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真的很好。很熱情,很禮貌,也很真誠,當然還會下意識地流露出一點優越感。這完全可以理解,人家上海底子確實厚嘛。
我3月15日清晨到達上海火車站,下了車即問站台上的車站工作員,去多倫路該坐哪路車,他立即告訴我坐928路車,站在哪,並特別指給我從北出口出火車站,走錯出口可不得了,要兜很大圈子。
上了車,問售票的小姐到多倫路在哪兒下,居然引得售票小姐和幾位乘早車的上海人一陣討論,有說在哪兒下再轉21路,有說在哪兒下走走就到了,最後,售票小姐總結式地指導我:清早走走老清爽。
到了四川北路下車,正好一家早點店開著,進去點了幾樣點心後,我問收錢的阿姨,廁所在哪裡,問清後剛要出門,阿姨在後面大喝“回來”,我一驚,阿姨說,帶點紙頭,到辰光,拿不出,老尴尬的。雖然語氣裡有一點把我當鄉下人的意思,可我這個鄉下阿弟還是覺得暖融融的。
在景靈堂,看門的老教友一定要送我一把傘,我說我的衣服是防水的,老人不識沖鋒衣,說:不可能,你穿的又不是雨衣。
在四川中路,問一位上海先生若瑟堂的位置,這位先生說,你算問對人了,我家就在那附近,一般上海人根本不知道。到了教堂門口,這位先生卻回頭,說要去單位加班,原來,他單位就在我問路的地方。為了送我,他來回大約多走了兩站路。
在沐恩堂,教友們聽說我是冒雨從南京來的,紛紛幫這幫那。
找諸聖堂最費勁,在長長的復興東路上一直走到上海老街,問了許多人,雖然很熱情,也努力地想,但都不知道,連交警比劃了半天也說不出來所以然。上午還要跑四個教堂,為了節約時間,決定打車。幾乎不報希望地問的哥,居然他知道,的哥雖然說不出教堂的名子,但他母親和老婆都在那裡做禮拜,所以知道。後來這位的哥一直跟著我走了三個教堂,並主動提出,到了教堂你盡管看,我把表停掉等你。
去焉息堂在公交車上的情景大約和去多倫路一樣。售票小姐更熱情,除了售票、查票,到站開門關門,一路跟我不停地說。
好了,言歸正傳,說說我在上海看到的教堂。
上海,號稱萬國建築博覽會,這是人所共知的。其實,上海還可以稱之為教堂博物館,這是許多人,包括許多上海人不知道的。上海有許多各種建築風格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少數東正教堂、猶太教堂。教堂體現了原汁原味的異域建築風格和宗教文化,她神秘、獨特,充滿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猶如一部經典大作。
過去出差上海,零星看過幾座教堂,但始終覺得不完整,不過瘾,這一次,在四旬期教友年度避靜後第二個主日前,我來到了上海,遍訪教堂。
我去的第一座教堂是位於多倫路名人街的中國殿字式基督教鴻德堂;這座教堂完全是中國風格,青磚牆,紅立柱,琉璃瓦,四角飛檐雕梁畫棟,若不是正門上巨大的十字架,你不會以為是教堂。清晨細雨中的多倫路,寂靜、幽雅,鴻德堂高高聳立在有年頭、有來頭的小洋樓間,像是在默默地禱告。
位於昆山路135號的基督教景靈堂,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據說曾與蔣、宋兩家有密切聯系。我在景靈堂試探問老教友,他神秘地笑笑,不答,似乎有什麼隱秘不可向外人宣示。景靈堂的規模不大,內部結構則像家庭,樓上樓下、大大小小約十余間平常房間,有的還是位於錯層。我到的時候,正是禮拜時間,一間較大的房間裡,十幾位教友圍坐在桌旁,神甫就站立其間,手拿聖經講道。這情景就像是兄弟姐妹間的家庭聚會,很溫馨。當然也有點像辦學習班。
聖若瑟堂很漂亮。大約不是禮拜時間吧,教堂的門關著。為什麼叫若瑟堂呢?也許是紀念聖家之長若瑟吧。
聖經中聖若瑟的出現率不高。他未說過一言半語,未執筆著書立說,未曾為信仰而拋灑熱血。在有德之士中,很少有人比他更隱晦、更謙讓。但也很少人如同他一般在聖經中被稱為“義人”。
在任何人都會猶豫應否放棄一個胎兒來歷不明的未婚妻之時,他卻毫不遲疑地按上主所囑咐把妻子迎娶過門。待孩子出生後不久,又晴天霹雳地聆聽到逃往埃及的催促。在一般人會質疑其可信性之際,他卻起而星夜逃難,走上跋涉的旅途。此後,當一家人已開始適應了外地環境之際,卻又傳來另一道回以色列去的命令。在任何人都會考慮應否就此放下幾年在外辛苦創下的事業以前,他仍是爽快地惟命是從,踏上歸途。
上主講話,若瑟踐行。固然,若瑟及其家人的一切,都冥冥中在上主的安排下,可是這仍然缺不了若瑟本人的責任分擔與主動配合。的確,表面上看來微不足道的行動,卻在救恩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當眾人都說得太多而做得太少之時,若瑟卻在遵主聖意的前提下,“敏於事而慎於言”!
