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後,大概在汾陽路附近,我又見了一尊淮海路上那個一般的少女,在開心地打手機,這才恍然,原來是她們倆在通話。
又過了幾年,上海的發展更快了,也居然發現各主要繁華地區徒增了許多雕塑,一樣的古銅色,一樣的真人大小,一樣的逼真。只是人們的生活提高了,穿著更鮮亮了,而混跡其間的這些雕塑便被襯得愈來愈丑了。想想看:逼真如真人,每個細節,抽煙的、打牌的、騎車的……然而竟呆立、呆坐、呆臥、呆笑……卻不動!
尤其要提一下吳江路石門路口的雕塑:一個明顯的老外(高鼻子),身高兩米吧——晚上路過會被他嚇一跳——穿者軍靴樣的旅游鞋,手持攝象機(幸好不是機關槍),神情專注;他的面前地上跪著一個中國小姑娘,四五歲的樣子,低著頭,頭上停著只大鳥。想必設計者是想這鳥應是和平鴿的,只可惜看上去卻象只烏鴉。如此的尊容,就算你真地是天真地呼喚和平,可哪個中國人看到這幅圖畫不會想到“奴顏媚骨”這個詞?
最近,淮海路我最初瞥見的少女右足被人弄斷了,立於原處不雅,後被收走了。路過那裡,偶會心中說句:別了,風中的少女!
其實,依我看,凡那些逼真的人模樣卻毫無生命氣息的“城市雕塑”都大可斷了足移去,把本不富裕的地界讓給活生生的真的人。而最先該斷足的是那尊“老外”雕塑吧?
這些“藝術家”怎麼天天只知道設計這些?……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