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
本來說好要小楊帶我去到處溜溜,但是一個電話,人就溜得沒影了,我只好自己行事了。
在公交車上,我不時向別人打聽有關天津吃、喝、玩的好地方,卻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記得小學時,老師教我們別人說“謝謝”時,要回答“不客氣”,說“對不起”,就回答“沒關系”。而爽朗的天津人,一句“沒事兒”就把這一切概括了。“謝謝你”,“沒事兒!”;“對不起”,“沒事兒!”感覺真爽。正當我在反復練習這句萬能的“沒事兒”時,坐在我旁邊的大叔提醒我,你該下車了。我走下車,回頭跟大叔說:“謝謝你!”“沒事兒!”大叔爽快地應到。哈!感覺真是痛快!
天津比較有名的購物點在和平路、濱江路商業街和勸業場一帶,東北角附近也有值得一走的地方。和平路以前叫旭街,20世紀20年代天津的商業中心沿著旭街向南發展,直至今天,那裡依然是著名的商業街;而勸業場則建於1928年,出自法國建築師之手,具有濃郁的歐洲風格,上有著名的“八大天”娛樂場所,是天津最早的集商業、娛樂為一體的大型商業區;東北角舊稱官銀號,是中國第二家官辦 金融機構,成立於1902年,後改為河北銀行。看著走著,我不知不覺到了勸業場。那裡不愧是商業中心,人來人往,十分熱鬧。盡管我對逛街買東西的興趣不大,但到了如此有名的購物點,也不由得到處看看。這裡的物價相對來說不算太高,貨色也算可以,對於一般的老百姓來說,確實是個理想的購物地方。而走在街上,來一點小吃,喝一瓶飲料,在街上優哉悠哉地逛著看著,有說不出的舒心,講不盡的自在,喜歡光看不買的我,特別享受這種悠閒的感覺。
就這樣吃著、看著、走著,我踏進了南市食品街的城門。天津的馳名美食不少: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貓不聞水餃……對於饞嘴的人,是鐵定不肯錯過的。向一位慈祥的大娘打聽到,在食品街二樓拐彎處的店子所出品的狗不理包子最是正宗,於是我便慕名去試試。那裡的人實在太多,還是打包吧!我走到櫃台前,跟服務員說要半打包子,服務員竟然很詫異地看著我。有點不好意思,我想:這裡的包子大概要一打買的吧?於是改口說要一打,這次服務員笑了笑說:“這裡買包子是算兩的。”這回輪到我發愣了:算兩?一兩有幾個包子?想起我平時在學校吃飯也是二兩,就要了一兩三鮮,一兩豬肉的。二兩包子居然有十來個,熱乎乎的,拿在手上,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來不及數包子是否真的有十八折,就急不及待地把包子往嘴裡塞。薄薄的皮,滿滿的肉,香香的汁一起往嘴裡擠,實在過瘾。雖說“食在廣州”,但各個地方的風味是什麼地方都代替不了的,如果在廣東吃這包子,感覺就沒了。走到麻花店門口,我又去買了點嘗嘗:怪不得麻花那麼有名!又香又脆,真是好吃!要不是怕出不了聲,我大概會把所有品種都嘗一遍的。為了避免“睹物思食”,我匆匆地逃出麻花店,卻又看到了賣耳朵眼炸糕的地方。那香味若有若無地飄來,真是要命。實在忍不住,又進去要了兩個嘗嘗。金黃松脆的表皮裡包著香甜軟滑的紅豆沙,真不愧是天津三絕之一,怪不得連老奶奶也吃得那麼津津有味。可惜(也許是幸虧)油太多了點,吃太多會膩。最後再向糕點看了一眼,我頭也不回地走出食品街。
看看手表,快到和小楊約好的時間了,於是我便到南樓去。等車時,我看見一個衣著入時的年輕人向站在我旁邊的大叔走來,拿出一根香煙說:“哥兒,借個火。”那位大叔馬上掏出打火機為他點火,年輕人點點頭說“謝了”就走了。看在眼裡,我心裡確實有點奇怪:那人是大叔的朋友嗎?似乎不象。難道黑社會在這已經猖獗到如此地步了嗎?帶著一大串的不解,我小心翼翼地上了車,生怕得罪了“哥兒”,連家也回不了。在車上看到小楊似乎在跟別人說話,下車時,那人已經走了。我說:“朋友嗎?怎麼不叫他一起吃飯?”小楊說:“不認識的,我只是向他借個火。”說著,他晃晃手中的香煙。我驚訝地看著他,久久不能說話。最後還是小楊打破僵局:“怎麼了?在我們這,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不好意思地笑笑,看來,又是我孤陋寡聞了。走在路上,我又看見了好幾例“借火”。雖然我不主張吸煙,但卻很欣賞這種“借火”。在這個主張“不要與陌生人說話”的時代,一個小小的火,一句短短的話,把人的關系或多或少地拉近了。互不相識的兩人點一根煙,聊幾句天,天津人的淳樸豪爽,不正顯現於此嗎?什麼時候在廣東的街頭,也會有人說出“哥兒借個火”而不被冷眼相視呢?
在回住處的公交上,我給一位大娘讓了坐,她連聲說“謝謝!謝謝!”我回頭笑笑,說:“沒事兒!沒事兒!”看看窗外,一輪淡月,才剛剛升起……
今天花費大概50元。今天小結:
1、到勸業場的車多的是,完全不用擔心,倒是該注意一下什麼時候到站。有些公交會說現在到什麼站,有些卻不說,所以自己必須注意,或請司機到時通知一聲。
2、品嘗天津的小吃不一定在食品街,那裡的價格要貴一些,不過種類倒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