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探視整整50年前初中母校民立中學的舊址。
瀝瀝淅淅的小雨。從延安路口沿石門路向威海衛路走去。兩旁的林蔭樹裡側都新辟了非機動車道,整條石門路祘是徹底改造過了。路口,瑞金劇場自延安路造高架時就拆除了,一直至今,大約有15~6年了吧?當年這裏可是越劇演出的重鎮,各流派中是戚雅仙常駐在此,惹得周圍開出不少小照相舘,櫥窗裏擺滿各種戲妝照片,甚而至於學校裏也盛行起越劇文化,不過不是現今辦特色班的做法,而是同學之間熱衷幷互相傳遞,有女生,還有男生。 一直往北走。左邊的中醫門診部,碗店,布店,三陽盛南貨店,吳苑生煎店,都不見了,代之以連綿一片的汽車銷售展示廳,且向西一直擴張到市裏舊區改造的樣版昇平街才打住。右邊,原本極平民化的大沽路,因爲庇鄰延中綠地,已經簇贊新了:東至成都路,北到威海衛路,整個地塊換成了高擋住宅樓群,洋氣十足。原來41路站頭那個弄堂口的儀表另件廠連同弄堂一起消失了,不知裏面那個蔡天石篆刻社今存何方?那是一名肢殘青年賴以謀生的小店。那個四如春菜舘是無處尋的了,原來生意極興隆。整段路兩邊唯一留下的老屋是路東那棟有著硫璃瓦屋脊的3~4層白樓,那種風格,想來應該是民國時建,讀書時這裏一直是區衛生防疫單位,當時在周圍一片舊式民房中顯得十分突愕,卻氣派。如今此樓的門窗都已換成新式,北面背後甚至新建了鋼制的太平樓梯,南門則堂皇地掛著“私人房產,請勿打擾”的木牌,但在周圍更新式的諸多高樓近距離包圍下,卻顯得十分逼仄,難堪。
到了威海衛路口,一看,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東北角原民立中學的校址幾被咦為平地!沿石門路,北至吳江路,沿威海衛路,東到青海路,偌大一塊地皮,竟然只剩下民立中學的東樓一幢房子孤零零地矗在泥濘地裡!事先已聽說,靜安區新一輪改造中有大中裡項目,會波及原民立中學,說是民立的東樓將會平移百余米得以保留,但沒想到會是這樣子! 雨開始嘩嘩地下了。我揚起傘,顧不得雨水落到臉上,環顧四周:路口的西北角是聳入雲間的四季酒店,西南角是汽車集團的高樓,東南角是大沽路新樓盤中的又一高擋酒店,唯東北角一個大豁口。但這缺口正從現在開始被填平補缺。那三個角上,原來都是民居,就是那種二樓略略凸出,窗下是木板外墻的樣子,我有吉同學和李同學住在那裡,多年來他們已不知去蹤。如今,校門旁東北角正中點的采芝齋糖果店,學校圍牆新造的理化實騐樓,包括東樓的姐妹樓西樓,甚至校門東面沿街的汽車貿易大廈,統通拆得一干二淨。民立1903年建校,至今已有百余年,1940年因日機轟炸原南市校區遷至今址,迄今也有近70年歷史了,就算東樓平移後保留,那是保存這幢房子的物質呢?還是學校的歷史?該不會也象淮海路上原比樂中學那樣,如今只是中環廣場的一隅裙樓,雖每天竭盡奢華之能事,但還會不會有哪一位比樂的校友走過時想榮光地說一句,我是從這裏出來的。
如今,城市改造的手筆是越來越大,動辄就是一整個街區連鍋端,無一幸免。當年成都路和延安路高架動工,使得不少老同學就此斷了聯係,不知去向,但那總算是市政建設。如今是商業改造。老百姓有資格動問政府部門,何以如此這般向開發商殷殷作媚卻完全漠視平頭百姓的疾苦和利益?爲政績?抑或還是爲私利?
歷史,就是那些事,和那些人。每個人心中都有關於一些人和事的記憶。記什麼,由具體的人根據個人的經験和經歷來定義和選擇,一群人合起來,會有重疊,還會有互補,從而形成一社會的畫卷。我們總不希望出現一種集體的空白吧?那樣的話,歷史就會有缺失了。
凝望著雨中的舊樓,被打濕的樓墻顯得斑斑駁駁。我默默地揿下相機的快門按鈕,這也許是母校留給我的最後的影像了。
0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