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一堂攝影講座,看了一些古鎮的照片,了解了一些攝影的皮毛技巧,於是就忙不迭的想要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上個周末便興沖沖地去了位於上海金山西北部的楓泾古鎮采風,滿載而歸。覺得那裡是一處具有一定可游價值的地方,我一路行程詳細記錄,和背包族分享。
行程安排:楓泾古鎮,是個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建議安排2天,至少住一晚,因為清晨和黃昏的時候才是最迷人的,若是攝影愛好者,那麼這段時刻是最佳創作時間段。
交通方式:
我是在錦江樂園附近西南汽車站坐上梅楓線,全高速,直達,45分鐘,票價11元。路上順利得不可思議,我的情緒還沒有完全鋪墊好,楓泾便到了。
梅楓線30分鐘一班,頭班車7:15(往往較擠)
建議旅游最佳班次:8:45,9:15
另,西南汽車站有另一專線至楓泾,票價8元,半高速,1個半小時,但班次多,15分鐘一班。
其他交通方式:
也可在蓮花路地鐵南廣場(南方商城)上車,但可能無座位。
也可考慮火車,時刻表如下
火車時刻表(2004年4月18號起實行)
上海————楓泾
楓泾————上海
班次
上海站
梅隴站
松江站
楓泾站
班次
楓泾站
松江站
梅隴站
上海站
5081次
/
9:53
市郊804
7:39
8:07
8:45
/
市郊803
/
9:40
10:09
10:38
5082次
14:19
14:37
/
15:38
市郊805
/
15:50
16:42
17:06
市郊802
18:25
18:49
19:32
/
市郊801
/
20:57
5080次
18:55
19:27
/
20:18
注:(1)5081/5082 次車為無錫至寧波的列車;5080次車為杭州至上海的列車。
----(2) 市郊801/802、803/804、805次車均為梅隴至嘉善的列車;
楓泾采風一日游
楓泾是上海的郊區,但比起蘇浙一代的古鎮,這裡城市化發展水平不低。下得車來,過了寫有“楓泾”的牌坊,便是新城區了。一路都有旅游指示,會引領你進古鎮,不用坐人力車。沿著田園路直走,可感受郊縣小鎮獨有的祥和氛圍。有街頭綠地,有小商業。道路整潔,沿路有花缽點綴,也有古色燈籠氣氛渲染,感覺小鎮道路的綠量還是相當大的。對於我來說,只要有超市、有珍珠奶茶,就能夠輕易得到滿足。
步行不久,即來到古鎮入口的唔呶喔哩門。便見兩側分寫四行打油詩:
“正月螺蛳二月蚬,
桃花三月甲魚肥,
出洞黃鳝四月底
五月拉司吃不厭
暴子彎轉六月紅
七夕要吃肆腮鲈
八鳗九蟹十膀皮
十一十二吃鲫魚”
看來現今該是吃蟹的時候了~
走進門去是一長排連綿幾百米的黑色廊棚,這裡名曰生產街,是當年生產貿易一條街。瓦是黑色,柱是黑色,牆也是黑色,只有水是綠的,只有廊檐下懸掛的燈籠是紅色的。廊外河裡的懶散的停靠著捕魚的木船,透過船上捆扎的竹竿,我還能夠想象幾百年前水邊交易繁榮,舟帆穿梭的景象。而現今,廊棚下的人家開店買肉粽,有的擺出了木桌,悠閒地小酌。這裡不是所有臨街皆為店,也無喧囂拉客叫賣聲,因此少了許多世俗的商業味。
古鎮很小,我決定不看地圖,隨性而走。我是來采風的,拿著相機,不停地尋找我需要的構圖元素。一排燈籠一個滅點,一座古橋,一片屋檐,一組木窗,一個海棠糕老人,一扇木門,一柄門把,一組剪影……我正在努力嘗試擺脫普通人的視角去拍攝。
一邊拍攝,一邊融入古鎮。
這裡的人很隨和,幾乎每家小店門口都會放一把凳子,走累了,歇一會,小店老板會和你聊天。當聊起鎮內的旅游開發,老板說,開發是好事,不過店小,開著玩玩,不指望賺大錢,當我問為何不是每家都開店,店主說這裡大部分居民還是以住為主,如果每家都經商開鋪,那大家都沒得賺了。可見這裡的居民心態是如此的平和,他們隨遇而安,遠沒有西塘人那麼怨氣沖天,開店的老板因為分配不均,幾乎無一不在在抱怨旅游利潤被政府和旅游公司占有雲雲。
走在廊下,有一處小店賣臭豆腐,1元5塊。買一盒臭豆腐,便可坐在水邊小桌,聽一曲對岸戲台的小曲,別有一番風味。
注:東市河邊有個古戲台,每天10:00和下午1:30分有戲班唱戲,台下觀看者甚多。
中飯是在和平街37號的萬福來吃的。這家店也是我隨便晃悠,偶爾進入,後來證明我的選擇沒錯。詞此店開店自光緒年間,祖上是做棉花生意的,後來做了餐飲。老板為人爽快,心胸大度,當得知我一人時,為我度身定做了一套單身套餐,15元標准,每個小菜都以小蝶裝,共計六菜一湯加可樂。這裡店面不大,價錢實惠,特色菜為蝦餅,值得推薦。據老板介紹,這道菜是傳統菜,做工繁雜,現在很少有飯店會經營了。大致步驟是將基尾蝦去殼取肉,在石缽裡搗碎,加蛋清,油炸而成,由於做工復雜,極吃時間,所以一天頂多五六盆。我有幸品嘗,的確全是蝦肉,同桌的一對夫婦也對此菜贊口不絕。這裡的另一個特色是張千包,裡面有干貝、開洋、香菇、竹筍。
