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收到朋友轉發的信,看到一位香港同胞對上海和上海人的不滿,充滿著大殖民色彩,好像要為香港喊冤似的。我作為一個去過香港的上海人,看過香港的城市建設和人文景觀,忍不住要說,兄弟,講話牙齒咄咄齊。(以下藍色文字是那位仁兄的原文)
在上海工干的香港人的我,近年不論去到那裡,上海人總愛跟香港人比較,說到:“我們上海現在跟你們香港差不多了。”真的討厭到不得了,真的不論從上海客戶口中,到街上的的士司機也這麼的愛跟香港人比較。起初覺得少部份人如此,不必計較,但後來在上海久了,聽得多聽厭了,現在我會不客氣地跟上海人說:“上海現在還有四成多的人口是文盲,怎樣跟香港比?”窒到上海人面紅耳熱,不知所措,坐立不安,十分可憐。
我是上海人,去過香港,不是公干是帶著萬分閒散的心情去游玩,即便如此,香港這個城市仍然沒有給我太好的印象。不是不好,是覺得沒有我想像中的好,沒有香港人自诩得那麼好。如果倒退十年,我可能會象劉姥姥進大觀園那樣,睜大眼張大嘴,滿目新奇戰戰兢兢地走在香港的大街上,心中生出許多羨慕和驚歎同時也滿腹自卑。但現在,我從容地走在彌敦道上,感覺和上海沒什麼兩樣,兩邊多是專賣店、金店,還有貼滿大甩賣標簽的店鋪,裡面外面都是人,商品堆在中間的大桌子上,這情形和上海馬路上那些“清倉處理”如出一轍;還有屈臣氏、7-11這樣的超市便利店,在上海也比比皆是,所不同的是上海沒有7-11,但諸如好德、良友、易購、可的這樣的小超市也是一個道理;至於著名內地的莎莎、卓悅等等化妝品天堂也不過是集真貨假貨水貨於一起的化妝品超市而已,在上海的迪美裡某個號稱全日本、香港進口化妝品的商鋪裡看得到完全相同的情形……
不知道“上海有四成多的人是文盲”,這個數據從哪裡來?也許從你住的某老弄堂,人均年齡超過80的那條裡調查出來。事實上上海文盲的比例很小,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恐怕也超不過四成。但香港呢?你有沒有想過,在香港有多少人可以聽懂國語,更別提順暢地讀寫國語了。寫下的是廣東話裡的怪字,那些字典裡都沒有的字是香港人的驕傲嗎?一個中國人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聽不懂說不好,還有什麼資格去說別人呢?!我沒有調查過香港的文盲有多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聽得懂國語的不多,會說的就更少。記得在某咖啡館,我點了杯西洋菜蜜,服務生在一邊挪噎了半天,歎了口氣,說,hot or cool。原來她發不了“冷”和“熱”這兩個音。我回答,冷的。她如釋重負。這是殖民地的通病,大英帝國讓這些黃皮膚黑眼睛從小接受他們的教育,香港人不知應該為自己接近國際而驕傲還是為自己喪失民族根基而失落。倘若你問我“上海現在還有四成多的人口是文盲,怎樣跟香港比?”,我會用上述語言回答你,恐怕面紅耳熱、不知所措、坐立不安、十分可憐的是你吧。
香港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基建設施連年奪得國際大獎。相比之下,在上海高樓大廈亂起,中央一聲令下,樣樣大干快上,大鑼大鼓,現在六七成掉空,租不出,賣不去,三分成果,七分吹牛。天橋馬路大興土木,數量一流,質量三流,有建設無管理,虛有其表。上海官員現在還天真地相信蓋的大樓越高越多,便越代表現代化建設“斗爭”成功,卻忽略了中央要求的其它法治,廉政,環保的政策。要知道,外國人對一個城市的評價,不是單算它有多少高樓大廈,基建工程怎樣浩蕩的。硬件故固然首要,但軟件的配合更重要。
大概你是看了太多香港的媒體報道,以為共產黨辦事就是這樣沒有規劃,以為還是那個大煉鋼鐵,中央一聲下百姓把鍋砸的年代。上海高樓大廈不是亂起,而是速度太快讓你看花了眼。“六七成是空樓”這個數據恐怕也經不起考證,在上海,環線以內的那些新樓盤,房子還沒蓋好,好的樓層就訂完了。香港的樓賣得出是因為少,香港太小,地稀人稠,連小山頂上都會蓋一群三十幾層的高樓,即便如此香港的住房問題依然嚴重,想想不久後上海的普通老百姓用不多的錢就都可以住新樓房,香港人該是羨慕的吧。
