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火車(早5:40,西站,16元)-天津北-中山公園門口小吃街-大悲禅院(5元,9點開門)-望海樓-古文化街-天後宮(6元)-文廟(維修中)-鼓樓-廣東會館(5元)-西開教堂-臨時火車站8:30-北京9:31
早上4點就起,洗涮完畢,下樓4:30,到車站看夜班車只停路口,而不進南廣場,只有打車了。
火車路行1小時40分,七點多一點就到了天津北站。停站時,我還矇矇醒,在得到另一乘客的肯定,大悲院就在這站下時,趕緊叫醒泡泡。她還迷糊著呢。北站還是袁世凱特修的。時間還早,我們跟著那位熱心的大哥先去中山公園門前吃小吃。我們點了鍋(ga3)巴菜、茶湯及油條,感覺還是馄饨好吃。然後我們步行去大悲禅院,寺院還得半小時才開門,門前有一群人在練習太極。旁邊是輕紡城,因為風太大,我們進去避風,順便參觀一下。首先看到了是一畫廊,引起我們特別興趣的用有機玻璃片粘合做的花卉形狀的畫。我在泡泡欣賞畫的時候,去了窗簾,我居然一幅墨綠的大花布做成的窗簾(照片見後),只是思索半天,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家俬才配它。還看到一處怪異的地毯,原來地毯都可以定制的。
天津北站----中國現今保存最完好的火車站
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京奉鐵路關內一段通車,在天津老龍頭修建了車站,即現在天津站舊址。當時天津人口不足四十萬,客貨運輸並不甚忙,有一個老龍頭車站也滿夠用了,那麼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為什麼又在河北修建天津北站呢?這要從袁世凱督直談起。 戊戌變法失敗後,袁世凱青雲直上,1903年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省會在保定;北洋通商大臣衙門為了和外國租界辦理洋務方便,設在天津河北金鋼橋口,即現在的第二醫院和金鋼公園所在地。袁世凱身任封疆大吏和北方洋務兩要職,半個月駐保定,半個月駐天津,每月朔望必往返津保一次。 依照清例,一品大員出入有儀仗馬隊,車轎接送,並鳴炮三響。而老龍頭車站在帝俄租界內,俄國人不買袁世凱的賬。每月朔望車站接送,不許儀仗馬隊帶槍進入俄租界,也不許鳴炮。袁世凱倍感難堪,一怒之下,札饬天津道另修車站,指定由金鋼橋起往北開一直線,徑抵鐵道,限當年竣工。所開辟的直線即現在的中山路(1946年以前稱大經路),修成的車站當時叫“新站”,即現在的北站。
9:00,禅院開門了,人還挺多的,每人分了三只香。 大悲禅院位於河北區天緯路中段,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曾供奉過唐代名僧玄奘法師的靈骨,是天津著名的佛教古剎。院分東西兩部,西院為清代舊廟,今為天津市佛教協會會址,由文物殿、方丈殿組成;東院由山門和三殿組成,是禅院的主體,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玄奘法師經念堂、弘一法師紀念堂等。
大雄寶殿是大悲院主體建築,殿內供明代所鑄的銅質鎏金釋迦牟尼佛,佛高3米,千佛基座,甚為壯觀。兩側的十八羅漢栩栩如生,佛像背後有倒坐觀音,東西兩側塑有普賢、文殊菩薩像,四周的壁畫以釋迦牟尼佛應化史跡為主要內容。西院內有大量的歷代文物,其中個別文物年代在千年以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普渡迷津殿中藏著玄機 。這段文字摘自於旅游上某位朋友的游記。可我到了寺院後,都不知道哪是普渡迷津殿,所以更無從知道其中玄機了。講經堂,正在上經課,也無從見到佛教的瑰寶。壁畫也是看了好半天,才在佛像後面的焰火上找著,就好象是飛天。大悲禅院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中段東北側,因供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而得名,是天津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佛門十方叢林寺院。寺始建於明末清初,又興於康熙八年,盛時占地五十六畝。後因滄桑變革,幾多興廢,唯余現存西院,規模較小。1942年天津佛教界邀請近代高僧天台宗四十四世祖倓虛大師來津主修擴建全寺,歷時五年於寺東側陸續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東西配殿等建築群,連同園林八千余平方米。