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
白渡橋至金陵東路的一段黃浦灘,因位於上海縣城廂之外的浦灘,被習稱為“外灘”。它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輪廓線,曾被稱作黃浦路、揚子路、黃浦灘路,1945年改名為中山東一路。
這裡原是一片荒蕪的淺灘,沿灘有一條狹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纖時行走。灘的西邊為農田,阡陌溝渠之間散布著星星點點的茅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帝國主義在上海開辟租界前,首先劃定外灘一帶江面為其船只的“下錨地段”。1845年11月29日,通過《上海土地章程》把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為英租界。此後,殖民當局便在李家莊(又名李家場,今圓明園路西南、北京東路近外灘的一段)建造英國領事館(今外灘33號中國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國領事館的南邊沿黃浦江一線,陸續出現沙遜洋行、仁記洋行、寶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長洋行等洋行.臨黃浦江的纖道,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寬的馬路,並在馬路東側建造碼頭,堆棧、本行和船廠。1854-1941年間,出現十余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成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東方華爾街”之稱。外灘的房屋開始時都是兩層樓和三層樓。本世紀以來,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出現多層和高層,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原上海冶金設計院)、上海總會(今東風飯店〕、匯豐大樓(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恰和大樓(今外貿局大樓)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
現在我們見到的外灘大樓大都經過改建,但基本風格不變。1992年國慶節前,又完成了外灘綜合改造一期工程。現在的外灘防汛牆呈廂廊式,高6.9米,寬15.4米,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潮水。廂內能停放300多輛汽車,廂面是綠化景點和沿江步行道。路面比先前拓寬一倍,有8快2慢10個車道,外灘歷來是上海的旅游熱點,除能觀賞中外罕見的“萬國建築博覽”外,還可領略外白渡橋與吳淞路閘橋的豐姿,黃浦公園的俊巧,防洪牆的設計匠心,以及大樓與江水交相輝映的勝景。浦江夜游更有一番情趣。加之這裡交通發達,購物方便,歷史掌故豐富,旅游設施完備,使人留連忘返。
(外灘夜景)
外灘放燈時間:
冬季:19:00~21:00
夏季:19:00~22:00
上海外灘交通:
地鐵2號線南京東路站、外灘觀光隧道、20路(終點站在九江路外灘)、42路、隧道九線(終點站在廣東路外灘)、71路(終點站在延安東路外灘)、126、926(終點站在新開河外灘)在外灘行駛的有:22、55、65、123、135、145、251、503、576、868、910、921、928、934、940路,南向北行駛時在新開河、北京東路設站,北向南行使時在南京東路、金陵東路設站。外灘附近的漢口路江西中路口有49、864路終點站,延安東路江西中路口有127、202路終點站,吳淞路閘橋北側天潼路口有61路終點站, 37、921路、錦江觀光巴士在北京東路外灘設站。17、64、801路在江西中路漢口路口設站,21、220、939路在四川中路北京東路口設站。
外灘美食
外灘的頭上,就有一個叫“黃浦公園啤酒廊”的地方, 夏天的時候,坐在江邊喝啤酒,有一個個大大的涼棚, 很是惬意。
白渡橋下是“上海大廈”,上海大廈的菜系多樣-- 但和一般的賓館差不多,沒有很大的特色。我記得的是 一個椒鹽蟮段,這裡不太容易吃到活的黃鳝,不妨一試。
乍浦路是上海最早崛起的“美食街”,生意好到日日高朋, 天天堵車,那裡的小老板都是夠利害的。前國腳柳海光的 “海光閣”招牌在四川路口就可以遠遠望見了。 乍浦路的小菜,價廉物美,但是被認為“檔次不高”-- 主要是後來黃河路的崛起。我覺得比較可人的是“醉蝦”-- 活活的河蝦在白酒裡醉了,醮佐料生吃。 醬乳鴿也不錯。皮蛋拌豆腐也盛行過一時,最後要吃“泡飯”, 以及“刀切小饅頭”
外灘靠黃浦江堤岸旁的,有很多各色的小店,火鍋啦,披薩 啦,蓋澆飯啦,等等等等。有個叫“紅茶館”的咖啡座生意很好。
外灘對面是一些金融機構。周圍零星有些飯店。最最搶眼的是 KFC。在東風飯店--其實東風的東西不錯的,記得有四大廳, 吃上海的傳統品味,可以一去,找個靠江的位置,不管吃什麼, 都是“吃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