說到建築,我覺得香港更沒什麼好神氣的,特別是現在。上環算是香港最繁華的高級金融區吧,那裡高樓林立,精英、白領出入,是很有氣質的地方,可是和上海的陸家嘴比比,寬闊的馬路、大片的綠地、漂亮的寫字樓,我看不出哪一點輸給上環。
銅鑼灣、尖沙嘴該是最繁華的商業區,時代廣場是挺大的,看過淮海路上的大時代廣場連卡佛後覺得,不過如此,甚至廣場門口那個標志性的大鐘都沒有上海那個來得大氣。周圍那些縱橫阡陌的街道很繁華,盡是商店,符合商業區的規格,和上海那些由淮海路延伸出的陝西路、茂名路、常熟路差不多,配合主要街道形成個繁華特色的區域。但是,即便在時代廣場這樣漂亮的大樓旁,也有幢外表斑駁的老屋,黑黑的、潮潮的,好像隨時都要倒下去的樣子,在時代廣場的旁邊,象是個靠著如花似玉姑娘的鄉下窮親戚。據說,政府曾經要動遷這樓,可是無法說服二十多個股東一致同意,於是作罷,象這樣的問題老樓在香港還有很多,有點煞風景。
尖沙嘴的海港城是個香港人都比較喜歡去的購物天堂,大致就是恆隆廣場加錦江迪生再加美美百貨在底樓,二樓三樓是梅隆鎮伊勢丹再混雜其他百貨大樓裡的本土名牌以人民廣場迪美的形式表現,當然還加點宜家這樣的邊購物邊用餐喝茶的休閒地,還有可以到陽台看看海景,雖然和海南島的海景相比遠開八只腳,但畢竟聊勝於無。
說到了海,有香港人為之驕傲的維多利亞海港,慕名去參觀,卻沒有看出比外灘更美麗的景致,心想晚上看也許更好,放焰火那天看也許還要好。到此一游地拍了些照片帶了回來,朋友們無一不說,啊,這就是香港海,跟黃浦江差不多嘛。
香港有水,也號稱有山,上太平山頂看夜景是香港電視劇裡常用的片段,和到羅馬許願池許願一樣浪漫。上了山頂的確看到了香港美麗的夜景,燈火輝煌,可是沒有象到廬山、黃山山頂那樣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沒有山的感覺、山的氣息,象站在高高的燈塔裡一樣。在上海,要看同樣漂亮的夜景不難,金茂88層頂樓和東方明珠觀光球裡都能實現,甚至在我家大樓頂樓也能看個七七八八。
有山就有廟(庵、道貫),香港的黃大仙在內地非常有名,因為電視劇裡常有到黃大仙求簽的橋段,以為是如何了得的一個地方,去了大跌眼鏡,不跟西安的法門寺、不跟杭州的靈隱寺、甚至不跟上海的龍華寺、靜安寺比,就跟上海以前南市區那些白雲庵、白雲貫相比,香港人恐怕也難有底氣說好。
香港人人均收入達港元壹萬伍仟肆佰元,名列全球十大榜內第六名,但上海人人均工資才得壹仟幾佰。上海高樓大廈處處,拐過彎走到大街後面看看,上海的小市民□還在住爛屋燒煤餅。上海人自稱上海為東方巴黎,但相信說著這句話的人連巴黎也未去過。在上海外灘路上三五成群的上海人,吱吱喳喳咀巴不停地吵吵鬧鬧喧嘩著,跟那些舉止優雅,談吐溫文有禮的巴黎市民的質素相差太遠。能夠穿著睡衣走到街上跟人吵架的奇景,全大陸的大城市中,相信亦只有上海這個地方能夠讓你見識得到。
首先,你對基本的經濟概念都不清楚,收入高並不代表生活水平高,人家越南人動不動就甩出1萬吃碗面,你比得了?!香港人收入高,但消費也大到呀:供樓,同樣是五六千,在上海可以買放四袋大米的空間,在香港只能得到立把掃帚的地方;喝杯可樂,上海超市裡一塊七一塊八,香港呢,即便在旺角和油麻地這樣的“下只角”也要六七塊;街邊茶餐廳隨便吃碗馄饨面十元十五元,在上海用這些錢吃生煎饅頭,不撐死你才怪;乘地鐵,二號線過江,兩塊錢就可以了,在香港,過江就11元起板。在香港除了買衣服價錢和上海落差不大甚至還有比上海便宜,食、住、行哪樣都高價。港元一萬五,在上海,還稱不上白領標准呢,得意個啥?你拿香港工資在上海生活當然覺得很闊綽,自覺高貴不少,得了便宜還賣乖,是很多香港人在上海的惡劣行徑。
再說說住爛屋燒煤餅的上海小市民吧。的確,上海的棚戶區沒有完全消滅,的確也有幾戶人家擠在一個石庫門裡用一個廚房和廁所的情況。其實再發達的城市也會有其落後的一面,紐約算發達吧,住地下室的不還有嗎,流落街頭的不很多嗎?即使在巴黎、米蘭、羅馬這樣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仍然有簡陋的房屋、落魄的人群,這是無法避免的。還是回到香港,難道香港沒有這難看的人文景觀?不說《重慶森林》裡這樣所謂的公寓,也不談《古惑仔》裡混亂的街市,更不提比上海棚戶區的危房更恐怖的籠屋,單說我見到的。