寺自重建,殿宇崇峻,青磚綠瓦,宏偉壯觀。解放後政府又重為油飾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牆,建造寮房,以作僧人生活之用。又請著名甲骨文專家,天津市文史館首任館長王襄先生題寫篆文“古剎大悲禅院”镌刻山門之上。十年浩劫中,寺內被洗劫一空,破壞嚴重。“文革”過後,落實黨的宗教政策,1980年開始修復工作,並重塑全堂佛像。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佛祖金身像為明代銅鑄,連同千佛蓮花底座通高五米,重約六噸。銅像線條清晰和諧,鑄工精細,堪稱佛門奇寶,被列為國家二級文物。念佛堂所供奉的毗盧遮那佛造像,銅色古老,塑型精美,據考為唐代銅鑄,也系佛門瑰寶,國內珍貴文物。寺內還藏有銅、木、石、玉雕佛像、泥塑佛像及龍、獅、虎、豹、鸾鳳等飛禽鳥獸雕像及車、棺、碑等雕塑數百余件,大多都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以來的文物,極具賞鑒考古價值。寺內原有鎮寺之寶——唐代高僧玄奘法師頂骨捨利,系1945年由南京請來專設紀念堂供奉。1956年應印度政府請求,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將頂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師求法地那爛陀寺遺址供奉,成為中印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盡管頂骨不在了,但保留的紀念堂及內中的模擬塔卻永遠昭示銘記著大悲禅院與玄奘法師的千古因緣。弘一大師紀念堂為1956年由著名居士龔望先生向當時寺主惠文法師提議而專設的,原有展件多幅,都是大師真跡,可惜在文革期間盡數丟失,現展示作品皆為影印件;堂內供奉弘一法師盤膝端坐銅像,高約一米,神情安逸,滿面慈祥,此像系大師弟子前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法師捐資鑄造。紀念堂設立與復建以來,鄉人多前來瞻仰參拜以作懷念。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大悲禅院也掀開了它歷史上的新篇,每逢朔望日或佛教節日,寺內香煙缭繞,人流如潮,每年接待香客和游人百萬人次以上。但由於大悲禅院規模較小,遠遠適應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首先1995年在寺中軸線東側建成二層樓方丈院兩幢與市佛協辦公樓一幢,解決辦公及住宿條件。2000年底又竣工新大雄寶殿工程,殿內供奉緬甸玉佛三尊,每尊通高五米,重達三十噸,為北方玉佛之最。東西配像為護法二十諸天聖像,倒座正中為千手千眼觀世音像,兩側塑“六聖”觀音法像,突顯大悲禅院為觀音道場。大殿外牆刷紅色塗料,台基周圍環繞漢白玉欄桿,一眼望去,紅牆黃瓦,玉階丹楹,金碧輝煌,蔚為壯觀。2003年大悲禅院提出擴建規劃的設想,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和強有力的支持,將其納入海河開發的項目加以實施。寺內自酬資金4900萬元征地2.2萬平方米,以作擴建預留用地。現前大悲禅院總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約合六十三畝),待到整個擴建計劃按照傳統漢傳寺院規模建成之後,大悲禅院將以更加宏偉璀璨的雄姿矗立在海河之濱,而迎接十方信眾與國內外廣大游客。
天津大悲院是一座古廟,坐落在河北西窯窪,全寺原分東西兩院,西院為舊寺,東院為新寺。西院地勢不大,原是三進,前殿為山門,當中為大殿,再進為後殿,供奉千手觀世音等佛像。另有一座藏經閣。這座舊寺是經浙江嘉興府武進士曹斌任天津守備(清順治十四年至康熙四年)時首建的,康熙八年重建。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歷史。建寺的當時,它地處白河北岸的一片曠野,人煙稀少。清代嘉慶庚申科舉人崔旭,在《津門百詠》中,有詠大悲院詩一首:“大悲舊院幾重修,朱(朱竹培)記初碑可尚留。欲向窯窪尋故跡,蘆花野水四圍秋。”又,蔣和吟的《沽河雜詠》雲:“大悲院在北門外,河北窯窪樓一層。幾度登臨始眼望,開窗但見滿河燈。”從這兩詩中可見昔日大悲院的濱水空曠景象。這座西院大悲院,建成後曾經多次變化。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也曾重建過一次。