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在外,免不了會迷路,這時候找個人來問問當然是最好的選擇。我在不同的國家問路時,碰到了不同的人,發生不同的小故事,每每回想起來,都不禁會微笑,會感動。
香港,是我這幾年旅行時到過的感覺最踏實的一個地方。因為畢竟在這裡抬眼所見的都是中國人,商店和路上的標志也都是中國方塊字,比起在歐洲各式的字母文字來,簡直是備感親切。我們走在喧鬧的街頭,也絲毫不感覺自己的突出,不像在巴黎,覺得隨時有人盯著我們這副亞洲的面孔。
到達香港的當晚,我們和在港工作的朋友約好見面。我們住在半山,打了一輛出租車便溶進了這座不夜城的車流。七月的香港,悶熱潮濕,空氣中帶著亞熱帶的味道,讓我覺得新鮮而陌生。下了車,我們走在中環的街頭,置身於一座座巨大的發光的大廈之間,如同走入了童話世界。這個童話不同於森林裡的小木屋,或者雨中的歌特式教堂,這是一個現代經濟和文明高度發達的世界。我們上了天星小輪,到九龍尖沙咀的文化中心看夜景。登上觀景台,舉目向香港島望去的那一霎那,我的心情只有兩個字:震憾。原來距離產生的美要比“身在此山中”感受到的美要強烈上百倍。深藍色的夜空就像一塊柔和的天鵝絨,港島像是海上浮著一座水晶之城,一片燈火輝煌。座座摩天大廈窗口裡透出銀色的燈光,好似無數顆璀燦的鑽石,點綴在天鵝絨上,無比的高貴典雅,讓我們流連忘返,這是我一生中經歷的最美麗的一個童話夜晚。
朋友還沒有來,我們就在這個迷人的世界裡身在徘徊著,陶醉著。加班晚歸的年輕白領們從大廈中匆匆地走出來,三三倆倆向各個方向散去,應該是去開始他們的夜生活了吧。一輛輛雙層大巴從面前呼嘯而過,載著的是忙碌了一天的人們,一切都顯得緊張而有序。也許是因為剛從生活了兩年的歐洲來到香港,我滿腦子還是古樸的石板街道,帶著精美雕刻的建築,以及街頭四處可見的咖啡小館,香港現代化的都市氣息與那種悠閒而懶散的格調形成鮮明對比。
正遐想之間,一對中年夫婦向我們走來,用普通話問我們去**地方怎麼走,倒把我問得一愣。居然向我問路?!我說抱歉,我們也不是本地人啊。他們走後,我們覺得十分好笑,做了兩年“老外”,今天被當做“老內”,一下子還真反應不過來。可能是其他的行人都快步疾行,只有我們兩個好像沒什麼急事的樣子,半個小時之內,又有兩撥人向我們問路,其中還有一位講台灣國語的老師,帶著一隊小朋友。我的朋友終天來了,我告訴她真遺憾不能回答這些問路的人,但我心裡倒是感覺很好,就像已經回到了北京一樣,誰也不把我們當外人。
香港人雖然行色匆匆,但是對游客並不冷漠。第二天我們去時代廣場的路上便遇到了麻煩。從銅鑼灣百貨逛完出來,我們不知時代廣場在哪個方向。在等紅燈過馬路的時候,我向一個女孩子問路。她好像是個白領麗人,但顯然一點普通話也不會講,我說的她能聽懂,可是卻說不出來。我差點和她講英語,後來一想為什麼都是中國人要說外國話?她也挺著急的,用手比劃著方向,使我們終於明白。
時隔將近一年了,我每每回想起這些在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的人,發生了不同的小故事,都不禁會微笑,會感動。
香港,是我這幾年旅行時到過的感覺最踏實的一個地方。因為畢竟在這裡抬眼所見的都是中國人,商店和路上的標志也都是中國方塊字,比起在歐洲各式的字母文字來,簡直是備感親切。我們走在喧鬧的街頭,也絲毫不感覺自己的突出,不像在巴黎,覺得隨時有人盯著我們這副亞洲的面孔。
到達香港的當晚,我們和在港工作的朋友約好見面。我們住在半山,打了一輛出租車便溶進了這座不夜城的車流。七月的香港,悶熱潮濕,空氣中帶著亞熱帶的味道,讓我覺得新鮮而陌生。下了車,我們走在中環的街頭,置身於一座座巨大的發光的大廈之間,如同走入了童話世界。這個童話不同於森林裡的小木屋,或者雨中的歌特式教堂,這是一個現代經濟和文明高度發達的世界。我們上了天星小輪,到九龍尖沙咀的文化中心看夜景。登上觀景台,舉目向香港島望去的那一霎那,我的心情只有兩個字:震憾。原來距離產生的美要比“身在此山中”感受到的美要強烈上百倍。深藍色的夜空就像一塊柔和的天鵝絨,港島像是海上浮著一座水晶之城,一片燈火輝煌。座座摩天大廈窗口裡透出銀色的燈光,好似無數顆璀燦的鑽石,點綴在天鵝絨上,無比的高貴典雅,讓我們流連忘返,這是我一生中經歷的最美麗的一個童話夜晚。
朋友還沒有來,我們就在這個迷人的世界裡身在徘徊著,陶醉著。加班晚歸的年輕白領們從大廈中匆匆地走出來,三三倆倆向各個方向散去,應該是去開始他們的夜生活了吧。一輛輛雙層大巴從面前呼嘯而過,載著的是忙碌了一天的人們,一切都顯得緊張而有序。也許是因為剛從生活了兩年的歐洲來到香港,我滿腦子還是古樸的石板街道,帶著精美雕刻的建築,以及街頭四處可見的咖啡小館,香港現代化的都市氣息與那種悠閒而懶散的格調形成鮮明對比。
正遐想之間,一對中年夫婦向我們走來,用普通話問我們去**地方怎麼走,倒把我問得一愣。居然向我問路?!我說抱歉,我們也不是本地人啊。他們走後,我們覺得十分好笑,做了兩年“老外”,今天被當做“老內”,一下子還真反應不過來。可能是其他的行人都快步疾行,只有我們兩個好像沒什麼急事的樣子,半個小時之內,又有兩撥人向我們問路,其中還有一位講台灣國語的老師,帶著一隊小朋友。我的朋友終天來了,我告訴她真遺憾不能回答這些問路的人,但我心裡倒是感覺很好,就像已經回到了北京一樣,誰也不把我們當外人。
香港人雖然行色匆匆,但是對游客並不冷漠。第二天我們去時代廣場的路上便遇到了麻煩。從銅鑼灣百貨逛完出來,我們不知時代廣場在哪個方向。在等紅燈過馬路的時候,我向一個女孩子問路。她好像是個白領麗人,但顯然一點普通話也不會講,我說的她能聽懂,可是卻說不出來。我差點和她講英語,後來一想為什麼都是中國人要說外國話?她也挺著急的,用手比劃著方向,使我們終於明白。
時隔將近一年了,我每每回想起這些在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的人,發生了不同的小故事,都不禁會微笑,會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