香港有很多大型廣告牌,有一幅讓我印象特深,暫且稱為香港的自身廣告,標語很響亮――動感之都是香港,燈火燦爛油尖旺。旺角這個地方和上海的南市以及西部的曹楊或者東北角的五角場地區有點相似,有些俗氣的熱鬧和繁華。的確燈火燦爛、的確繁華熱鬧,香港人的經濟意識很強,再小的街道、再窄的門面都會開店,當然不是銅鑼灣那裡的有格調的店,多是茶餐廳、飲料攤、書攤、雜品店等等,其實是最有舊香港味道的地方。門面中間留一小條樓梯,長長的、窄窄的、通向幽暗的樓上,通常看不見拐彎,也很容易被忽視,一走就走過了。有的樓道牆壁上會有醒目的指示,多是些便宜的色情場所和同樣便宜的私人婦科醫室,那些多少有些猥瑣的事情就這樣張揚著,這許又是一種文化吧。
說到這個,很容易想起那條缽蘭街(也許寫錯,讀音就是這樣的),又叫上海街,卻是有名的紅燈區,這讓我這個上海人多少感覺不太舒服,心裡想,是否上海開放到香港這個程度,也會在香港路上大規模地建造怡紅院呢?整條街滿目是招牌,用最醒目的亮黃色熒光紙或熒光筆寫著諸如“波霸北妹”之類的文字,招搖、文明地做著性交易。
不遠就是有名的女人街,類似以前華亭路那樣的連體小攤,賣假名牌和各種小玩意兒。一圈逛下來,感覺更象上海七浦路的服裝市場,那些粗制濫造的假名牌做得哪有華亭路的精細,更象是鄉辦作坊裡成批出產的物件。更難找到有香港特色的東西,可是細細一想,什麼東西有香港特色呢?倒一時沒了答案。
看到街角的串串香(我忘記該叫什麼,就先這麼叫吧),就是豬肚、牛肉、豬舌、豬腸、鱿魚、魚丸、鴨肫等等串成串,用鹵水煮,再沾上醬,通常是漂亮的桔紅色,吃起來很好吃,這許是香港最大的特色吧。突然想起多年前看的一部喜劇片,吳孟達問周星馳,到了香港有什麼計劃啊,周星馳站在船頭一臉嚴肅,鄭重地說,我-要-吃-一-串-魚-丸,吳孟達當即昏倒在地。喜劇歸喜劇,這個小細節至少說明了在香港吃魚丸是重要人文景觀。這和上海城隍廟的小吃一樣,廉價卻不低俗,也是這個城市很鮮活的元素。
香港人住爛屋的很少嗎?我看到的就不少。那些通過小樓梯上樓的房子比比皆是,單看樓道就知道有年頭了,老得都快坍塌下來。成片成片,卻只有可憐的幾個通道甚至僅一個出口。同行的朋友感慨,難怪常聽說香港祖屋著火人們會選擇從窗口跳下,原來真的是樓梯太小有太少啊。
香港有半山的豪華別墅,上海也有,你沒有看到罷了;上海有人住房簡陋,香港也有,我看到了。拿自家的長比人家的短,你這香港仁兄未免太小家子氣。
剛說了房屋,再說你所說的在外灘吱吱喳喳的上海人。拜托沒搞清楚就不要亂說,你以為在上海說你聽不懂的話的就一定是上海人?外地民工來的,先生!大多數上海人在城市生活久了,已經學會在公共場合低聲細語,除了吵架。那些外地來的朋友,是習慣了家鄉空曠的環境,爽朗、質樸、大聲,要他們完全融入這城市的氣氛要給他們點時間。說到哇啦哇啦,其實我想說哪裡沒有啊,香港人的語言本來就是很生硬的,少了江南人吳侬細軟的客氣,經常看到兩個香港女人討價還價,也是哇哇聲音刺耳,這樣的情景是最生活的、最常見的,或許不能代表全部香港市民,但至少是存在的。
說到人均教育水平,上海怎跟別人比??別人的發達國家,不用說普通公民,就算街上的乞丐,也氣質優雅,能拉小提琴,能畫油畫,儀容整潔,相比之下,上海的乞丐,就甚至連數學上最起碼的加減乘除也未能弄得清,上海人就何事也喜歡拿來跟人家攀比,但真的沒辨法,現在就算拿乞丐來比,歐州的乞丐也比上海的乞丐質數高得多。上海就是連乞丐也比不上別人的乞丐。
看到這裡,我不禁為這同胞感到汗顏,這麼媚俗,居然拿類似“外國的月亮總比中國的圓”這樣的話來貶低自己的同胞。你去過國外嗎?衣衫濫褛和流浪狗搶東西吃的乞丐也有,你沒看到嗎?你所說的文明乞丐其實算是賣藝人,所得的錢應該說也是勞動所得而非乞討。上海地鐵徐家匯站裡曾有個彈吉他的年輕人,邊談邊唱,唱蘇永康的歌,唱得非常好,他穿得很干淨,頭發也沒有粘連,甚至指甲縫裡都不曾有黑黑的污垢,不管周圍人怎樣對他漠視,他認真地彈唱,仿佛在舉行一個無所謂有沒有聽眾的演唱會。我聽他唱了一首歌,在吉他前的盒子裡扔了幾個硬幣,不是施捨,是對他勞動的回報。在香港不曾有機會看到這樣的賣藝者,偏巧看到過幾個真正的乞丐,很沒有創意地坐在地鐵口捧著破杯子,讓裡面的硬幣晃出聲音,提醒各位路人――這兒有個可憐人。
說起教育,香港的教育水准很高嗎?有幾所國際承認的大學?有人仗著到外國念書,拿個ABCD文憑就到國內唬人,搞什麼,在中國會放洋屁有什麼用,一句“中國人連中國話都說不好”就足以把你打倒。
