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的賀卡讓我想到那個久未重游的地方的。“楊柳岸曉風殘荷,男男女女人影婆娑”,一句話又讓我回到了麗娃河邊。
那時總會在哪天中午接到CC的電話,一通狂轟亂炸:“快來聽李喆講《紅樓夢》”,“一定來看看我”,“有書展”,“舞會哦”。。。於是就盡量的或逃課,或改了上課時間,橫跨半個上海屁顛屁顛地沖到華師大,沖毛主席像乖乖一笑,在他老人家的歡迎和鼓勵下做個客串的主角。去夏雨島逛一圈,在文史樓邊的小食堂吃晚飯,最愛那塊朋友號稱蓋滿碟子的素雞。再聽李喆,或淘書,或去宿捨樓後門的小街買些漂亮便宜又不實用的小玩藝兒,有時干脆就在河岸邊,柳樹下,或那一塊塊精致的草坪上聊一晚。總在第二天一早六點悄然穿過籃球場上早鍛的人群,趕六點一刻的頭班車回去上課。“悄悄的,你走了,正如你悄悄的來,揮揮衣袖,你帶不走一片雲彩。”這是那一屋貪睡竟不知我何時離開的女孩事後讓CC給我的贈言。
再到華師大,冬季的校園顯得有些蕭瑟。正逢寒假,熟悉的朋友也早散了。後街的蓋澆飯仍是熟悉的味道,可惜無法再進食堂了。一個人走在文史館和宿捨間的近道上,麗娃河殘荷依舊,只不過沒有長發女孩的點綴,似乎少了幾分風韻。CC這重色輕友的家伙去美國該兩年了,不知寫卡片時是否想起那時一路沿岸灑下的笑聲?居然沒有生根發芽。我們都是帶不走一片雲彩的人。
相比華師大的秀麗,復旦大氣許多。沒有太多的修萁,只簡單的草坪,幾棵梧桐,建築也一色簡潔明快的風格,就開闊起來,就自有一種任我遨游的氣魄和胸襟。幾輛自行車橫在草坪一角,幾個人躺在草中央,不冷嗎?或許當事人早已神游他方了。
一樣的大手筆,交大又多了幾分不修邊幅的隨意。廟堂式的大門,現代化的高層建築教學樓,教堂式的宿捨,差不多古今中外的各種風格建築都能在本部找到。交大人還真是隨性發揮,如此百花齊放。第一次走在昂立街上,正逢“昂立一號”廣告熱播,看著樹在校園裡的路牌就忍不住想笑。現在沒見昂立二號三號問世,我倒為了淘書淘CD找電腦軟件的方便在此地幾進幾出,好一個信息的寶庫。現今更有附近新開的和路雪冰淇淋屋成了一大動力。
地理關系,最方便逛的還是外語學院和同濟。也就因此它們給我傷心最甚。總在外語學院布告欄看見心怡已久的講座或影片放映,然後發現和上班時間沖突。更別提同濟的羽毛球館永遠客滿,那張租借卡絕對是空頭支票。只有中心超市的盜版CD總讓我有驚喜(無意支持盜版),而那裡的羽毛球是我所見最實惠的。
剩下的大學,有的不甚熟悉。
比如上師大。偶爾和朋友穿過桂林路上的鵲橋去排球館參加聖誕PARTY。只記得暗淡的燈光下可見剛拆的球網留下的印痕,幾只墊子靠牆放,空地很大卻很擠,每個人都快樂得要飛起來。那天很冷,很黑,心很熱,過得很快。再細想時,卻也憶不起校園的樣了。
有的太熟悉。
比如二醫大。可以閉著眼睛走過天橋在新老紅樓大草坪和宿捨間穿行。可以扳著手指數出方圓五裡哪家面館最好,何處生煎最正宗,繞幾個彎有家好書店,穿幾條弄堂有家特色小屋。可以大言二醫食堂的點心賽過淮海路上哈爾濱面包房。可以自誇冬季考試前一周,晚上11點,自習歸來的室友排隊買回的天橋下的蛋餅絕對是天下第一,不然怎會星星點燈下一搶而空,還引鄰居聞香而至,失望而歸,只差半口被奪去口中之餐?還記得那年暑假後第一天回寢室,臨近大門,就見二樓丹桂阿班兩個一色桔黃的大汗衫裙靠著窗說話.遠遠沖我一同招起手來。夕陽正斜在一邊,兩張笑面如花,整個宿捨樓都亮了。又怎能忘,潔寶總熱一小杯牛奶,幾片小餅干一蘸,往嘴裡一送,那份庸懶真讓人難以和妙語聯珠,意氣風發的她聯系在一起。
不行了,扯太遠了,二醫大吸引我的絕不止於校園本身,圈外人是無法理解了。
每個大學邊總會有一條或幾條特色的小街。或是書店電腦房各色軟件,或是CD、DVD,或是各類電話卡、IP卡,或是面條米粉麻辣燙各色小吃,或是川菜火鍋清真各色館子,或是小禮品服飾店,從手套帽子到大衣長裙,從八音盒到玩具熊,應有盡有,最大的特色便是特色。一切總有著小店或小攤獨特的風格。且總是照顧著學子不豐富的荷包,在最大限度讓一批批無產階級潇灑的走出大學校園的風采。如同二醫於我,凡母校的種種,都是說不清道不盡的。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熟門熟路的領你到一處,和老板打個招呼,把你交給他:“我同學,幫個忙。”可能就找到你遍尋不著的目標,且價格絕對公道。吃的方面更要有人引路,不然吃不好還錯怪了一方水土,那才不值。
寒假裡,這樣的小街冷清許多,只有開學再體會個中滋味了。
從角落裡找到了《冬季的校園》。單純的調子就是校園的味道。如今確沒有白發的先生長發的女生,校園少了些許生氣。也不妨體會一下這難得的寂靜,待春暖花開,又是怎樣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