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四月,游走在時尚的淮海路上,我們這群青年人盡情呼吸著海派的空氣、感受著潮流的味道。
在熱鬧的商場邊,一個拐彎,走進了一條不起眼的弄堂,走進了紅牆黑瓦的漁陽裡6號------團中央機關舊址,這時的我們,像一下子走進了另一個世界,沒有了喧囂、遠離了繁華,這裡自是一片靜谧的天地。
推開厚厚的木門,就像推開了一道歷史,走進了那段時光。
成為團員那麼多年,第一次真正如此真切、如此貼近的感受團的歷史,感受青年人在歷史中的濃濃一筆。
映入眼簾的序廳裡一幅30米長、橫跨三面牆的巨幅銅板壁畫映入眼簾。五四運動、劉胡蘭就義、紅軍長征、新中國成立、草原英雄小姐妹、女排奪冠、楊利偉乘“神舟五號”升空……真實再現了80多年來我國青年運動蓬勃發展的光輝歷程。
這些或遠或近的故事,讓我最受感觸的卻並非他們的偉大,而是偉大之前的艱辛和努力,走在上海青年運動史展廳,感受著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劉少奇、任弼時、俞秀松這些名字的映襯下,我仿佛看到了那時作為一名青年人所擔負的抱負和責任,他們可以在艱苦而又危險的環境中,堅定著自己的理想,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把漁陽裡6號的光芒和影響穿透地域和時空的界限,讓身在今日的我們還能如此的感慨;甚至感覺到一股熱血在心中翻騰,幻想著自己如果生在那個年代,我又會做些什麼。
也許炮火洗禮是每個青年人認為最好地展現自己的方式,但在和平年代的一個個英雄青年的名字讓我明白:無論在什麼時期,輝煌的背後,承載著的是青年人對社會、對事業、對自己的一種責任感。
離開展廳,回望著這個中國青年的紅色起點,再一次細細體味團的歷程和前輩先烈的風采,重回漁陽裡最輝煌的烽火年代,重溫那紅色的蔥茏青春歲月。弄堂外依舊是車水馬龍的繁華,漁陽裡漸漸在身後遠去,但如何走好前方的路,卻在我的心中越來越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