看看上海人排隊等公共巴士時那種爭先恐後,丟臉的丑態,在上海廣闊的廣場上,百貨公司的大門前,三五成群穿著老土西裝(很多人袖上的招牌還是捨不得剪掉的)的上海男人隨處蹲在地上,旁若無人地吵吵鬧鬧喧嘩著,還一面吵著一面隨地吐痰的奇景,便可得知上海人的平均質數如何。幸好迪士尼有眼光在香港興建,要不然在上海的話,相信用來把滿地痰積的上海迪士尼消毒的消毒藥水,也會花費也不。到時或會影響迪士尼的業績,更嚴重的是迪士尼會給外國人起一個新名:“濃痰上海迪士尼。”到時影響迪士尼的企業型象,股價急瀉,便後悔莫及了……
香港畢竟不是個海納百川的地方,上海的流動人口就有400多萬,一個香港
人,在上海,哪裡分得清本地人還是外來人。很顯然,你又把民工們歸到上海男人那裡,而且把他們作為上海男人的代表和典范,我又一次搖頭苦笑。隨地吐痰是很不衛生,但這並不是上海男人的習慣,而多是農民兄弟的習慣。
這也難怪他們,家鄉隨處是泥土,吐在地上相當於施肥,符合自然生態環境,無可非議。他們忘記自己在上海,在鋼筋水泥的叢林,沒有泥土,只有痰盂,這需要輿論宣傳,也需要大家監督和容忍。
站在百貨公司門口的上海男人大多是等人來的,肯定穿著得體甚至時髦。而那些無所事事的民工是為了打發寂寞來湊熱鬧,只要不鬧事,誰也不會驅除他們。上海人都以寬闊的胸襟容納下了他們,哪有你這個香港人指指點點的資格?
說說香港男人吧。好像在街上閒逛的並不多,三五成群地湊熱鬧也很少,似乎象人們說的香港男人很忙碌。都是很高尚很高級很有格調的人嗎?不見得。色狼不少,大多是有色心沒色膽的,這是同行女性一致的感覺。香港可能真的不是盛產美女的地方,僅有的幾個不做明星也已經移民,本地男人飽眼福的機會並不很多。同行女性被騷擾的倒沒有,被死盯或試圖騷擾的不少。當然,色狼到處有,香港比較多,僅此而已。關於迪士尼,很不幸,最新消息,迪士尼打算在上海投資,在浦東或更遠的崇明島,沒聽說過吧。
近年來,上海人就連做夢時也想著要跟國際接軌,但現在從各方面看來,除了在夜生活的消費高能夠接軌之外,其它在社會的廉潔,法治,平均教育水平,甚至乎最起碼在店鋪的服務效率,態度,上海人等巴士時的秩序,跟合格的水平相差還很遠,將來相信數拾年後會有所改善,但肯定的是至少要過兩代人才可追得上。上海外灘的靓景是一回事,上海的人口的平均質素也是另外一回事,上海各方面的內涵卻是令人失望,更加是另外的一回事。
有一句說一句,香港的某些地方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乘電梯都靠右,好讓趕時間的人從左邊通過;比如營業員禮貌和氣的態度(當然也不是全部,我在海港城買衣服的時候,試了兩件襯衫覺得不合適沒買,營業員小姐極其隱蔽地白了我一眼,碰巧被我看見,我再看她,她一低頭疊襯衫去了。這是我多次購物中僅有的一次小小的不愉快);再比如排隊上廁所,不會象上海有些地方很不禮貌地對著一扇扇門前排隊,而是排在總門外面……諸如此類的小事,是城市文明的元素,上海人能做得到,應該不用等幾十年。
寫到這裡,有點累了,不想,人家的聊聊數筆竟引起我強烈的反駁欲望,讓我覺得,如果不說,憋得慌。
不知道寫這文章的兄弟在上海受過什麼刺激,覺得這個城市那麼差勁。我只看到了他強烈的大殖民氣質,這是種怎樣的氣質呢?打個比方。一對有錢夫婦生不出孩子,花了些錢在醫院裡偷了個孩子。若干年後,生父母知道情況要回了他,不想,過過了錦衣玉食日子的孩子回到工薪階層父母的身邊後不僅沒有高興,反而嫌棄生父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總之是看不慣,更看不起自己的親兄弟。當兄弟鉤住他的肩膀表示哥倆好,他一把推開,心說,我這般高貴身子,豈能和你同流合污?香港人就象那個孩子,以為受了大英帝國的教育,會兩句英文就高人一等了。把別人的友好當做敵意,把別人的接近當做攻擊。
如果那麼不喜歡上海,來上海公干什麼?還不是覺得內地賺錢機會比較多比較好?你大可不必低下高貴的頭顱來上海,你要走,上海人也不會象留住焦裕祿那樣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扯你的衣角。如果你看不上上海市民的種種,有個方法很簡單,閉上你的臭嘴巴,回香港賣魚丸!在香港,看香港人的臉,聽香港人的話,賺香港人的錢,呆在你喜歡的香港去孤芳自賞吧!