他退居幕後,默默耕耘,照顧救主及其母親,提供他謀生的技藝,給他溫飽,讓他處在安全的地方成長。他甘願作淨配、甘願默默無聞、甘願在貧苦中度過一生,但到頭來,連耶稣也稱他為父,隸屬於他的管轄下。
江西路九江路口花園般的小廣場後面,就是基督教聖三一堂。令我驚詫的是教堂院門旁分明掛著XX區武裝部和XX區政府會堂的牌子。我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地方。問門房的保安:這是聖三一堂嗎?保安回答的干脆:正是。我說,可以進去看看嗎?年輕保安用不容回辯的口吻說,這是機關重地,閒雜人等不得入內。我震怒:笑話!我也曾是政府小官僚,怎麼就成了閒雜人等!小保安大概也沒見過這陣勢,居然一聲不吭地陪我轉了一大圈,當然,也許是監視我。也難為他了,他也要忠於職守呢。在聖三一堂的大門前,看著牆上的牌子,我的心情不知該怎麼形容。教堂居然被軍人占領了。難道新兵就是從教堂踏上去軍營的征程嗎?另外,共產黨的會在教堂裡開,不知是怎樣的感覺。
基督教堂的建築風格相對天主教堂顯得更簡潔實用,禮拜堂只供奉十字架.不像天主堂有耶酥、聖母、天使等像。位於人民廣場旁邊的沐恩堂是一座基督教堂,建於1931年,美國學院式建築,紅牆紅瓦,鐘摟上豎著鮮紅的十字架,肅立於擁擠的樓房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大堂四周是金黃色的花玻璃窗。我到的時候是陰雨天,但就是這樣的天氣裡,也好像有陽光照射,整個大堂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之中,溫馨而神秘。我到的時候,沐恩堂基督復臨安息日信徒崇拜正在進行之中。這天的禮拜有十二項程序,分別是1主禮人宣布默禱(唱詩班唱“主在聖殿中”眾坐)2宣讀勉言(眾坐)3禮拜唱詩(眾立)4讀經(眾坐)5禱告(眾跪)6唱“請聽我祈禱”(眾跪)7唱詩班獻唱(眾坐)8證道:作上帝的朋友9結束唱詩10禱告11同唱阿們頌12默禱散會。教友間真的如兄弟姐妹般友愛互助。我前面說過,當事工們(教友)聽說我是冒雨從南京來的,紛紛幫這幫那。我走進正在禮拜的教友行列中時,身邊一位老教友輕聲問我:沒帶詩歌本嗎?我輕聲答:我只帶了聖經,她說,沒關系,我們一起看,於是把詩歌本移到我的眼前,她就始終在我的面前托著詩歌本,自己則和眾教友虔誠地高唱贊美詩。
位於黃浦江畔董家渡路的董家渡天主教堂恐怕是上海年頭最久的教堂了。清道光二十八年(1847)創建,鹹豐三年(1853)落成開堂。大堂內部式樣仿歐洲耶酥總會大堂,大堂平頂呈拱形吊頂,能起共鳴作用,堂內幾個碩大的柱子約有四米周長,其中一柱內建有轉梯。鐘樓內有大小四口與教堂同齡的銅鐘,僅擊打銅鐘,便能奏出優美的聖樂,教堂頂上的鐵十字架有數十噸重。
董家渡天主教堂是一座聖方各濟堂。
諸聖堂位於復興路淡水路口,是上海兩會機關所在堂。找諸聖堂最費勁,在長長的復興東路上一直走到上海老街,問了許多人,雖然很熱情,也努力地想,但都不知道,連交警比劃了半天也說不出來所以然。上午還要跑四個教堂,為了節約時間,決定打車。幾乎不報希望地問的哥,居然他知道,的哥雖然說不出教堂的名子,但他母親和老婆都在那裡做禮拜,所以知道。後來這位的哥一直跟著我走了三個教堂,並主動提出,到了教堂你盡管看,我把表停掉等你。
位於襄陽路、新樂路口的東正教聖母大堂和皋蘭路的聖尼古拉斯堂是俗稱”洋蔥頭”的俄羅斯式建築,屬東正教。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猶太教其實不完全是一回事。
