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道教的實際創始人張陵曾來峨眉山搜集神仙逸事,編撰《峨眉山神異記》三卷。因此,張陵在峨眉山周圍地區設有稠梗治、北平冶、本竹治、平蓋治、平岡治和主簿山治六治,其中的本竹治“北有龍穴地道通峨眉山,上有松, 昔郭子聲得道之處也”(《雲笈七簽》卷28) 。張陵之孫張魯於建安三年(198年)增設“八品游治”,其中第一治就是“峨眉治”。如果把廿四治及相關地方稱為早期道教發祥地的話,那麼,峨眉山即是這種發祥地之一。
後來的道士又在全國分設三十六洞天,峨眉山被列為第七洞天,名“虛陵洞天”。張君房《雲笈七簽》卷27所載司馬承祯《天地宮府圖》:“(峨眉山)周回三百裡,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真人唐覽治之。”晚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記》也將峨眉山列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稱之為“靈陵太妙洞天”。據《說郛》引《洞天福地記》雲:“三十六小洞,出本教《淹山白玉經》。第七洞峨眉山,周回三百裡,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在純陽殿的“千人洞”,即是第七洞天的洞府遺址。又在洪椿坪寺外的山腰處,今尚有一木坊,上書“洞天首步”四字,意指凡人入山至此,即開始進入第七洞天。道教中,亦稱峨眉山為“皇人之山”、“西皇山人”、“第七洞天”、“靈虛洞天”。 景點位置
四川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