小妖
2002年3月29日
憤然回復
--------------------------------------------------------------------------------
在上海工干的香港人的我,近年不論去到那裡,上海人總愛跟香港人比較,說到:“我們上海現在跟你們香港差不多了。”真的討厭到不得了,真的不論從上海客戶口中,到街上的的士司機也這麼的愛跟香港人比較。起初覺得少部份人如此,不必計較,但後來在上海久了,聽得多聽厭了,現在我會不客氣地跟上海人說:“上海現在還有四成多的人口是文盲,怎樣跟香港比?”窒到上海人面紅耳熱,不知所措,坐立不安,十分可憐。
我是上海人,去過香港,不是公干是帶著萬分閒散的心情去游玩,即便如此,香港這個城市仍然沒有給我太好的印象。不是不好,是覺得沒有我想像中的好,沒有香港人自诩得那麼好。如果倒退十年,我可能會象劉姥姥進大觀園那樣,睜大眼張大嘴,滿目新奇戰戰兢兢地走在香港的大街上,心中生出許多羨慕和驚歎同時也滿腹自卑。但現在,我從容地走在彌敦道上,感覺和上海沒什麼兩樣,兩邊多是專賣店、金店,還有貼滿大甩賣標簽的店鋪,裡面外面都是人,商品堆在中間的大桌子上,這情形和上海馬路上那些“清倉處理”如出一轍;還有屈臣氏、7-11這樣的超市便利店,在上海也比比皆是,所不同的是上海沒有7-11,但諸如好德、良友、易購、可的這樣的小超市也是一個道理;至於著名內地的莎莎、卓悅等等化妝品天堂也不過是集真貨假貨水貨於一起的化妝品超市而已,在上海的迪美裡某個號稱全日本、香港進口化妝品的商鋪裡看得到完全相同的情形……
不知道“上海有四成多的人是文盲”,這個數據從哪裡來?也許從你住的某老弄堂,人均年齡超過80的那條裡調查出來。事實上上海文盲的比例很小,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恐怕也超不過四成。但香港呢?你有沒有想過,在香港有多少人可以聽懂國語,更別提順暢地讀寫國語了。寫下的是廣東話裡的怪字,那些字典裡都沒有的字是香港人的驕傲嗎?一個中國人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聽不懂說不好,還有什麼資格去說別人呢?!我沒有調查過香港的文盲有多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聽得懂國語的不多,會說的就更少。記得在某咖啡館,我點了杯西洋菜蜜,服務生在一邊挪噎了半天,歎了口氣,說,hot or cool。原來她發不了“冷”和“熱”這兩個音。我回答,冷的。她如釋重負。這是殖民地的通病,大英帝國讓這些黃皮膚黑眼睛從小接受他們的教育,香港人不知應該為自己接近國際而驕傲還是為自己喪失民族根基而失落。倘若你問我“上海現在還有四成多的人口是文盲,怎樣跟香港比?”,我會用上述語言回答你,恐怕面紅耳熱、不知所措、坐立不安、十分可憐的是你吧。
香港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基建設施連年奪得國際大獎。相比之下,在上海高樓大廈亂起,中央一聲令下,樣樣大干快上,大鑼大鼓,現在六七成掉空,租不出,賣不去,三分成果,七分吹牛。天橋馬路大興土木,數量一流,質量三流,有建設無管理,虛有其表。上海官員現在還天真地相信蓋的大樓越高越多,便越代表現代化建設“斗爭”成功,卻忽略了中央要求的其它法治,廉政,環保的政策。要知道,外國人對一個城市的評價,不是單算它有多少高樓大廈,基建工程怎樣浩蕩的。硬件故固然首要,但軟件的配合更重要。
大概你是看了太多香港的媒體報道,以為共產黨辦事就是這樣沒有規劃,以為還是那個大煉鋼鐵,中央一聲下百姓把鍋砸的年代。上海高樓大廈不是亂起,而是速度太快讓你看花了眼。“六七成是空樓”這個數據恐怕也經不起考證,在上海,環線以內的那些新樓盤,房子還沒蓋好,好的樓層就訂完了。香港的樓賣得出是因為少,香港太小,地稀人稠,連小山頂上都會蓋一群三十幾層的高樓,即便如此香港的住房問題依然嚴重,想想不久後上海的普通老百姓用不多的錢就都可以住新樓房,香港人該是羨慕的吧。
說到建築,我覺得香港更沒什麼好神氣的,特別是現在。上環算是香港最繁華的高級金融區吧,那裡高樓林立,精英、白領出入,是很有氣質的地方,可是和上海的陸家嘴比比,寬闊的馬路、大片的綠地、漂亮的寫字樓,我看不出哪一點輸給上環。
