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海最初的印象來自於很多年前《讀者文摘》(那時雜志還不叫《讀者》)上的一篇文章《大上海,你還背得起中國嗎?》,看完後有種淡淡的感動。文章具體什麼內容忘記了,唯有一句話深印我腦海“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詩人尤利匹斯說‘一個人幸福的先決條件,是誕生在一座有名的城市。’”03年我第一次來上海旅游漫步淮海路時便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
外灘代表上海過去百年的輝煌,浦東則象征未來一個世紀的繁榮。每次深夜漫步人民公園外灘一帶,伴著稀落的晚歸者,走在熟悉的城市街道名上,看著幾十年前的建築,想象李碧華和張愛玲筆下三四十年代的十裡洋場,一種放松也是一種享受。
廣州處處是老太婆老阿公,北京處處是老大爺老大媽,上海則處處是老紳士老淑女。有人說上海排外,相反,上海是我見過最不排外的一座城市。你去問一段路,方圓十米內會同時有三個以上的人用操著吳侬腔的普通話給你指路,並且習慣性的重復,生怕你走錯了回來找他麻煩。比方說十天前我拜訪一個朋友,一個老人正向我指路,公交車來了,於是他一邊狂奔,一邊不斷回頭教我如何走——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走,但我還指望什麼呢?於是揮手示意,知道了,你快上車吧。可是,說真的,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問我,我只能回答一句“不好意思,車來了,你再問問別人吧。”當然,要你在廣州任何時候去問一段路,那個人會迅速離開你五米遠後丟下一句“我唔知”。
有人說上海人不顧及外地人,經常在辦公室有上海話交談。可是,有幾個人在自己的城市不用自己的方言交談,我們想想,當一個異鄉人在自己城市與己共事時,你會因為他是異鄉人而每次說話都用普通話嗎?
在南方城市的時候,別人說我是北方人;在北方城市的時候,別人說我是南方人。唯有上海,從來沒有人主動問過我是什麼地方的人,有時候有一點點好奇也多半是繞著彎子旁敲側擊,不像我在北方城市的時候,別人第一次見面便理直氣壯的問你什麼地方人?在哪工作?月薪多少?結婚沒有?家裡幾口人?仿佛由不得你不回答。
上海的的哥也是我見過最出色的。廣州的的士隨時會有繞道的可能,除了“亂”還是“亂”;北京的的哥不管你樂不樂意,一上來就給你發洩他心中的不滿,仿佛國務院總理非他莫屬。而上海的的哥則彬彬有禮,主動回答他們知道的一切有關上海的歷史人文,如果知道你來旅游的還會主動告訴你該怎麼辦。甚至外來的三輪車夫都被同化了,為了把你送到某個小裡弄他會不厭其煩的下來問路,絲毫不擔心一百米外有一個陌生人坐在沒鎖的車上。
上海的行政效率是我見過最高的,上海的保安也是全國最溫柔可愛的。
一個在外飄泊多年最後落居上海的大哥對我說“上海很奇怪,你來了便不想離開。”其實想想又何嘗不是,畢業幾年來,只聽過某某同學從某城市來上海發展,卻沒聽到那個從上海去其他城市發展。
以上不是喜歡上海的理由,只是隨便的幾點羅列,喜歡一個城市不需要理由。不知道也不清楚,也許自己青澀的時候剛好到廣州或者北京,於是他們報我以酸澀;而剛剛成熟的時候來到了上海,於是上海也給予我金黃色的收獲。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城市,那麼屬於我的城市無疑是上海,盡管我現在還不是完全聽得懂上海話,但無論何時聽到那哝哝的軟語都有一種信任和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