天主教是最古老的由耶稣基督自己建立的教會,也稱羅馬天主教(Catholic Church)。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在1054年與羅馬天主教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大部分教派自稱“正教”,因為宗教儀式使用希臘語,故又稱“希臘正教”。不接受天主教的某些教義,如“聖父、聖子共發聖神”,“煉獄”,“童貞瑪利亞貞潔受孕及肉身升天”,反對羅馬教宗永無錯誤說,等等。基督教(新教)是在1517年,由馬丁·路得因反對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而發起的宗教改革所產生的新宗派——路德宗,即新教。認為《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權威,不承認羅馬教宗的最高權威,不按受羅馬教廷的統一領導,反對天主教的聖統制,主張信徒可以與上帝直接溝通,而不需要教會與神父做中介,廢除禁止神職人員結婚的規定,取消隱修制,不承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也沒有敬禮聖母聖人的禮儀。
上海還有兩座猶太教會堂,分別位於陝西北路和長陽路,即西摩路會堂和摩西會堂。其中最負盛名的是西摩路會堂。其實,西摩路會堂只是一個俗稱,它的正式名稱是歐黑爾.雪切爾猶太會堂
全世界的猶太會堂都面向聖城耶路撒冷。會堂裡面設有講經台,猶太教反對偶像崇拜,所以會堂裡不設任何偶像。一般會有聖櫃,以前耶路撒冷聖殿中的聖櫃用來存放上帝賜子的摩西十戒,後來聖殿被毀櫃台也找不著了。現在一般猶太會堂裡的聖櫃存放猶太教經典《托拉》就是記錄猶太教經典《摩西五經》全文的羊皮卷。猶太人認為讀經書可以接近上帝,現在還有專以研究經書為生的人,他們在猶太人中受到尊重並被大家供養。會堂往往每個安息曰讀一段經書,一年下來剛好讀完一遍。
猶太教是猶太族的宗教。世界上以民族為名的宗教大的就猶太教一個。猶太人和猶太教是劃等號的。現在可能有不信教的,但中世紀時是猶太人就肯定是猶太教徒。因此,猶太會堂中,宗教生活、社會生活混在一起。猶太教一般沒有神學。不把精力放在去認知上帝存不存在這類神學問題上,他們主要強調怎麼做,把曰常生活所有活動都放在律法當中。想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上帝的意志,便會去猶太會堂裡問“拉比”(聖經中解釋“拉比”為老師),“拉比”援引各種經卷告訴人們怎麼說怎麼做。
歐黑爾.雪切爾猶太會堂位於陝西北路靠近北京西路,是沙遜家族中的亞可布·沙遜在192O年為紀念亡妻建造的。猶太會堂的建築外表上沒有固定的模式,因地制宜,不同地區的猶太會堂因當地猶太社團的財力和趣昧各有不同表現。歐黑爾.雪切爾猶太會堂地處上海當時英租界,因而是西洋古典式建築風格,很多細節體現出西洋建築的特點。
2001年10月,歐黑爾.雪切爾猶太會堂和雲南沙溪寺登街區、陝西大秦寶塔和修道院、長城一起入選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目錄。歐黑爾.雪切爾猶太會堂是猶太教在中國的代表作品,二戰期間,很多猶太人為躲避希特勒的迫害,到處找地方逃,但很多國家限制猶太人進入,只有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不用簽證就可以進入的,這裡曾是兩萬多猶太人的心靈避難所。
猶太會堂悄無聲息地迎來送往。