銅鑼灣、尖沙嘴該是最繁華的商業區,時代廣場是挺大的,看過淮海路上的大時代廣場連卡佛後覺得,不過如此,甚至廣場門口那個標志性的大鐘都沒有上海那個來得大氣。周圍那些縱橫阡陌的街道很繁華,盡是商店,符合商業區的規格,和上海那些由淮海路延伸出的陝西路、茂名路、常熟路差不多,配合主要街道形成個繁華特色的區域。但是,即便在時代廣場這樣漂亮的大樓旁,也有幢外表斑駁的老屋,黑黑的、潮潮的,好像隨時都要倒下去的樣子,在時代廣場的旁邊,象是個靠著如花似玉姑娘的鄉下窮親戚。據說,政府曾經要動遷這樓,可是無法說服二十多個股東一致同意,於是作罷,象這樣的問題老樓在香港還有很多,有點煞風景。
尖沙嘴的海港城是個香港人都比較喜歡去的購物天堂,大致就是恆隆廣場加錦江迪生再加美美百貨在底樓,二樓三樓是梅隆鎮伊勢丹再混雜其他百貨大樓裡的本土名牌以人民廣場迪美的形式表現,當然還加點宜家這樣的邊購物邊用餐喝茶的休閒地,還有可以到陽台看看海景,雖然和海南島的海景相比遠開八只腳,但畢竟聊勝於無。
說到了海,有香港人為之驕傲的維多利亞海港,慕名去參觀,卻沒有看出比外灘更美麗的景致,心想晚上看也許更好,放焰火那天看也許還要好。到此一游地拍了些照片帶了回來,朋友們無一不說,啊,這就是香港海,跟黃浦江差不多嘛。
香港有水,也號稱有山,上太平山頂看夜景是香港電視劇裡常用的片段,和到羅馬許願池許願一樣浪漫。上了山頂的確看到了香港美麗的夜景,燈火輝煌,可是沒有象到廬山、黃山山頂那樣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沒有山的感覺、山的氣息,象站在高高的燈塔裡一樣。在上海,要看同樣漂亮的夜景不難,金茂88層頂樓和東方明珠觀光球裡都能實現,甚至在我家大樓頂樓也能看個七七八八。
有山就有廟(庵、道貫),香港的黃大仙在內地非常有名,因為電視劇裡常有到黃大仙求簽的橋段,以為是如何了得的一個地方,去了大跌眼鏡,不跟西安的法門寺、不跟杭州的靈隱寺、甚至不跟上海的龍華寺、靜安寺比,就跟上海以前南市區那些白雲庵、白雲貫相比,香港人恐怕也難有底氣說好。
香港人人均收入達港元壹萬伍仟肆佰元,名列全球十大榜內第六名,但上海人人均工資才得壹仟幾佰。上海高樓大廈處處,拐過彎走到大街後面看看,上海的小市民□還在住爛屋燒煤餅。上海人自稱上海為東方巴黎,但相信說著這句話的人連巴黎也未去過。在上海外灘路上三五成群的上海人,吱吱喳喳咀巴不停地吵吵鬧鬧喧嘩著,跟那些舉止優雅,談吐溫文有禮的巴黎市民的質素相差太遠。能夠穿著睡衣走到街上跟人吵架的奇景,全大陸的大城市中,相信亦只有上海這個地方能夠讓你見識得到。
首先,你對基本的經濟概念都不清楚,收入高並不代表生活水平高,人家越南人動不動就甩出1萬吃碗面,你比得了?!香港人收入高,但消費也大到呀:供樓,同樣是五六千,在上海可以買放四袋大米的空間,在香港只能得到立把掃帚的地方;喝杯可樂,上海超市裡一塊七一塊八,香港呢,即便在旺角和油麻地這樣的“下只角”也要六七塊;街邊茶餐廳隨便吃碗馄饨面十元十五元,在上海用這些錢吃生煎饅頭,不撐死你才怪;乘地鐵,二號線過江,兩塊錢就可以了,在香港,過江就11元起板。在香港除了買衣服價錢和上海落差不大甚至還有比上海便宜,食、住、行哪樣都高價。港元一萬五,在上海,還稱不上白領標准呢,得意個啥?你拿香港工資在上海生活當然覺得很闊綽,自覺高貴不少,得了便宜還賣乖,是很多香港人在上海的惡劣行徑。
再說說住爛屋燒煤餅的上海小市民吧。的確,上海的棚戶區沒有完全消滅,的確也有幾戶人家擠在一個石庫門裡用一個廚房和廁所的情況。其實再發達的城市也會有其落後的一面,紐約算發達吧,住地下室的不還有嗎,流落街頭的不很多嗎?即使在巴黎、米蘭、羅馬這樣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仍然有簡陋的房屋、落魄的人群,這是無法避免的。還是回到香港,難道香港沒有這難看的人文景觀?不說《重慶森林》裡這樣所謂的公寓,也不談《古惑仔》裡混亂的街市,更不提比上海棚戶區的危房更恐怖的籠屋,單說我見到的。