部分菜價:蝦餅18,油炸膀皮魚12,紅燒豬手5(小盆)18(大盆),螺絲6,小河蝦6,各類蔬菜6,張千包粉絲湯3。
我吃完之後,由於話語投機,老板還送我兩包鹹菜,燒湯很鮮。
繼續前行,北大街350號是李記明蹄坊,招牌上寫三代秘方,20元一只。在那裡,遇到 一隊單車族,專業型裝備,從莘莊一路騎來,大約花了3個多小時,呵呵,就這幾個小時,如此的勞師動眾,又是頭盔又是護膝,還有緊身運動衣和專業單車,有點誇張,上海人就喜歡擺這樣的噱頭。
北大街是現存古鎮風貌保存最好的大街之一。據說245米長的街道兩邊有古代建築7350平方米。楓泾建築有一大特色,便是他的弄堂。宅院正門邊開設弄堂,串通各戶的正廳、廂房、廚房、天井,平時大門不開,進出靠弄堂,弄堂門一關,萬夫莫開。我走進一處牆上標有“姐妹弄”的弄堂,裡面又深又黑暗,仿佛荒廢許久無人居住,大著膽子往裡走,走到深處,真的就豁然開闊,是一處民居!聽到了狗叫,還是沒膽子進宅,不過單是那陰暗的弄堂,就足以令我體驗了一把。
北大街端頭也有幾處小吃(小籠、海棠糕、發糕)和一座清風閣茶樓。
小籠,5元/10只
海棠糕1元/只
發糕(對面小店) ,10元/版
提起楓泾,不得不說的是它的農民畫。這裡是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70年代初,當地生產大隊一批農民將一些民間印染、刺繡、木雕、灶壁畫等古老藝術巧妙地運用到繪畫中,來體現農村生活和勞動場景,農民畫就此產生。
去楓泾之前,做了些功課,對農民畫有所耳聞,但沒放多大個心,因為在潛意識中,往往凡是加上“農民”二字的東西,就很難與藝術沾邊。 但當我果真站在古鎮的農民畫店,不由得我對其另眼相看。眼前一個案桌,女主人正在作畫,牆上,櫥窗裡擺滿著裝裱精良的農民畫。
我走進,仔細端詳。農民畫色彩鄉氣,但鄉氣得極為獨特,似乎與今秋only的新款色彩不謀而和;農民畫極為平面化,把立體的東西轉化為平面,是版畫的慣用手法;農民畫表現的是農村生活場景,敘事的情節樸實單純,以上是我理解的農民畫的三個特色。
這時,我不得不對楓泾人由衷的欽佩。
對藝術的追求不分階級,不分文化程度,對藝術的感悟,人人都是平等的。我突然聯想起長今師傅說的,對味覺的體驗,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只要用自己的視角和自己的表達方式,把對藝術的感受表達出來,就是一種成功。
楓泾人,不因為自己是農民,就在藝術面前自慚形穢。相反,他們善於總結,綜合了民間的各類古老藝術,把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對藝術的理解付諸於紙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執著,在技術上的創新以及那份作畫時的自信,卻是現在很多藝術家所缺乏的了。
這裡金山農民畫的價格根據畫框大小從30-200都有。每幅畫都很吃時間,因此性價比來說,價格並不貴。
我的最後一站是農貿市場。很多人以為農貿市場有什麼好去的,出來旅游還要去那種又髒又亂的地方?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如果你是真正的驢友,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當地農貿市場是一個絕佳切入點。在那裡,可以通過菜價了解到當地的消費水平,從而反映當地經濟水平;還可以了解當地的盛產,買些回去,絕對比旅游區賣得便宜而且貨真價實!如果你是一個對當地美食感興趣的旅游,那就更有必要對烹饪它的原材料有所了解;觀察一下身邊賣菜與賣菜的當地人,你會發現這裡才是反映是當地最原始的生活狀的地方,我每去一個地方,都會把它列入行程計劃。這次鮮艷的 收獲是大閘蟹和紅菱。
蟹是楓泾自產的,青色,均3兩多,四雌一雄32元/斤。價格和上海差不多,不過肉質好,殼硬,黃多而且老板不確份量,我在市場門口校過稱,這一點又讓我對楓泾平添了一份好感。菱角也產自水鄉,菱是紅色的,水嫩嫩的,微甜,很清口,無澀味,1元/斤。
(入口)
(牆)
(呵呵)
(我的15元標准(醬油碟的一人套餐))
(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