焉息堂是上海市區最遠的一座教堂。但我覺得是最值得看的一座教堂,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隱秘,遠離市區,在動物園附近哈密路和可樂路的交匯處,還得過一座橋。它在一個空曠的大院子裡,院門陰森森的,現在已沒有神職人員,可能已廢棄不用了,現在只有一個農民樣的老人帶著一個小男孩守在那裡,給人一種十分蒼涼、肅殺的感覺。焉息堂具有古老的拜占庭建築風格,十分有特色。
看完了焉息堂,驅車去上海西站,上火車,下西塘。
星期日上午,從嘉善坐上火車,在松江下,去上海最著名的佘山天主大教堂。
坐落在上海松江區西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頂上的佘山天主教堂,又稱佘山聖母大堂,1935年建成,屬晚期羅馬風格。古木參天,翠竹搖曳的佘山風景與各種宗教建築融為一體。
上佘山有好幾條路,教友上山是不要買票的。在山下教會的門口,有一位看門的老教友會問你一句:是教友嗎?若回答是,便不再問。其實,是否教友,只有你用心來回答。
沿著古樟山道走到半山腰,三聖亭廣場,分別供奉著耶稣聖心、聖母瑪利亞及大聖若瑟的塑像。我到的時候,雖然雨已不下了,但地上仍是濕淋淋的。有的教友就跪在濕淋淋的地上祈禱,十分虔誠。廣場旁邊有一座小教堂,是供教友暫時休息的。廣場上方是一組塑像,叫“山園祈禱”,講述一個紀念耶酥於受難前夕在革責瑪尼園祈禱的事件。文字是這樣寫的:“園中耶酥跪在地上,仰望上空,面呈祈求之色,天使手持杯爵,象征耶酥將要遭遇的命運。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耶酥如常人般憂懼不安,但因對天父的依靠與愛,甘願承際天父的旨意,為人類犧牲自己的性命。通過這一事件的反思,基督徒學習了耶酥的精神,面對人生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懼,只有希望天父的愛,會陪伴我們走過生命的每一時刻,抵達永恆的天國”。
“山園祈禱”向上,便是通往山頂聖母大堂“之”字形曲折向上的山道,被稱為苦路(耶路撒冷也有一段苦路),路旁有14座苦路亭記載看那稣受難的經過。教友們在“山園祈禱”禱告後,便沿著苦路一路誦經,每經過一座苦路亭都要跪下祈禱直至山頂聖母大堂。
綠樹掩映中的聖母大堂,紅色磚牆,綠色玻璃瓦,高高的鐘樓頂上聳立著一尊銅鑄的聖母子像。佘山天主教堂為國內所有教區中級別最高的一座教堂,曾被羅馬教皇敕封為“聖殿”。每年5月是天主教傳統的聖母月,全國各地的教徒都來此朝聖,從三聖亭廣場一直到山頂大堂都擠滿了教友,神父們只得舉行露天彌撒。
佘山天主教堂的內部極其宏偉華麗。在上海,參觀任何一座教堂都是免費的,但不許在教堂內拍照,不許高聲說話,不許抽煙、吃東西、亂吐亂扔。因為我從南京遠道而來,教堂內負責管理的兩個年輕修生破例准我拍照,並真誠邀請我去他們佘山修學院坐坐,還告訴我,修學院也有南京修生。
離開佘山後,乘上佘專線到七寶看七寶南張天主教堂,然後乘車到徐家匯看徐家匯天主教堂。我是下午兩點四十到的。教堂每周六、日有年輕教友帶領游人參觀講解,隨時來,隨時參觀講解,免費。
徐家匯天主教堂建於191O年,為上海最大的教堂,它的正式名稱是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座堂,因為教堂奉聖依納爵為主保,又名聖依納爵堂。利馬窦(馬休)曾在這裡布過道,明代傑出科學家,中國天主教先驅徐光啟的墓地就在這裡。教堂坐落在花園大廣場後面,屬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風格,非常雄偉、莊嚴、漂亮。