香港有很多大型廣告牌,有一幅讓我印象特深,暫且稱為香港的自身廣告,標語很響亮――動感之都是香港,燈火燦爛油尖旺。旺角這個地方和上海的南市以及西部的曹楊或者東北角的五角場地區有點相似,有些俗氣的熱鬧和繁華。的確燈火燦爛、的確繁華熱鬧,香港人的經濟意識很強,再小的街道、再窄的門面都會開店,當然不是銅鑼灣那裡的有格調的店,多是茶餐廳、飲料攤、書攤、雜品店等等,其實是最有舊香港味道的地方。門面中間留一小條樓梯,長長的、窄窄的、通向幽暗的樓上,通常看不見拐彎,也很容易被忽視,一走就走過了。有的樓道牆壁上會有醒目的指示,多是些便宜的色情場所和同樣便宜的私人婦科醫室,那些多少有些猥瑣的事情就這樣張揚著,這許又是一種文化吧。
說到這個,很容易想起那條缽蘭街(也許寫錯,讀音就是這樣的),又叫上海街,卻是有名的紅燈區,這讓我這個上海人多少感覺不太舒服,心裡想,是否上海開放到香港這個程度,也會在香港路上大規模地建造怡紅院呢?整條街滿目是招牌,用最醒目的亮黃色熒光紙或熒光筆寫著諸如“波霸北妹”之類的文字,招搖、文明地做著性交易。
不遠就是有名的女人街,類似以前華亭路那樣的連體小攤,賣假名牌和各種小玩意兒。一圈逛下來,感覺更象上海七浦路的服裝市場,那些粗制濫造的假名牌做得哪有華亭路的精細,更象是鄉辦作坊裡成批出產的物件。更難找到有香港特色的東西,可是細細一想,什麼東西有香港特色呢?倒一時沒了答案。
看到街角的串串香(我忘記該叫什麼,就先這麼叫吧),就是豬肚、牛肉、豬舌、豬腸、鱿魚、魚丸、鴨肫等等串成串,用鹵水煮,再沾上醬,通常是漂亮的桔紅色,吃起來很好吃,這許是香港最大的特色吧。突然想起多年前看的一部喜劇片,吳孟達問周星馳,到了香港有什麼計劃啊,周星馳站在船頭一臉嚴肅,鄭重地說,我-要-吃-一-串-魚-丸,吳孟達當即昏倒在地。喜劇歸喜劇,這個小細節至少說明了在香港吃魚丸是重要人文景觀。這和上海城隍廟的小吃一樣,廉價卻不低俗,也是這個城市很鮮活的元素。
香港人住爛屋的很少嗎?我看到的就不少。那些通過小樓梯上樓的房子比比皆是,單看樓道就知道有年頭了,老得都快坍塌下來。成片成片,卻只有可憐的幾個通道甚至僅一個出口。同行的朋友感慨,難怪常聽說香港祖屋著火人們會選擇從窗口跳下,原來真的是樓梯太小有太少啊。
香港有半山的豪華別墅,上海也有,你沒有看到罷了;上海有人住房簡陋,香港也有,我看到了。拿自家的長比人家的短,你這香港仁兄未免太小家子氣。
剛說了房屋,再說你所說的在外灘吱吱喳喳的上海人。拜托沒搞清楚就不要亂說,你以為在上海說你聽不懂的話的就一定是上海人?外地民工來的,先生!大多數上海人在城市生活久了,已經學會在公共場合低聲細語,除了吵架。那些外地來的朋友,是習慣了家鄉空曠的環境,爽朗、質樸、大聲,要他們完全融入這城市的氣氛要給他們點時間。說到哇啦哇啦,其實我想說哪裡沒有啊,香港人的語言本來就是很生硬的,少了江南人吳侬細軟的客氣,經常看到兩個香港女人討價還價,也是哇哇聲音刺耳,這樣的情景是最生活的、最常見的,或許不能代表全部香港市民,但至少是存在的。
說到人均教育水平,上海怎跟別人比??別人的發達國家,不用說普通公民,就算街上的乞丐,也氣質優雅,能拉小提琴,能畫油畫,儀容整潔,相比之下,上海的乞丐,就甚至連數學上最起碼的加減乘除也未能弄得清,上海人就何事也喜歡拿來跟人家攀比,但真的沒辨法,現在就算拿乞丐來比,歐州的乞丐也比上海的乞丐質數高得多。上海就是連乞丐也比不上別人的乞丐。
看到這裡,我不禁為這同胞感到汗顏,這麼媚俗,居然拿類似“外國的月亮總比中國的圓”這樣的話來貶低自己的同胞。你去過國外嗎?衣衫濫褛和流浪狗搶東西吃的乞丐也有,你沒看到嗎?你所說的文明乞丐其實算是賣藝人,所得的錢應該說也是勞動所得而非乞討。上海地鐵徐家匯站裡曾有個彈吉他的年輕人,邊談邊唱,唱蘇永康的歌,唱得非常好,他穿得很干淨,頭發也沒有粘連,甚至指甲縫裡都不曾有黑黑的污垢,不管周圍人怎樣對他漠視,他認真地彈唱,仿佛在舉行一個無所謂有沒有聽眾的演唱會。我聽他唱了一首歌,在吉他前的盒子裡扔了幾個硬幣,不是施捨,是對他勞動的回報。在香港不曾有機會看到這樣的賣藝者,偏巧看到過幾個真正的乞丐,很沒有創意地坐在地鐵口捧著破杯子,讓裡面的硬幣晃出聲音,提醒各位路人――這兒有個可憐人。
說起教育,香港的教育水准很高嗎?有幾所國際承認的大學?有人仗著到外國念書,拿個ABCD文憑就到國內唬人,搞什麼,在中國會放洋屁有什麼用,一句“中國人連中國話都說不好”就足以把你打倒。
