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給我的第一個也是持續四天的印象就是熱,難當的悶熱。高溫並不高,33、34度左右,但由於低溫接近30度,溫差小,濕度大,所以感覺相當難受。我們在香港的幾天,“蒲公英”台風正在台灣肆虐,但遲遲不經過香港,所以香港也就遭受了今年入夏以來的最高溫。原本預計台風會在一號影響香港,但最終還是沒有,所以直到我們離開,天還是那麼熱。造成香港街頭如此酷熱的另一個因素,我想應該是空調。所有大樓、商家、汽車裡都冷氣十足,那麼自然會向外排放大量熱氣,導致室外更加炎熱。真的很佩服香港人上班時在辦公室西裝革履,下班後同樣的裝束走在街上,如此大的溫差實在是容易生病。
雖然香港陽光猛烈,但是街上鮮有打傘的人,這倒是和上海有很大不同,不過卻很符合我的習慣。我想大概是因為香港馬路比較狹窄,而且人們大都行色匆匆的緣故吧。但是香港人好像真的不怕曬,所以防曬霜很難買,不管是太古廣場還是莎莎,很少有防曬霜出售。
香港人的生活節奏是要比上海快的,這點在電梯的速度上體現得非常明顯。第一次在香港地鐵乘坐扶梯式電梯,真的是很不適應那麼快的速度,尤其是下行的電梯,著實讓人有一點害怕。不過香港電梯兩端水平的部分比較長,這樣就可以有所緩沖。
既然說到了地鐵,那麼就在多講幾句。香港一共有五條地鐵線,基本上可以方便到達每一處,而且列車用中英文及粵語報站,還有明顯的標示,不用擔心會乘錯。印象最深刻的報站是“下一站,天後”。絕大多數站台都裝有防護門,以防有人跳軌或是不甚墜落,只有在列車到達並停穩時才開啟,讓乘客上下車。不過香港的地鐵換乘起來還是比較麻煩的,因為很多車站反向的列車不在同一個層面,一般一個層面只有一個方向的列車。每次換乘總是要根據指示牌兜兜轉轉、上上下下,時而電梯時而樓梯。香港地鐵站挖得很深,某些站兩層之間的電梯高得簡直駭人,就像童話裡的地下宮殿一樣。每個地鐵站的面積也都比較大,出口眾多。地鐵站的裝潢頗有特色,不同站台的牆壁用不同顏色,譬如紫色、綠色、橙色、紅色等等,都是鮮亮的顏色,寫在牆上的站名用的是毛筆字。
香港的公交車也是很發達的,用的都是雙層車,也有少量“石油小巴士”。公交車的價格基本上在三、四塊錢,每趟車不一樣,不像上海基本上都是均價。由於我們買了“八達通卡”(相當於上海的公交一卡通),所以也就沒有在意車費。許多車都有優惠措施,比如換乘優惠、時段優惠等等。但是香港公交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報站,這就讓我們這樣的游客感到很不方便,生怕坐錯站。而且車站上的站牌很不顯眼,即使到達某一站也看不清這是什麼站。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路牌上,馬路本來就狹小擁擠,路牌放置得又不夠明顯,所以往往找不到。沿街的店家也沒有統一的門牌,有些根本不標明地址。比較值得稱道的是香港的紅綠燈,不僅有視覺上的變換,同時還有快慢交替的聲音提示,或許是用於提醒盲人的吧。不過在香港闖紅燈也是大有人在的。
香港的出租車用的都是豐田皇冠,當然是要比桑車舒服。起步費15元,單價1.4元(不知道是多少公裡),我們從太平山半山到山頂一共是38.8元,感覺這個價錢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貴。街上比較多見的是豐田、本田、奔馳車,也有一些從來沒見過的高檔車,而卡車之類的以三菱為多。
其實,在香港的幾天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還是上海好”。上海的夏天也很熱,但是沒有那麼悶熱,至少經歷了香港的天氣後,我想今年夏天我應該不會覺得那麼難過了。上海的地鐵也更加可愛,雖然沒有那麼四通八達,可是我喜歡它的寬敞。在維多利亞港看對岸景致,我發現還是東方明珠、金茂大廈、香格裡拉更漂亮;在太平山頂俯瞰夜景,我發現還是上海的霓虹更璀璨、更絢麗。所以,盡管浦東機場不及香港機場那麼先進、寬敞,但是,那種親切感是無法替代的。