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薛理勇介紹,1918年宋子文的父親宋嘉樹逝世,時已在漢冶萍煤鐵公司駐上海總辦事處任職的宋子文就購進西摩路369號稱之“鶴寄廬”的花園住宅給母親換一個居住環境。宋子文的母親從虹口搬到西摩路新宅,當時宋子文、宋霭齡、宋慶齡均已成家立業,同住者有宋美齡、宋子良。1927年蔣介石率北伐軍進入上海,他迫切需要有英美背景又精通英文的人擔任秘書,宋美齡就擔任此職,蔣、宋一見鐘情。1927年12月1日上午,蔣、宋的宗教婚禮在西摩路宋宅中舉行,下午又在離宋宅不遠的“大華飯店”舉行婚禮。 如今,悠悠上海往事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陝西北路上的舊居已成為居民住宅、單位辦公用房、酒店營業場所等。為了一解市民的“眼饞”,一個名人名街咨詢中心在陝西北路600號成立,這裡的老上海風情絲毫不遜於親臨舊居。 步入咨詢中心,一個“三路”電車車頭一下子把人拉回過去的時光。在這裡,市民可以通過滾動播放的舊居風情片,盡情欣賞這21處建築的精髓,隨著鏡頭“移步”老建築的深處。在二樓的展示廳內,陳列著陝西北路及周邊居民捐贈的老上海家什,從傳統的煤油燈、國產香煙罐、印泥缸,到逐漸出現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歐式條紋冰缸、西洋果盤、德意志銀餐具。逛累了,還能入座點上一壺充滿著老上海情調的咖啡。據悉,這裡仍保留傳統的煮咖啡技藝,連咖啡機都是千方百計覓來的早已停產的機器。 新華路:品賞邬達克大師之作 上海有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的外灘,也有隱匿在梧桐背後的異國風情小弄堂:新華路。它全長不過2434米,卻有“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的美譽。這條藏身於茂密梧桐樹陰下的窄窄的馬路,安靜而帶點貴氣。而其中,211弄、329弄裡還坐落著幾十幢不同風格的歐式花園住宅,走進弄堂,就仿佛踏入了歐洲鄉村。怪不得有人說,這是上海獨一無二的“外國弄堂”。 有趣的是,這兩條弄堂似乎有些“糾纏”。不少游客在此按圖索骥,查詢門牌號,卻總是一不小心就從“211弄”一步跨到了“329弄”。原來,它們倆相互連接,是一個罕見的馬蹄形弄堂。 對此,附近老一輩的居民總是會自豪地說,這般構造並非是意外的失誤,而是別具匠心。它的設計者,正是設計大光明電影院和國際飯店而 在上海紅極一時的匈牙利籍建築大師邬達克。據介紹,當時邬達克在上海的開發設計理念是:交通方便、居住舒適、外形美觀。之所以把弄堂建造成馬蹄形,是因為規劃之初,他就希望這裡是一個適宜居住的小區,因為這樣前出後進的構造,交通十分便利。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這裡曾住著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僑民。不言而喻,盡管如今早已時過境遷,但這裡的每一座建築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它們安靜地駐守在那裡,內斂而低調。在329弄裡,一幢名叫“蛋糕”的房子格外醒目。它曾是西班牙公使官邸,後為曾任同濟大學校長的著名民主人士周均時購得。這是滬上乃至全國獨一無二的雙層圓形花園別墅。別墅由內外兩層承重磚柱組成圓形排架,因其形似蛋糕而得名。 除此之外、小小的弄堂裡還有數不清的異國風情。這一邊的英國鄉村風別墅,淡黃色的外牆透露著寧靜祥和。而那邊山牆半露黑色的“德國風”則顯得剛毅堅韌,展現了德意志民族的民居風格。你或許會駐足在西班牙風格的別墅前不願離去。它造型活潑,連煙囪都附有向上的動感。 和武康路上諸多的優秀歷史建築不同,新華路弄堂裡的老洋房大多成為了民居。稍微留心看一看,便不難從陽台上晾出的衣物,和院子裡曬著太陽、悠然自若的老者身上,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樓上阿姨和鄰居閒聊時的笑聲,樓下中學生音樂播放器裡的英文歌…這些全都交織在一起,成為了幾乎就要消失的街頭之聲…… 很多人應該都不曾料到,在這條“外國弄堂”半掩的木門後,竟有上海72家房客的市井生活。
新博物館的奇妙之趣 紡織博物館:用十年,展現56個民族服飾文化 上海紡織博物館,顧名思義,展現的是一部中國紡織業數百年經濟興衰的發展史。不過在今年十一期間,除了館內的正常展覽,“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系列展”也在此第二次出發。來自於雲南、貴州、廣西和川渝地區的彝族服飾文化將在上海集中展示,市民游客可以在三樓的“彝族服飾”展廳,看到169件套絢麗的彝族服飾。 據館長蔣昌寧介紹,此次來自於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服飾各不相同。因為,居住在不同生態環境中的彝族,不僅保留著不同質地、款式等極富地域特點的傳統服飾,而且還傳承著紡織、刺繡、鑲貼等個性突出的服飾制作技藝。 有一件來自雲南武寧的“火草褂”就別具特色。用來生火的火草竟被制成了織衣線,再做成了衣服;而有古滇國時期遺風的“燕尾服”和“貫頭衣”也均在展覽中有跡可循。你大可在展廳中來回穿梭,以服飾為入口,走進彝族的精神家園。 此外,展品中婦女的衣物、首飾也占了大半片天。首飾有耳墜、手镯、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服飾中不乏漂亮的腰帶與長裙……對不少喜歡民族風的姑娘來說,哪怕只是粗粗地看看這些圖案式樣,也足夠心動了。 