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周六上午睡完懶覺起來,於十二點正到達了上海美術館,從門口往院裡看,嘿!興致匆匆的心情一下子被那條長長的排隊買票的隊伍震撼住了!!去過多次廣東美術館,在北京的時候去過中國美術館,卻從來沒見過要排長隊進美術館欣賞畫作的.來了上海四個月,再一次被上海人折服了.我數了一下,整條隊伍足足是圍著美術館這個建築饒圈來排的,一直保持300人長,這麼估算下來今天的訪問量至少上千!這回在上海要展出一個月多,所以幾萬人的訪問量肯定沒問題。其中有些人還是從周邊城市專程趕來的,象排在我前面的幾個女生就是當天一早從杭州坐大巴趕來,當天晚上要坐火車回去的。
我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原因:1)法國印象派馬奈、莫奈、塞尚、西斯萊、雷諾阿、畢沙羅等大師們的畫作聞名於世,這回展出的是他們的珍品兼真品,法國的國寶!在中國這樣的機會人生真的是碰不上幾回,與這些傑作面對面地交流,對於美術愛好者來說日思夢想的事情,今天終於成真了!2)上海是中國的大都市,從20世紀初就被西方文化所熏染,懂得鑒賞油畫的人群比例比其他城市要高;且在上海流動外國人口比例也很高,所以這次吸引了不少中外觀眾。3)政府采取低價政策,普及大眾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和鑒賞,培養青少年從小接受其熏陶,因而成人門票才20元,並且家長可以免費攜帶一名16歲以下未成年人;中外學生憑學生證門票只用5元。這次看到不少家長帶小朋友一起來看畫。記得當年廣東美術館的達利展也沒有這麼便宜。
我在門口一看到這麼長的隊伍就覺不妙,趕緊撤身去附近的便利店買了兩個面包,一份《羊城晚報》再回來排隊,邊排邊吃邊看報紙。哇,足足排了我一個半小時。進了去,每幅畫前面都擠滿了人。本來欣賞畫是求境靜和心靜,並有足夠的空間允許近看和遠觀。沒辦法,既然這樣,只好跟著擠了。我先是一幅幅地,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理解去品了一遍,再租了講解器重新看一遍,聽著其介紹每幅畫作者的生活背景和繪畫處理,對自己原先的理解作補充和對照。兩遍下來一看表,已經七點半,我在美術館裡待了六個小時!六點以後觀眾大多回家吃飯了,所以人流少,可以補償剛才不能遠觀的遺憾。講解器租金雖然跟門票一樣是20元,比較貴,但我從中學到不少欣賞畫作的技巧,很有收獲。原來除了光線和色彩,作者對畫面結構的構思也是很花心思的,畫面的大小有時還跟作者當時的生活背景有關系。這些都是在鑒賞時值得挖掘的地方,有意思!看了這次展覽才知道原來有些原作並沒有我想象的大,畢竟以前對它們的認識只能從畫冊上獲得。
http://news3.xinhuanet.com/expo/2004-12/09/content_2311922.htm
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用最簡單的筆畫表現了最深刻的內涵,它有種魔力會讓人站在它前面久久不願離去。
我最喜歡莫奈的《蒙特戈依街道,巴黎,1878年6月30日節日》,整個畫面在碎筆的背後重新組合,作者對光線、色彩和筆法的處理表現了法國旗在風中的熱情搖曳和人們在街上的熱烈歡呼。碎筆手法的運用弱化了對角線構圖的呆板效果。
可惜這次莫奈的《睡蓮》只展出了一幅,不夠過隱。不過仍然要感謝中國政府,感謝政府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開放!我們確實比前幾代人要幸運得多了!
畫展2005年1月初就結束,剛好在上海旅游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百年等一回的機會啊!人生沒有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