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由一幢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石庫門老房子保留、改造而成,建築面積約514平方米,三層樓,有客堂間、書房、老人房、主人房、女兒房、兒子房、灶披間共7間,以一個石庫門家庭的故事,貫穿始終。它展示了上海獨特的石庫門建築文化,重現了當年上海人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
踏進“屋裡廂”,仿佛走進了一個石庫門弄堂,提筒、皮匠攤、駱駝擔子、補套鞋挑子一溜煙排著,一碰補鍋攤上的鐵皮,就會發出一陣清脆的聲音。這四通八達的弄堂裡,曾經是上海許多居民的棲身之地,穿街走巷小生意者謀生之地。
無論是爐灶、小孩的課本,還是口紅、煙缸,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留存的實物。一張仿紅木八仙桌和6張太師椅占據了整個客堂間,牆上掛著中國山水畫,長案上擺放著瓶與鏡。在二樓主人房的梳妝台前,把玩一下那精致的“百雀靈”胭脂和鑲著綠玉的發簪,聆聽一會窗前留聲機播放的爵士樂,能感覺到女主人是個懂得享受生活的女子。
樓梯轉彎處有一間朝北小房間,那是“亭子間”。由於它冬冷夏熱,房間面積又小,常被主人出租以增加收益。走進亭子間,簡陋的書桌、書櫥,簡易的煤油爐和窗下破舊的皮箱……亭子間早已被張愛玲在小說中描繪得如詩如畫,但只能真正踏進亭子間才能體會什麼是亭子間文化。
是啊,張愛玲和蘇青筆下那些穿著緊身旗袍,從窗口吊下籃子購買胭脂花粉的女子,早已化為一場舊夢。然而上海人對石庫門弄堂的情結,卻是難以忘記的。
注:新天地的“屋裡廂”展示館門票20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