,靜安寺又一次進行了改造。至1990年,修復工程基本完成。1991年,大雄寶殿重建竣工。現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三座主要建築,雄偉壯觀。
上海靜安寺
上海靜安寺在近代由禅宗趨向密教,1947年由子孫叢林改為十方選賢制叢林,即方丈不再由本寺和尚師徒繼承,而是向全國招聘,選賢能住持。1953年,當時的方丈持松法師在寺內設立真言密宗壇場,復興了自唐代以來失傳的漢地佛教密宗。現在寺院樓上仍設有密壇,掛有甚多曼茶羅。www.lvyougl.com
上海靜安寺夜景
上海靜安寺至今已近780年,早於上海建城。其悠久的歷史文化,亦是靜安區歷史發展的源頭。光緒二十七年和民國34年(1945年)設置的警區和行政區,均以靜安寺命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租界築跑馬道至靜安寺,形成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後百余年間,因地利之便,以靜安寺為中心構成的交通網絡成為滬西城市化進程的起點。民國34年(1945年),書法家鄧散木題額“靜安古寺”,沿用迄今。靜安寺舊有“靜安八景”之說。名稱源自元末詩僧壽寧編纂的《靜安八詠集》,錄有著名文人楊維祯等對靜安八景的詠頌。元人有所謂“靜安八景”,即赤烏碑、陳朝桧、講經台、蝦子潭、湧泉、綠雲洞、滬讀壘及蘆子渡,歷代題詠甚名,今均湮沒。寺內還藏有八大山人名畫、文征明真跡《琵琶行》行草長卷。寺內尚有“雲漢昭回之間碑”石刻,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光宗趙諄當太子時為學士錢良臣之藏書閣所題,閣毀後移於寺內。
上海靜安寺玉佛:為釋迦牟尼佛像,供奉於1991年重建的大雄寶殿內。佛像來自緬甸,用整塊玉石雕琢而成。玉佛高3.87米,連蓮座總高5.4米,寬二點六米,重一萬一千公斤。由於玉佛太高大,奉安時不得不拆除門牆,真可叫“破門而入”了。玉佛的修飾按照漢族傳統佛像的樣式,面如滿月,莊嚴吉祥,慈和安靜。這尊玉佛比著名的玉佛寺中的兩尊玉佛要大得多,也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玉佛。
靜安寺大雄寶殿中國最大的玉佛
上海靜安寺沸井:位於靜安寺門口的那口井,俗稱海眼,又稱湧泉、沸井,位於今靜安寺正門之南的南京西路上,以泉水日夜湧出如沸而得名。泉旁築石欄,四周有鐵柵,旁豎阿育王式石柱“梵幢”,題曰“天下第六泉”,據說是蘇轼手書。據元代壽寧和尚纂《靜安八詠集》中記載:“泉在寺之陽,廣袤者半尋。陷若溫泉,突沸猶火鼎,俗呼為沸井。有亭翼然其上初,依師將遷寺,以為龍湫,遂定其址。凡歲旱,禱於泉辄應。”可見“沸井”之名早在元代已見於著錄。清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中記載:“湧泉,在靜安寺前,晝夜沸騰,俗稱海眼,囗石為井,作亭其上。”又《至元嘉禾志》中記載:“嘗有戲浴其中者,深二三尺下,氣稍溫。蘇轼詩:‘蟹眼已過魚眼生,池內爭看第六泉。終朝泉湧常如沸,靜安寺外共留連。’”但《靜安八詠》中未見“天下第六泉”之記錄,後人以為有沸井名在先,而“天下第六泉”之名在後。至於蘇轼為此井題名並題詩,清人王文诰編纂的《蘇東坡文集》中並無此詩,亦恐是後人附會。
上海靜安寺沸井:胡公壽題寫的“天下第六泉”
上海靜安寺沸井井欄
上海靜安寺天下第六泉是上海郊外勝跡之一,歷代誦詠者頗多。據清《同治上海縣志》記載,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觀察盛保囗石築亭,名曰‘應天湧泉’”。1874年(同治十三年)重築護井石欄,並由著名書畫家胡公壽題“天下第六泉”。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公共租界擴張,靜安寺一帶劃進租界,之後租界修築馬路,第六泉的地下水源被切斷,加之隨著游人的增加,人們隨意向井中拋物的現象極為嚴重,該井的沸泉景觀逐浙被破壞。約民國以後,該井噴泉現象基本消失。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南京西路改造中,該井被填沒。1997年上海築地下鐵路時,錦迪公司承建軌道交通二號線靜安寺站,在上海市文管部門的配合下,精心挖掘古泉原址,發現了大量雕像、圍欄等文物,現捐存於上海歷史博物館。2009年09月26日,湧泉在南京西路上安下新“家”。當天靜安寺湧泉落成儀式在南京西路華山路口舉行,為靜安寺地區增添了一處地標性的人文景觀。
上海旅游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