看看上海人排隊等公共巴士時那種爭先恐後,丟臉的丑態,在上海廣闊的廣場上,百貨公司的大門前,三五成群穿著老土西裝(很多人袖上的招牌還是捨不得剪掉的)的上海男人隨處蹲在地上,旁若無人地吵吵鬧鬧喧嘩著,還一面吵著一面隨地吐痰的奇景,便可得知上海人的平均質數如何。幸好迪士尼有眼光在香港興建,要不然在上海的話,相信用來把滿地痰積的上海迪士尼消毒的消毒藥水,也會花費也不。到時或會影響迪士尼的業績,更嚴重的是迪士尼會給外國人起一個新名:“濃痰上海迪士尼。”到時影響迪士尼的企業型象,股價急瀉,便後悔莫及了……
香港畢竟不是個海納百川的地方,上海的流動人口就有400多萬,一個香港
人,在上海,哪裡分得清本地人還是外來人。很顯然,你又把民工們歸到上海男人那裡,而且把他們作為上海男人的代表和典范,我又一次搖頭苦笑。隨地吐痰是很不衛生,但這並不是上海男人的習慣,而多是農民兄弟的習慣。
這也難怪他們,家鄉隨處是泥土,吐在地上相當於施肥,符合自然生態環境,無可非議。他們忘記自己在上海,在鋼筋水泥的叢林,沒有泥土,只有痰盂,這需要輿論宣傳,也需要大家監督和容忍。
站在百貨公司門口的上海男人大多是等人來的,肯定穿著得體甚至時髦。而那些無所事事的民工是為了打發寂寞來湊熱鬧,只要不鬧事,誰也不會驅除他們。上海人都以寬闊的胸襟容納下了他們,哪有你這個香港人指指點點的資格?
說說香港男人吧。好像在街上閒逛的並不多,三五成群地湊熱鬧也很少,似乎象人們說的香港男人很忙碌。都是很高尚很高級很有格調的人嗎?不見得。色狼不少,大多是有色心沒色膽的,這是同行女性一致的感覺。香港可能真的不是盛產美女的地方,僅有的幾個不做明星也已經移民,本地男人飽眼福的機會並不很多。同行女性被騷擾的倒沒有,被死盯或試圖騷擾的不少。當然,色狼到處有,香港比較多,僅此而已。關於迪士尼,很不幸,最新消息,迪士尼打算在上海投資,在浦東或更遠的崇明島,沒聽說過吧。
近年來,上海人就連做夢時也想著要跟國際接軌,但現在從各方面看來,除了在夜生活的消費高能夠接軌之外,其它在社會的廉潔,法治,平均教育水平,甚至乎最起碼在店鋪的服務效率,態度,上海人等巴士時的秩序,跟合格的水平相差還很遠,將來相信數拾年後會有所改善,但肯定的是至少要過兩代人才可追得上。上海外灘的靓景是一回事,上海的人口的平均質素也是另外一回事,上海各方面的內涵卻是令人失望,更加是另外的一回事。
有一句說一句,香港的某些地方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乘電梯都靠右,好讓趕時間的人從左邊通過;比如營業員禮貌和氣的態度(當然也不是全部,我在海港城買衣服的時候,試了兩件襯衫覺得不合適沒買,營業員小姐極其隱蔽地白了我一眼,碰巧被我看見,我再看她,她一低頭疊襯衫去了。這是我多次購物中僅有的一次小小的不愉快);再比如排隊上廁所,不會象上海有些地方很不禮貌地對著一扇扇門前排隊,而是排在總門外面……諸如此類的小事,是城市文明的元素,上海人能做得到,應該不用等幾十年。
寫到這裡,有點累了,不想,人家的聊聊數筆竟引起我強烈的反駁欲望,讓我覺得,如果不說,憋得慌。
不知道寫這文章的兄弟在上海受過什麼刺激,覺得這個城市那麼差勁。我只看到了他強烈的大殖民氣質,這是種怎樣的氣質呢?打個比方。一對有錢夫婦生不出孩子,花了些錢在醫院裡偷了個孩子。若干年後,生父母知道情況要回了他,不想,過過了錦衣玉食日子的孩子回到工薪階層父母的身邊後不僅沒有高興,反而嫌棄生父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總之是看不慣,更看不起自己的親兄弟。當兄弟鉤住他的肩膀表示哥倆好,他一把推開,心說,我這般高貴身子,豈能和你同流合污?香港人就象那個孩子,以為受了大英帝國的教育,會兩句英文就高人一等了。把別人的友好當做敵意,把別人的接近當做攻擊。
如果那麼不喜歡上海,來上海公干什麼?還不是覺得內地賺錢機會比較多比較好?你大可不必低下高貴的頭顱來上海,你要走,上海人也不會象留住焦裕祿那樣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扯你的衣角。如果你看不上上海市民的種種,有個方法很簡單,閉上你的臭嘴巴,回香港賣魚丸!在香港,看香港人的臉,聽香港人的話,賺香港人的錢,呆在你喜歡的香港去孤芳自賞吧!
小妖
2002年3月29日
憤然回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