當時,他所帶領的淮軍,原駐扎天津舊城的南門外,清同治十一年因鬧水災,移駐於大悲院,並在寺東修建了一座“鎮海樓”,高五級,周六面,卓立如寶塔,充作軍事隙望之用。因嫌惡“大悲”二字不吉祥,把大悲院名改為大勝寺。但淮軍去後,大悲院名仍流傳至今。 光緒庚子後,淮軍營壘已廢,而鎮海樓仍存,只不過改做為消防隊的隙望塔了。清政府在寺旁設立鑄錢廠,光緒年間的“寶津制錢”即鑄於此。辛亥革命後,大悲院僧侶四散,寺院荒廢,至一九四○年,倓虛法師到大悲院作住持,他為復興大悲院,募款在寺東重建一座新廟宇,仍是三進殿堂,青磚灰瓦,宏偉莊嚴,後來居上,勝過西院舊寺,雖稱為大悲院東院,但已成為大悲院的主體。現在談起大悲院來,就是指這座新建築。
從大悲出來後,我們奔第二站,望海樓。走過去也就十分鐘,不用過橋,順著海河一直往前走。靠近這座灰樓時有一大群鴿子在地上吃食,還有些棲息在窗戶上,看窗台上鴿屎的就知道它們已很長時間停留在那了。經看門的大叔解釋,這個教堂已被列為危房,所以現在了不對外開放了,他們都在臨時搭的活動房中做彌撒。
望海樓教堂建於1869年,以其原址望海樓而得名,又稱聖母得勝堂,坐落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大街西端,建後次年即在天津教中被毀。1897年重建,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又被毀,1904年再次重建。始建時堂身長30米寬10米。堂身坐北面南,石基磚木結構,正面有三座塔樓,遠望呈筆架形,整個建築屬哥特式建築風格。1985年被列為市級保護文物,1988年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海樓教堂在天津海河北岸獅子林橋旁,也稱聖母得勝堂。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法國天主教會建,次年因發生"天津教案",於6月21日被群眾燒毀。1897年帝國主義分子用清政府賠款重建,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第二次被燒毀,現存的望海樓教堂,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第三次重修的。建築形制未變,平面長方形,長30米,寬10米,青磚木結構,面向西南;正面有塔樓三座,呈筆架形;內部並列庭柱兩排,為三通廊式,無隔間與隔層;內窗券作尖頂拱形,窗面由五彩玻璃組成幾何圖案;地面砌瓷質花磚,裝飾華麗。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時又嚴重損壞,在1983年修復。
天津教案:建教堂時,法國傳教士勾結清廷,拆除了大片民居,使許多人無家可歸,教堂建成後,傳教士又欺壓百姓,魚肉鄉裡,天津人民不堪忍受其惡行,在1870年6月,憤而焚燒了該堂,這就是有名的“天津教案”。
在教堂隔海河對望就可以看到對面的古文化街。首先,我們看到的玉皇閣,想探身往身看,哪知還要交門票,15元,太貴了。就看到正中一尊像。進到文化街,我們就看到了天後宮,可肚肚有點餓了,想先吃飯,可是美食街裡就開了一家店,想想味道肯定不怎麼的,決定還是先逛,再去吃。天後宮的票價已漲為6元。
天後宮:位於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俗稱娘娘宮,敕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它是中國三大天後宮之一,也是天津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 媽祖。
天後宮坐西朝東,面向海河,從東向西,建築群體依次為戲樓、幡桿、山門、牌坊、前殿、大殿、藏經閣、啟聖祠、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其中大殿是天後宮的主體建築,平面呈倒“凸”字形,中間面闊3間,進深3間,屬明代中晚期木結構建築風格。
天後宮歷代都是船工們的聚會之所,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天後誕辰日),這裡都將舉行堂會,會上有高跷、法鼓、重閣等民間花會活動。現在整修過的天後宮又被辟為民俗博物館,在兩側廂房內陳列有古時天津城的各種民俗造型,如婚禮儀式等。 (這個沒看到)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铛閣”,這三樣均在天津舊城內外,為明代修建。