蔣昌寧說,民族服飾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的集中表現,也是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希望讓更多的民眾看到和接觸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理解和交流。 也正因如此,蔣昌寧向記者透露,上海紡織博物館還有一個宏偉的目標。那就是,用十年時間,逐步系統地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文化。 友情提醒 地址:普陀區澳門路150號時間:周二至日9:30—16:00,周一閉館票價:免費
玻璃博物館:親自體驗吹玻璃的樂趣 在上海玻璃博物館內,沒有常見的“禁止拍照”。不僅如此,你除了能隨意看,隨意拍,甚至還能動手!這或許就是這個“新概念”博物館的獨特之處。它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從見證人類在玻璃領域的創作和發明,到每位參觀者在玻璃藝術中的自我創造,始終都堅持著一個理念:分享玻璃的無限可能。 很多人都熱衷於館內的DIY創意工坊。在這裡,人們不必有任何玻璃操作經驗,都可以親自上陣,做一回“玻璃大師”。燈工制作、熱熔玻璃、玻璃彩繪、噴砂玻璃……各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夠嘗試多種玻璃DIY項目,體驗玻璃創作的無限樂趣。 除了能夠動手做,主館內的玻璃展品也充滿了亮點。幸運的是,今年國慶期間,玻璃創意設計作品跨年大展“KeepitGlassy”也依然在進行中。 記者從館方了解到,有超過200件展品經由世界各地精心挑選,匯聚在上海玻璃博物館的全新臨展空間。如夢如幻的的鏡面、水池設計的視覺體驗自然令人驚歎。別著急,就讓玻璃引領你好好品味這些展品所呈現出的無窮魅力。 友情提醒 地址:長江西路685號時間:每周二至周日:早上9:30,下午17:00(16:30停止售票)周六夜場17:00-21:00(20:30停止售票)票價:60元(包含博物館主場館門票)
老照相機制造博物館:見證時代的記憶光圈 在文化繁榮的今天,滬上相繼湧現出了不少特色博物館。其中,於去年6月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無疑給了攝影愛好者一個巨大的驚喜。 老照相機制造博物館的展廳內容包括中國老相機制造廠家專區、珍貴收藏相機展區等。展廳面積並不大,1個小時之內就能走完。不過,館內展品卻相當豐富。除了各款珍藏版的“海鷗”相機,近百件實體模具,展品中還有現今上海唯一遺存的、原始的、全套的海鷗4A型零件設計圖紙。 現在手捧單反的年輕人可能理解不了一台海鷗牌照相機的意義,甚至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在上世紀60、70年代,海鷗牌照相機可是“身世顯赫”。誰家要有一台海鷗牌照相機,那算是真正的“土豪”。 更何況,對不少老一代攝影家來說,“海鷗”還是他們心中永遠的一個情結。在他們眼裡,手工打磨的質感是遠非今日的超薄卡片機和單反相機可以比擬的。 即便是攝影的門外漢,對相機毫無研究。那麼,參觀參觀館內的布置也相當有意思。老照相機制造博物館的入口處像是老式工廠的傳達室,館內還設有車間,一些手藝高超的老法師坐鎮,現場制作、維修相機,極為傳神地訴述了老相機的制造工藝。 為此,有人曾給這個關乎“記錄時代工具”的博物館起了一個好聽的別名,“見證時代的記憶光圈”。 友情提醒 地址:重慶南路308號時間:周二至周日10:00—16:00周一,周四閉館費用:免費
鄉村野趣之旅 說到上海的野趣之旅,無疑首推崇明。而崇明的各個景點中,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又是當仁不讓的最佳選擇。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公園,園內森林繁茂、湖水澄碧。不過其最受歡迎之處,還在於它的便利性。一是近,從市區過去不足2小時,當天即可往返;二是功能強大,動靜皆相宜,或賞景,或燒烤,或嬉戲,可謂老少皆宜。 金秋的崇明島滿目綠色,白鹭數點,流水繞村廓。國慶長假期間,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更是滿眼樹林、野花和小草。微風吹拂,寬闊的樹葉不時發出“沙沙”聲響。 燒烤狂歡:老節目經久不衰 搭起帳篷,架起爐子,點燃篝火,暫別城市的喧囂。說起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燒烤露營,在滬上頗有口碑。不需要高超的廚藝,只要有快樂的心情與創意的激情,把喜歡的食物放上烤架,加上美味調料,在滋滋聲響中,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暢談人生……享受森林中安營扎寨的悠閒,暢享野外觀星賞月、音樂電影、自由燒烤的樂趣。 據悉,今年的燒烤露營節上,崇明的特色燒烤將成為主打,崇明甜玉米、芋艿、山藥、土豆、崇明白山羊、崇明糕等等最生態、最綠色的食品,將一一呈現在游人面前。其中,還有現搾的崇明蘆稷汁、崇明老白酒,都已為游人齊備,想烤就烤,想喝就喝,心隨所願。夜幕降臨後,當篝火點燃、音樂響起,在五彩缤紛的帳篷間載歌載舞,激情狂歡夜又接踵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