紅磚外牆,金山石為柱,正面有大理石雕刻的耶酥像和四位聖徒馬窦、馬爾古、路加、若望聖像,正門兩旁是兩座高5O佘米的鐘樓尖塔。聖堂內開闊而深邃,總高56.6米,總長83.3米、總寬30米。內部平面結構是一個巨大的十字形。堂內一根根巨大的石柱看起來似乎並不笨重,那是因為設計者應用了視覺原理,將楹柱由IO根小圓柱拼合而成,稱束柱。由64根石柱支撐起的拱券結構是大拱券上有小拱券,大小不一,縱橫交錯,極富韻律感。,陽光從大堂頂窗戶射下,整個大堂給人一種向上升起的感覺。楹柱上有一圈回廊,也是拱券結構,教堂最後面的回廊上是唱詩班的地方,全世界第三大管風琴曾在徐家匯堂,遺憾的是文革中被毀掉了。進入教堂,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聖水盤,教友都會蘸聖水在自己的額頭上並劃十字聖號後步入聖堂。堂內有大小祭台十九座,大堂兩側有十幾間祭台間,左側第一間裡有一座神秘的木籠,這是干什麼的呢,看過電影佐羅的就會明白,這就是告解,即忏悔亭。忏悔亭的兩側有兩個小小的窗戶,教友在窗外忏悔,神父在裡面聽。
大約半個小時參觀完,坐地鐵去衡山路看國際禮拜堂。
在充滿濃郁歐陸風情的衡山路上,有一座四周爬滿了長春籐的英國式磚木結構建築,被濃密高大的法國梧桐環抱著,這就是國際禮拜堂。該堂建於1920年,為上海所有教堂中裝修最豪華的一座,在當年建造時就裝有暖氣設備,內部為全木結構。教堂外有高大的銀杏、香樟、常綠灌木以及大片的草坪,環境極為幽雅,在滬的外國教徒多喜歡到這兒來做禮拜。
我到的時候,禮拜快要開始了,教友們陸續來到,其中八成是老外,也有一些國人,但有的人顯然不是教友。我看到一個有著中國面孔的時髦女郎,打扮的比老外還摩登,在教堂裡東張西望,撓首弄姿。我知道有些上海女孩為了找到出國的路徑無孔不入,難道,找路徑找到教堂來了?教堂門口和裡面的creeter和usher也都是老外。老外教友很熱情,表達方式也和國人不一樣,你還沒走到門口,他的手就長長的伸了過來。來做禮拜的老外神情也和國人不一樣(我後面寫徐家匯彌撒時要談到)個個臉上陽光燦爛,互相開心地打招呼。四時禮拜開始,主禮人首先請眾教友互致平安問候,於是,眾教友一齊歡呼,前後左右熱情握手、擁抱、接吻,我還在和前排轉過身來的教友握手,冷不防,旁邊外國小女孩的嘴就貼到了我的臉上。更絕的是,唱詩居然是搖滾曲調,重金屬、鼓、電吉他伴奏。眾教友充滿激情地隨著台上的唱詩班邊高唱、邊有節奏地鼓掌,邊扭動著身軀,台上的也是激情激情的,主禮人一邊激情還一邊煽動,場面極其熱烈。神甫的講道我一句也聽不懂,後面的教友悄聲用英語跟我說了兩遍,我大概才明白,原來神甫是用道地的希伯來語講道。
從國際禮拜堂出來,漫步在衡山路上,走進我熟悉的“寒捨”咖啡館,要了一杯智美和一杯籃山,侍應一臉疑惑,我明白,她是在想,這人是不是有病,怎麼這樣喝法。還是吧台裡面一個男侍應笑著說,他一直就是這個喝法。
在寒捨坐了近一小時,又乘地鐵回徐家匯堂參加六時開始的主日彌撒。
六時整,彌撒(Mass)正式開始。滿堂天主的兒女們無比虔誠,神情莊重,有的教友自始至終跪在跪凳上。唱詩貫穿講道、誦經、禱告全過程。專業的唱詩、良好的建聲條件,聖歌聲從身後緩緩地飄過來,真的很美妙,讓人不由得不肅穆、不由得不感動。不由得不感到溫馨。彌撒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是互致平安問候,顯然和老外不一樣,大家只是真誠地微笑,含蓄地握握手。彌撒快結束時,是領聖餐,教友們排著隊,緩緩地、虔誠地走到神甫面前領取聖餐,那可是聖主的身軀。
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