走出文化街,可以看到街對面有兩座牌坊,那就是文廟所在。(現正修繕)文廟:又名孔廟,位於南開區東門內大街,始建於明代正統元年,是天津市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天津文廟分府廟和縣廟,縣廟規模略小於府廟。文廟占地13萬平方米,由牌坊、禮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配殿等組成。其主體建築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是天津市僅存的“官式”建築,是祭孔的主要場所。廟外東門內大街上,東、西兩側聳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樓各一座,造型獨特,是天津地區僅存的木結構過街牌樓
文廟對面是新世界,本來我們想去那午餐,可是家家店都人多,於是我們在文廟旁的川菜館美美吃了一頓。店人太多,味道不錯,就是服務員忙不過來。
順著街再繼續往前走,就是鼓樓步行街。街兩旁也是古香古色的。街中還有一基督堂,有一古井。
鼓樓位於舊城中心,名為鼓樓,實為鐘樓。始建於弘治六年(1493年),高三層,最下層是一座磚砌的方台,四面開設券門通道,以溝通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城台上建有木結構城樓一座,分上下兩層,下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後聖母和關羽岳飛等塑像。樓的第二層,懸有一口重達三百斤的報時鐵鐘。
清光緒年間,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牆被拆除,鼓樓卻幸存下來作為了望台。民國時期,鼓樓得以重建,樓頂大梁上覆以綠瓦,煥然一新。解放後,由於城市發展,鼓樓遂被拆除。
天津市政府於08年將陸續開放一些博物館,免費接待。鼓樓就屬試點之一。但我們去時說贈票已發完,是泡泡的軟聲細語求來兩張票,我們得以上樓參觀。現鼓樓正舉辦舊城改造建設展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圖片。
這是胡同名
這是幾個泥人模型。這一幅叫舊習難改。
這一幅叫究竟選擇哪一個
這位老先生的對子是讓市政府領導深受影響的哦!
在鼓樓旁邊就是廣東會館。廣東會館:位於南開區南門裡大街,館址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正式落成,是天津市現存規模最大、裝修最精致的清代會館建築。這裡原是廣東在津商人設立的集會機構,規模宏大,由門廳、正房、配房、戲樓、跨院和套房組成,其中以戲樓為主體建築,該戲樓設計獨特,看台分上下兩層,分散座、茶座和包廂三種,觀眾無論處在哪種席位,都可以觀看演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楊小樓、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等都曾在此登台獻藝。
現在這裡是天津市戲劇博物館,設有《天津戲劇發展史陳列》三個展室。展出中國戲曲簡史陳列,天津戲劇發展史陳列等,以及一些戲曲界人士的專題性展覽。館內還收藏與戲劇有關的文物及藏品四千余件,其中包括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尚小雲、馬連良等人的書畫品及演出服裝等,成為兼有陳列展覽和演出等多種功能的文化場所。
從鼓樓出來,門口正好有車去西開教堂。
西開教堂:位於和平區西寧道東段,全稱天主教西開總堂,1916年由法國傳教士杜保祿主持修建,因其處在法租界,又是法國人所建,所以舊時又稱其為法國教堂。教堂建築面積1891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由正廳、中殿等建築構成,殿內牆壁上有充滿宗教色彩的彩繪壁畫,從正門兩側到底部的祭台,有兩排共14根立柱,是典型的歐式風格。
西開教堂是天津市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天主教天津教區主教座堂,堂內每逢星期日及天主教節日,都會舉行盛大的宗教活動
夜幕下的西開教堂非常漂亮!
西開教堂所在的地方是繁華的商業街,我和泡泡吃完台灣涮涮鍋後,坐車到了火車站。一天也走累了,還是下次再來吧五大道和塘沽游吧。
這是我們坐的協和號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